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巨匠的剪影——张大千诞辰120周年纪念展百度脑图 时间: 2019/4/1—2019/6/25 地点:台北故宫博物院 张大千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关系匪浅,身后将他珍藏之书画及自用印遗赠予本院典藏,同时将居所摩耶精舍捐出成立纪念馆,由台北故宫博物馆代为管理。今年适逢张大千诞辰120周年纪念,台北故宫博物院特从丰富典藏及“国立历史博物馆”寄存之作品中,精选出书画精品、印章与珍贵照片,希望反映张大千先生早、中、晚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与精神,让观众重睹其法古变今的艺术传奇与大师风采。 2 寿而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医药图书文物特展 时间: 2019/3/27—2019/6/30 地点: 台北故宫博物院 千百年来,人类为抵御疾病侵袭,累积了丰厚的经验和智慧。传统医学的文化遗产,迄今仍深刻影响民众生活。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典藏即包括质精量丰的医药典籍,源自清代宫廷收藏或官方编纂之图书文献;有清末学者前往日本搜访的传世善本,以及历年购藏与各界捐赠的古籍,汇聚为钻研传统医理与创新应用的珍贵资源。 本特展内含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医药相关古籍、档案、法书、绘画、器物等不同类型文物,通过“人之始生”、“透视身体”、“面对疾病”、“外证治疗”,以及“百草千金”、“宗教医疗”、“养生延寿”、“医事制度”八个单元,勾勒中国传统医药学术与身体、疾病、信仰、制度间的互动关係,以及对日本、朝鲜等邻近国家的交流影响。观众于体察医疗养生之道的同时,亦反思当代社会的生命与医疗观,从中领略既寿且康的真谛。 3 神州国光:王中秀藏黄宾虹艺术文献展 时间: 2019/3/18—2019/3/3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 黄宾虹在画学、画史与画论领域成就卓然,在古文字学、文物考据等学科同样卓著,堪称中国近现代美术创作和史论研究之翘楚。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知名学者、原上海书画出版社资深编辑王中秀经艺术史学者洪再新牵线,将其毕生整理搜集的黄宾虹研究文献资料,包括历史影像、翻印的档案文献,摘抄的读报笔记,手稿及出版清样,以及他与宾翁故人间的信札、部分未公开的宾翁书信等慷慨捐赠予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以飨同道及后学。 此次展览为史上首次大规模、成体系地再现黄宾虹朋友的书信以及黄宾虹研究者的信件往来,重构美术史学术研究脉络,还包括浙江省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收藏的黄宾虹山水画作首次展出。 4 皇朝礼器特展 时间: 2019/1/26—2019/5/5 地点: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获得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学者郭家彦(Iain M. Clark)、怀海堂堂主钟棋伟捐赠的一批清朝祭祀用的器物,使之成为除故宫以外,拥有最多清朝祭器的中国博物馆之一。本次展览将遴选多件馆藏皇朝礼器展出,旨在探讨清代祭器的生产与功用。 清朝祭器主要以釉瓷制成,仿古代青铜器的造型一直以来被研究者所忽略,然而后者在清朝国家祭典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乾隆时期是清代宫廷制度与礼仪完善和确立的时期,乾隆在位时致力于统一宫廷祭器形制,以遵循古制。 5 敦煌不再遥远——走进河北 时间: 2019/1/12—2019/4/10 地点: 河北博物院(石家庄) 敦煌是神奇的存在,这座中华文化瑰宝,承载着人们太多的好奇与想象。她不仅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更在岁月蜕变中成为激发中国人文化自信和创造力的宝库与源泉。 展览分为七大板块:原大洞窟复制、高保真壁画精品、彩塑三维重建艺术复原、遗产地实景远程传输、多媒体展演、分层壁画立体呈现、交互体验。展览基于敦煌石窟学术研究,利用敦煌研究院近30年积累的敦煌石窟数字化成果,通过科技与艺术深入融合的手段,动静结合、虚实相宜的全新“博物馆数字化”展陈方式,带给观众朋友可感、可视、可听、可触的观展体验。 6 龙泰宸宇——故宫养心殿文物特展 时间: 2019/1/18—2019/4/18 地点: 辽宁省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养心殿建成于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清雍正年重修,作“工”字形建筑,分前后两殿。自清雍正以后,皇帝寝宫移至后殿,前殿成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接见臣工的地方。西侧为乾隆皇帝最著名的书房之一——“三希堂”。 作为故宫养心殿文物在国内巡回展的第五站,该展共展出285件/组养心殿内重要文物和陈设等皇室用器,涵盖玉器、珐琅、陶瓷、家具、玺印等多个门类,采用原状陈列的方式,复原了正殿明间、西暖阁、东暖阁、三希堂和无倦斋等重要场所,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养心殿各区域的风貌。 展览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正殿明间:继位迁居,权利中枢;西暖阁:敬天法祖,勤政亲贤;三希堂:喜获三希,辟室独览;仙楼佛堂:修行密法,拈香敬佛;后殿、体顺堂、燕喜堂:静心寡欲,帝居生活;东暖阁:垂帘幕下,太后干政;养心殿造办处:天工匠意,皇家造办。 7 吉金铸史——青铜器里的古代中国 时间:2019/1/18—2019/3/31 地点: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 青铜器,古时称“金”或“吉金”,是重要的文物研究门类之一。本次展览突破传统青铜器展览的窠臼,首次以科学考古学视角下的“形、花、铭、工、皮”五门为纲,力图向观众宏观展示中国古代青铜器这一专题的探索视角和科研成就。 形、花、铭,即“造型艺术、装饰纹样、铭文书法”这三门考古传统,在漫长的青铜器研究史上成就显著,是窥见青铜时代社会风貌的常规门径。工与皮,即“冶铸工艺、腐蚀机理”这两门自然科学,在展览中被等量齐观地引作解读手段,意在揭示青铜器由诞生至今日的生命历程。 8 风·尚——18至20世纪中国外销扇 时间: 2018/12/18—2019/5/5 地点: 广东省博物馆(广州) 人类制扇的历史至少已有3300年。除却驱暑纳凉的实用功能,扇,也与社会风尚密切相关。在中国,它既是文人墨客的怀袖雅物,也是闺阁女子纤纤素手间的俏丽温婉。而在万里之遥的欧洲大陆,它一度为女性所专宠,成为沙龙上最为常见的配饰,18世纪的欧洲曾流行一句话:“没有执扇的女人,犹如没有佩剑的骑士。” 展览包括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逾200件中国外销扇和欧洲制作的“中国风”扇子,辅以外销丝绣华服、披肩和首饰,呈现广受欧洲市场欢迎的中国外销扇及东方审美趣味。扇子是当时欧洲女性优雅时尚的象征,也是社交礼仪和服饰装扮中不可或缺的饰物。因其价格昂贵,最初流行于贵妇阶层。18世纪是全球贸易的黄金时期,广州生产制作了大量精致华美、巧具匠心且具有浓郁东方风情的扇子,极大满足了西方市场对扇子的需求。 (编 / 任慧 袁立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