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达拉战役之后,拜占庭帝国挽救了东方战线的糜烂局势,战事已经陷入了相持阶段,。拜占庭方面无法继续扩大战果,波斯虽然不能翻盘但却还能维持。眼见东线态势已经趋于稳定而且短期内无法打开局面,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又动起了复兴罗马帝国的心思。 汪达尔王国最初是迦太基人的土地,经过三次布匿战争,一百多年的厮杀,罗马帝国于公元前146年将这一土地丰腴,物产丰富的地区收入囊中,并建立了北非行省。然而在5世纪的民族大迁徙中,被匈人挤压驱赶的日耳曼人被迫向西方迁徙。其中,东日耳曼人中的一支,即汪达尔人穿越欧洲大陆,自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到了北非西北部并在此定居下来,后来摆脱罗马帝国控制,占据了迦太基城,并以此为王都,建立了汪达尔王国。 在占据罗马故地的蛮族各部中,汪达尔人的文明化程度最低,有“破坏者”的称号,他们到达北非后几乎颠覆了罗马帝国的一切统治秩序,他们甚至于摧毁了除迦太基城以外的所有城墙,因此相对于占据亚平宁半岛的哥特诸部来说,汪达尔人的实力也是最弱的。本着柿子要挑软的捏的原则,查士丁尼大帝的第一刀,准备剁向汪达尔人。 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大帝 与此同时,汪达尔人也送来了一个极佳的借口。原来,查士丁尼以及之前几位皇帝都与汪达尔王国保持着相对亲善的关系。查士丁尼在位时,汪达尔国王希尔德里克更是奉行亲罗马的政策,并不惜放弃汪达尔原本的宗教而转投天主教,然而这一政策却引起了传统汪达尔人的不满。公元530年,希尔德里克的堂弟盖利梅尔发动政变,废黜并囚禁了希尔德里克,自任为国王。这无疑给了东罗马一个极好的借口,在调停失败后,查士丁尼便决定以武力解决掉盖利梅尔,顺便解决掉汪达尔王国。 汪达尔王国与拜占庭帝国局势图 然而事情并没有查帝想象的那般顺利,出征汪达尔的计划遭到几乎阖朝文武的反对,更有近卫军长官以跨海作战是罗马军人的短板来反对。查大帝似乎被说服了,然而就在他要转变念头的时候,却自东方来了一位基督教的主教,这位主教以上帝托梦的方式指责查大帝违背了自己的誓言,放弃了对利比亚地区信众的保护。“上帝的指责”又使皇帝重新坚定了战心,他一边让贝利萨留做好准备出任远征统帅——此时贝利萨留已经成为查大帝麾下最出色的将领,一方面屯积武器粮草,整备船只军队。 查士丁尼为贝利萨留准备了16000士兵,其中10000人是步兵,6000人是骑兵,这些部队都是从帝国正规军以及“蛮族”雇佣兵中调集的,同时出发的还有1000名“蛮族”同盟军队。这些部队中最为核心的便是贝利萨留的铁甲长枪兵,这些长枪兵都是当时最为悍勇的重甲骑兵。运送部队以及给养的是500艘海船以及30000名水手,另有92艘战船护航。 不得不说,拜占庭选择的时机也是极好的。盖利梅尔的篡位,招致了其他地区的不满。533年春,特里波里亚率先挑起了反旗,并向拜占庭帝国求援,查士丁尼派遣了一支数百人的小部队接管了该地区;同时西地中海的撒丁岛上也出现了反叛力量,并自立为僭主。盖利梅尔担心撒丁岛的反叛势力会影响到王国的海外贸易,于是便派自己的弟弟特扎宗率5000名士兵和120艘战舰前去平乱。这样,汪达尔的几乎全部海军力量便被带走了。 公元533年6月,贝利萨留的船队从首都君士坦丁堡出发,一路上收拢兵马,大军杀气腾腾就奔汪达尔王国而去。 贝利萨留进军路线图 征程远没有大家预料的那么顺利。 帝国军队果然已经很久不修海战,以至于舰队都无法在航行中保持队形,贝利萨留不得不将几艘大舰的船帆染成红色,并在桅杆上挂起灯笼,分别作为白天黑夜的航标,如此才勉强使舰队看起来像一支舰队。 由于拜占庭的这支军队成分复杂,既有帝国正规军,又有蛮族同盟军队,还有蛮族雇佣军,因此舰队离岸不久便出现了士兵酗酒斗殴以至杀死战友的事情,贝利萨留刚刚整肃了军纪,部队又出现大面积腹泻疫病。原来是军需官为克扣军粮,将充作军粮的干面包减少了一道烘干程序,结果由于面包过于潮湿,在航行中很快发生了霉变,从而导致了疫病的发生。好在当时已经在希腊的伯罗奔尼萨半岛登陆,贝利萨留紧急安排采购新鲜面包以替代腐败的军粮,饶是如此,部队也付出了500多人死亡的代价。 在克服诸般困难之后,贝利萨留和他的军队终于抵达了西西里岛。西西里岛在当时由统治着亚平宁半岛的哥特人控制,查士丁尼特地与哥特国王商量好,将西西里岛作为远征军的停靠基地,并为罗马军队提供给养。 贝利萨留在休整部队、筹集给养之余,还派人收集了关于汪达尔王国的情报。经过情报分析,贝利萨留他们得知汪达尔人对帝国军队的来袭完全是一无所知,除了海军去征讨撒丁岛的叛乱之外,国王盖利梅尔甚至也不在迦太基城。大喜过望的贝利萨留连忙整理部队,重新出发。 运气再一次从贝利萨留身边滑走,拜占庭军队果然离开大海太久了,他们竟然把航向弄错了。当舰队抵达北非时,他们处于在迦在基城东南面约五天路程的位置。此时已是9月,部队给养已经不多,又考虑到罗马军队实在不善水战,万一遭到汪达尔人海军攻击后果不堪设想。贝利萨留当机立断,登陆并建立营寨。这一决定竟有了意外的收获。 首先是由于“破坏者”汪达儿人的统治过于残暴,以至于当地居民还是对罗马帝国仍然怀有些“故国情怀”,见到帝国军队的到来,颇有些“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感觉。贝利萨留也严格约束军队,务求秋毫无犯,筹集物资时也坚持公平买卖。这样一来,拜占庭军队相当于在汪达尔王国开辟了一块根据地。不再被补给所困扰的贝利萨留率军沿海岸线的道路赶往迦太基城,并命令舰队同样沿海岸线与他同步前进。 盖利梅尔的计划 而此时,盖利梅尔也已经发现了拜占庭部队的动向。汪达尔军主力已经赶到贝利萨留军后面不远处,但并没有对其发动攻击。盖利梅尔决定在通往迦在基城的途中一处狭窄地伏击贝利萨留军。同时他派人通知在迦太基城的弟弟阿玛塔斯将囚禁中的前国王希尔德里克与亲属及亲信全部处死,并组织军队赶往伏击点进行阻击。行军途中,盖利梅尔又命令自己的侄子吉巴孟都斯率领2000人自己的左侧抢先行军,至伏击点左侧设伏,预备攻击贝利萨留军侧翼,自己则率主力缀在贝利萨留军身后,如此,三面夹击的阵势已经形成。 但名将毕竟是要有名将的素质的。行军中侦骑四出的贝利萨留很快也发现了缀在身后的汪达儿人。虽然前方形势沿不清晰,但出于名将的敏锐,贝利萨留也将自己军队分成三部,一部为精锐亲卫300人,由约翰率领充当前锋;“蛮族”同盟军被派在大军左侧行军,以保护大军不靠大海的一侧;贝利萨留本人则率全部亲卫在中军最后,以防备盖利梅尔的袭扰。全军继续向迦太基前进。 贝利萨留的防备 9月14日,两军在伏击点遭遇。 首先遭遇的是盖利梅尔的弟弟阿玛塔斯与贝利萨留军的前卫约翰。不得不说,阿玛塔斯是一名不合格的将军,他将大部分军队甩在身后,自己仅率少量军队突前侦察敌情,很不幸,他与约翰率领的300精锐亲卫迎头撞上。阿玛塔斯虽然勇武,但约翰也是贝利萨留麾下少有的悍将,一番厮杀之后,阿玛塔斯连同他的小部队被屠杀殆尽。意犹未尽的约翰率军一路追杀,一直追到迦太基城下。盖利梅尔的一路伏军便被解决了。 随后是盖利梅尔的侄子吉巴孟都斯遭遇了贝利萨留军的“蛮族”同盟军。本来汪达尔人在兵力上是占优势的,他们拥有2000人,而“蛮族”只有1000人。但这一支“蛮族”同盟军是当年匈人的后裔。匈人是何许人也?就是在3、4世纪驱赶着包括汪达尔人在内的全体日耳曼人由东欧草原一直到西班牙继而过海到达北非的那支“上帝之鞭”。两军的遭遇也没有产生什么悬念,吉巴孟都斯军全军尽墨。 盖利梅尔三军去二 盖利梅尔三军已去二,局势貌似在向有利于贝利萨留的方向发展。然而,会这样吗?? 杀得兴起的约翰和匈人血统的同盟军,都忘记了向贝利萨留汇报自己的胜利。而贝利萨留已经到达了汪达尔人的预设伏击点。名将毕竟是敏感的,自己身处一片平地,左侧是山丘,前方是狭窄小路,后方有汪达尔人大军迫近,而自己的舰队还不在可支援范围之内。在名将眼中,这几乎就是一片绝地,贝利萨留命令全军停止前进,并开始搭建利于防守的营寨。与此同时,贝利萨留将全部步兵留下固守营寨,自己率领全部骑兵准备寻机决战。 按照以往的习惯,贝利萨留派出少量骑兵作为前锋,同时侦察敌情。而他派出的前卫却是“蛮族”雇佣兵。不得不说,贝利萨留犯了一个错误,他过高的估计了雇佣兵的职业道德。虽然同是“蛮族”,雇佣兵却不同于同盟军,雇佣兵的行为准则是“沾利则上,无利不往”,对于雇佣兵来说,每一次战斗都是一次生意,在胶着战中最先败退的往往就是雇佣兵。这次也没有例外。 “蛮族”雇佣兵首先发现了约翰率领的前卫军歼灭阿玛塔斯军的战场,并从周边居民口中得知了约翰军的消息。随后他们攀上旁边的小山试图观察敌情。而此时,同样对战场局势一无所知的盖利梅尔已经催动汪达尔人发起了攻击,准备三面合围贝利萨留军,将其赶入大海,毕其功于一役。“蛮族”同盟军所在的这小山由于能够居高临下俯瞰贝利萨留的营寨而被作为主要攻击目标。罗马的雇佣兵仅仅看到了汪达尔人骑兵掀起的烟尘便可耻的撤离了小山,毫无荣誉感的主动放弃了这一要地。“蛮族”雇佣兵的溃败冲击了贝利萨留派出来接应他们的亲卫军,两支军队一起撤退到贝利萨留本军所在的地方。 “蛮族”雇佣兵坑毁了贝利萨留 现在的局势对贝利萨留就比较危险了。虽然对汪达尔人军队的数量记载不太明确,但共同点是汪达尔人军队要远多于贝利萨留军。贝利萨留军身处平地,对方占据山丘且对自己形成了半包围之势,而前方狭窄的通道在敌情不明的前提下根本不能作为逃生之路,唯一可能接应自己的海军也完全指望不上。而盖利梅尔虽然已经丧失了两支伏兵,但由于拜占庭“蛮族”雇佣军的退却,汪达尔人控制了山丘,加上后方大军的迫近,他们仍然对贝利萨留军形成了夹击之势。如果盖利梅尔此时乘胜居高临下发动骑兵冲锋,贝利萨留军恐怕是凶多吉少。 此刻,我们必须要感叹多变命运的是如此奇妙。 至少看起来已经掌控了局势的盖利梅尔并没有发起决胜冲锋。而是从容的走下小山,因为盖利梅尔发现了自己弟弟的尸体,他要收敛弟弟的遗体并依风俗为他举行丧葬仪式。就这样盖利梅尔放弃了已经到手的优势,将自己陷入困境之中。 当贝利萨留从败军口中了解到两支汪达尔人军队被歼灭的消息后,名将的敏感让他意识到这可能是唯一的翻盘机会。他迅速整顿好军队,并立刻发动了全力冲击。贝利萨留的军队全部是骑兵,而且大多是曾经追随他在东线与波斯军血战的精锐,尤其是贝利萨留的亲卫——铁甲长枪兵更是当时最具冲击力的部队。而汪达尔人被称为“破坏者”,其装备水平仍停留在100多年前刚刚抵达北非时的水平。如果汪达尔人依靠地形优势抢先发动攻击还有获胜的机会,而平地冲锋则远不是贝利萨留军的对手了。 盖利梅尔败亡 结局已经注定。在贝利萨留精锐骑兵的冲击下,汪达尔人军很快陷入了混乱。善打顺风仗的“蛮族”雇佣军遵循着“沾利则上”的行为准则,同时发起了亡命追击。战斗持续到夜晚,汪达尔军损失惨重。 其实,此时盖利梅尔还是有机会的,他如果收拢败军退守迦太基,黑夜中贝利萨留军必定不会盲目追击。这样他便有可能在守城战中寻得破敌机会。然而,被打到丧胆的盖利梅尔却率军转西逃往了努比底亚。 这遭遇战的胜利被拜占庭军归因于“神迹”。 获胜后的贝利萨留命令军队就地休整,在收拢了约翰率领的前卫和“蛮族”同盟军以及后队的步兵之后,贝利萨留又命令海军靠岸,全军前往迦太基。 盖利梅尔战败的消息已经传入迦太基城中,所以城中已经是一片慌乱。贝利萨留军兵不血刃便接管了迦太基城。汪达尔战争由此告一段落。 这次战役是远征以来拜占庭军与汪达尔军的首次正式交锋。贝利萨留的胜利虽然有些须偶然性,但名将的特质不就在于善于抓住偶然性吗?而贝利萨留敏锐的发觉并抓住了由于盖利梅尔的失误所造成的机会。汪达尔战争,必然将在贝利萨留的名将风采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