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中年以后的感悟
曾国藩父亲去世以后,其在家守制,朝廷急于让其出山,后来却又因为其要求权力的奏折而把他放于一边,曾国藩很不爽,愁肠百结。
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想到了老庄。从庄子中得到了很多人生非常重要的感悟。
“大方无隅,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过去他一直觉得似懂若懂,现在感觉到豁然开朗。原来这些年来官场内部以及跟绿营的争斗,其实都是一种有隅之方,有声之音,有形之象,似巧实拙,而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绝不是像他这样发脾气,弹劾人,处处树敌,它要做到全无形迹之嫌,全无斧凿之功。
“人之生业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柔弱,天下万事万物,归根结底,莫不是以至柔克至刚。能克刚之柔,难道不是更刚吗??
想到这里。他在道德经上面写到:大柔非柔,至刚无钢。
他对庄子中的一段话
尤为关注:
静中细思,古今亿百年无有穷期,人生期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当思一搏。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夜仅一榻耳,当思珍惜。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一毛耳,当思多览。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过太仓所粒耳,当思奋争。然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首其雌。
通过理解老庄这些深邃的哲理,曾国藩逐步的排除了苦劳。身心日渐好转。
读曾国藩文章感悟之一
曾国藩有几大理论很值得深思:
一是母鸡孵卵理论:
人初做事,如鸡伏卵,不舍而生气渐充;如燕营巢,不息而结构渐牢,如滋培之木,不见其长,有时而大,如有本之泉,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这个话非常值得细嚼慢咽。
曾国藩从一个丁籍在家而无实权的二品文官,最后竟然建立了八十万湘军,把太平天国彻底摧垮。其中过程之艰辛自不用说。而数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确实是一切的根本。
此中理论,和我一直推崇的两个词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处。一是专注,一是全神贯注。
我一直以为,凭着这两个词,做世间任何事业,都可以有极大成就。
专注!
母鸡孵卵可谓专注,才能有变蛋为鸡的神奇。而任何人只要专注于一个事情,一个领域,假以时日,必能有所成就。
读《曾国藩全书》笔记之二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饿其肌肤,劳其筋骨,苦其心志。。。。。
一代圣人曾国藩成就伟业的一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再度回味品读《曾国藩全书》,其中其数次兵败后,处于艰难困苦之中的处境与进一步调整的心态,尤为让人敬重,让人扼腕,让人深思,让人久久不得忘却。
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生涯中,曾公有两次非常危险的兵败,都险些以自杀来谢罪。但终于都被幕僚救起,事后,其开始新一轮的坚持与整顿,使部队的战斗力得到大幅提高,从而最终掌握战争的主动,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一次是1854年的靖港之败。曾国藩初练兵成,按朝廷要求,攻打湘潭及靖港。不想,水师训练未足,一败不可收。曾国藩出师不利,自杀不成,“为通省官绅所鄙夷”,更有徐有壬等准备弹劾之。曾国藩率师经过长沙,骆丙章竟不听入城。。。。曾国藩只能率军伞屯湘江两岸。。。。
靖港之败后,曾国藩把自己关在长沙城外,七昼夜不与人说一句话,陷入深刻的反思与思考之中。也是其“咬牙立志”关键一次。用他自己的话说“打脱牙之时多也,无一次不和血吞之"。
曾国藩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得出兵败的原因是:一是水军未经操练,组织系统上又不能层层节制。所以后来新老主合,增加统领一级,统帅二营或者数营。二是赏罚机制欠缺。古人用兵,都是先明功罪。所以他开始整顿营务。规定凡是临阵脱逃的将领,不再录用。湘乡县令朱孙怡,其弟曾国葆都被裁撤。
经过长沙整军,湘军反而实力大增。后取得岳州大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