文/婉清 俗语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大的文化从衣冠文物到衣食住行具有所现,而俗语亦是如此。别看俗语很多话都极其粗糙叫人望而却步,但实质上俗语的道理却值得大家深思。我们都说鲁迅先生的语句字字珠玑,殊不知俗语也不差,我们通过它浅显的话语是可以发现背后深刻的道理的,这也是俗语背后的宝藏。 因为这一特点,所以俗语仍能历久弥新更受欢迎。在《俗语辞典》中有一句众人皆知的俗语,叫做“不见棺材不落泪”,虽然说大众都有听闻,但事实上这句只是被讹传,而它被讹传前的原话并非如此,但如今却是十人九不知!而且它还有下一句,同样被讹传改变,你知道吗? 我们先来看上一句“不见棺材不落泪”,这句原话其实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大家对比可知,如果一个人见到棺材就落泪难道不是很莫名其妙吗?而其实它的原话是说见到亲人的棺材才会落泪,这才符合逻辑。 本来它背后有一个故事,是说古代有一个滑稽秀才安鸿渐,此人十分惧内,某日岳父逝世两人前往吊唁,结果在路上就开始大哭,但安鸿渐的老婆看他只打雷不下雨于是质问,安鸿渐只说是帕子擦了,说是见了棺材才能落泪。后来这句俗语就渐渐延伸成了执迷不悟,不到彻底失败不肯罢手的意思。 再来看下一句“不到黄河心不死”,其实这句俗语本该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众所周知,乌江是项羽自刎的地方,而乌江就被讹传成了黄河。这句俗语出自《官场现形记》,而不到黄河心不死则是后来出自《官场现形记》,不过也有人传言于比翼鸟有关系。 这两句俗语其实看着道理相似,但事实上区别很大。“不见棺材不落泪”其实有贬义成分,表述的是内心争斗,而“不到黄河心不死”则带着悲壮的执著,更加注重于意志与行为,不全是贬义。事实上很多人除了讹传原话,甚至于对意思也曲解了,更加成了以讹传讹。 婉清观点:虽然乌江讹传成了黄河,但好在本意并没有变,都是在表达不达目的不罢休,虽说如今我们看着并没差别,但事实上这种讹传却是我们应该杜绝的,就像我们支持原版作者拒绝盗版一样,我们也应该尊重原话的出处。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留言一起探讨。 |
|
来自: hdzgx > 《趣味-知识-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