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清浆水揭秘

 烟台木头 2019-03-19
清浆水见于《 伤寒论》3 9 3条枳实栀子豉汤方下, 系枳实栀子豉汤方所用的煎料。原文说:“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擘),豉一升(绵裹)。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 空煮取四升,内枳实、 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 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缩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服之愈。” 清浆水究为何物,千百年来学者们的认识可谓见仁见智, 五花八门, 归纳起来 ,概有如下几说:一是酸浆水说。如唐代孙思邈在《 千金翼方》卷十中作“ 酢浆” ,他认为清浆水即酸浆水。清 · 吴仪洛在《 寒分经》中说:“ 清浆水, 一名酸浆水, 炊粟米熟 , 投冷水中, 浸五六日,味酢生花,色类浆,故名。 若浸至败者,害人。其性凉善走, 能调中气, 通关开胃, 解烦渴, 化滞物。 ” 与吴仪洛同一时代的徐灵胎在《 伤寒论类方》 中说: “浆水即淘米泔水, 久贮味酸为佳。 ” 持上述观点的历史上还有许多医家, 如元代朱丹溪, 清代王肯堂等。近代不少学者也持这一观点, 如著名伤寒学家聂惠民教授在其《 聂氏伤寒学》、熊曼琪教授在其主编的新世纪《 伤寒学 》 教材中, 均指出: “清浆水, 即淘米泔水久贮味酸者。” 二是酢说。 如明代李时珍在《 本草纲 目》中指出: “浆, 嘉谟日,酢也。” 嘉谟,宋代人 ; 酢同醋。三是泥浆水说 。如清代程知在《 伤寒经注》中说 : “清浆水乃泥浆水之清者, 盖欲借土气以入胃耳。” 除以上三说之外, 还有医家认为清浆水系南方少数民族经常食用的酸菜汤。   
   细考《 伤寒论》 相关条文, 上述诸说均与仲景原义大相径庭。就 3 9 3条本条原文而言, 仲景既言“ 大病差后”,定是指久病、重病初愈,此时机体尚未完全康复, 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仍处于非常虚弱的状态。又劳复之后, 即因过劳而大病复发,此时表现为余热复聚,热郁胸膈, 气机痞塞, 可选用枳实栀子豉汤进行治疗, 一则清宣郁热、 透邪外出, 再则宽中健脾和胃以培补后天生化之源, 这样就能达到邪去正复之目的。仲景在《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篇中明确指出: “脾病禁酸。” 试想正当大病之后脾胃虚弱之时,怎能犯禁而用酸浆水煎药呢?因此, 那种清浆水即酸浆水的认识实有悖经义,此其一。其二,仲景时代人们习惯把酸类饮品称为苦酒,《伤寒论》中不少条文曾选用本品或作为煎料, 或直接用其治疗某些病证, 此处直言清浆水而不言苦酒, 并不是仲景故设玄机,想必清浆水另有所指。其三, 若把清浆水误认为是酸浆水,那么,浊浆水又是什么呢?  
   经查,王莽末年, 连年灾荒, 军阀割据,国土版荡,天下大乱。 汉高祖刘邦第九代世孙——武帝刘秀起兵南阳, 公元 2 5年统一全国, 称帝并建都洛阳, 南阳的皇亲国戚布满京城 , 一时间南阳与洛阳京城并列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心城市, 当时有诗人就曾写到:“驱车策驽马, 游戏宛与洛。” 同时, 也促进了南阳工业、 农业、 商业等的飞速发展 , 《 盐铁论》 中记载 :“ 宛 ( 南阳) 周( 洛阳) 齐鲁, 商遍天下, 富冠海内。 ” 《前汉书》 卷八十九说南阳“ 广拓土田, 郡内比室殷足”, 百姓“ 蓄积有余” 。 尤其是优越的气候条件, 使这里的桑 蚕连年丰产 , 纺织业十分发达 , 抄丝、 纺线、 漂洗、 织布、浆染等每一道纺织工艺 , 广大农民均十分娴熟 , 两千多年来, 这种家庭作坊式的纺织技术, 一直在南阳广大农村沿袭并广泛使用着 。浆染是纺织业必不可少的两道工序, 白线和白布的浆染物分别是清浆水和浊浆水 , 其中,清浆水用以浆线, 旨在使线柔软光滑而不宜断裂; 浊浆水用以浆布, 使布干后平坦、 鲜亮而发硬发挺。  
   清浆水的制作方法是:取小麦面粉若干,制成面团后,放置清水中,两只手不停地抓挪, 将面筋挪出, 这时的水就叫清浆水,主用以浆线。 
   浊浆水的制作方法是 :取红薯或绿豆等淀粉若干,用开水冲入淀粉中, 反复搅拌成稠糊状, 这叫浊浆水,主用以浆布 。  
   综上所述, 仲景所说的清浆水实指老百姓用以浆线的水, 该“ 浆” 字读作 j i a n g ( 即糨字 , 动词) , 而不能读作 j i a n g ( 名词) 。皆知, 小麦秋季播种, 冬日蕴育 , 春天生长,夏天收割 , 秉四时之气, 得土气最厚 , 为五谷之首 。其味甘 , 性平微寒 , 通心、 脾二经, 具有健脾益气, 养心除烦, 清热止渴之功。仲景在大病差后、 劳复之时 ,用清浆水作为枳实栀子豉汤之溶液 , 旨在取其性凉善走之意, 与三药合同, 大有健脾益气、 清热除烦之利, 毫无滞脾腻胃之弊, 正所谓恰到好处,用心良苦也 。  
   以上是作为南阳人的我们 , 从南阳民俗角度出发 ,对籍里南阳的仲景所用清浆水究系何物一事, 所产生的认识和看法 。当否, 还望诸高明教正。
                -----摘自《国医论坛》2008年11月 第23卷 第6期   作者:刘世思、赵体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