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嗣同被捕将被问斩,父亲是高官,为何不搭救还写挽联送给儿子

 江山携手 2019-03-19
晚清末期,中国备受外国列强欺负,又是赔款,又是割地。那时的中国人也在寻求救国良方,从而才会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许多尝试。但是事实证明,这些都不能挽救落后的中国,其中戊戌变法导致了一批变法人士被残忍杀害。
这些参加到戊戌变法中的人,大多是当时先进的年轻人,最终最有名的就是“戊戌六君子”,其中改革变法最为激进的就是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两句诗谭嗣同在被捕后,在狱中写下的就义诗。在百年之后,读起谭嗣同的诗,其内心无不敬佩这位当时的英雄。
原本谭嗣同是有生还的机会的,当时也是有机会逃脱的。但是却被他拒绝了。当时他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于是,在那个昏暗时代,谭嗣同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以自己的鲜血染红了昏暗的天空。其实,在这些人被捕后,当时朝廷的一些重臣对他们进行了营救。
杨锐是张之洞的得意门生,在他被抓后,张之洞站出来为这位学生求情,但是怎奈慈禧对他们不审讯,就要处决这六个人。张之洞也显得非常无奈。
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时任湖北巡抚,作为一方大省的封疆大吏,在得知儿子被捕后,他并没有对儿子进行营救,这到底出于什么心思呢?
谭继洵,道光二十九年举人,咸丰十年中进士,先后担任过甘肃按察使、布政使,后来又升任湖北巡抚兼任湖广总督。所以谭继洵是一个有着实权的封疆大吏,其官场人脉也不会太差。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维新变法极为激进,但是谭继洵却是一个保守派。据记载,在他主政湖北时,张之洞常找他商量事情时,谭继洵和张之洞意见老是不同。
但是张之洞处理事务较为强硬,所以最后谭继洵总是妥协。谭嗣同作为当时维新变法的激进人士,其言论总是遭到父亲的反对。所以父子之间在思想层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
当谭嗣同出事后,谭继洵不去营救儿子,一方面是为了自保。但是更多的是无奈,这一点从他写给谭嗣同的挽联中便可得知,“谣风遍万国九洲,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从谭继洵写给儿子的挽联中,字里行间充满对儿子的爱,这是肯定的。在那个昏暗时代,谭嗣同等人为中国人做出了表率,他们用自己鲜红的血液,来唤醒沉睡着的国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