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7味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 方用桂枝扶助心阳。炙甘草补虚益气,配以牡蛎、龙骨重镇安神;全方复阳安神,培本固脱,为其配伍特点。 运用本方原为治疗太阳病误用火法,时心阳受损,心神浮越之烦躁证,以心悸怔仲、冲气上逆,烦躁、多汗、迈拓或结代为辨证要点 现代常用于失眠、眩晕、癔症、遗精、心律失常、遗尿、带下病等病症。 加减化裁临床如见失眠,加石菖蒲、酸枣仁、远志;气虚,加党参、黄芪;寒甚,加重桂枝量,也可酌加干姜、熟附子:伴阴虚者,酌加生地、麦冬等。 使用注意痰火扰心发狂证者禁用。 《方机》:“火逆烦躁,胸腹动剧者;及疟疾而有上冲者”。 附注附方桂枝甘草汤 组成:桂枝(去皮)四两,甘草(炙)二两。 功用:补益心阳。 主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出处: 《伤寒论》 附方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组成桂枝(去皮)一两,甘草(炙)二两,牡蛎(熬)二两,龙骨二两 功用补益心阳,镇潜安神 主治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 出处 《伤寒论》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与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心阳虚证,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所主证机,不仅有心阳虚,更有阳虚生痰蒙遏心神,故治疗不仅补益心阳。更镇惊安神,寓有化痰饮以使神藏之意。 重要文献摘要《注解伤寒论》:与桂枝汤,解未尽表邪;去芍药,以芍药益阴,非亡阳所宜也;火邪错逆,加蜀漆之辛以散之;阳气亡脱,加龙骨、牡蛎之涩以固之。本草云:涩可去脱,龙骨、牡蛎之属是也。 《尚论篇》:桂枝汤,阳药也。然必去芍药之阴重,始得疾趋以达以阳位;既达阳位矣,其神之惊狂者,漫难安定,更加蜀漆为之主统,则神可赖之以攸宁矣。缘蜀漆之性最急,丹溪谓其能飞补是也,更加龙骨、牡蛎有形之骨属,为之舟楫,以载神而反其宅,亦于重以镇祛、涩以固脱之外,行其妙用。 《伤寒贯珠集》:被火者,动其神则惊狂,起卧不安,故当用龙、牡;其去芍药者,盖欲以甘草急复心阳,而不须酸味更益营气也,与发汗后,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用桂枝甘草汤同义。蜀漆,即常山苗,味辛,能去胸中邪结气。此证火气内迫心包,故须之以逐邪而安正耳。 《医学摘粹》:用桂枝、甘草疏木而培中,生姜、大枣补脾而降逆,蜀漆吐腐瘀而疗狂,龙骨、牡蛎敛神魂而止惊也。
【心阳虚惊狂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1370人已读 〔原文〕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伤寒论》《玉函经》《金匮要略》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蜀漆三两(洗去腥)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㕮咀,以水八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一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成本止载后法,五升作三升。 【辨证提要】 本条为火劫亡失心阳的证治。火逆劫汗,导致心阳亡失。《素问·生气通天论》谓“阳气者,精则养神”,心阳亡失,心神失养,心神无主,故惊狂不安。所谓惊狂不安,指病人起卧不宁,起则狂,卧则惊也。治疗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用桂枝甘草温补心阳;阳虚则常伴痰浊凝聚,故加蜀漆化痰,心神浮越较重,故加牡蛎、龙骨镇潜安神。生姜、大枣资建中焦,化生气血,以养心阳。本证无论从病机还是从证候看,均较上两证为重。 【疑难探讨】 何谓“亡阳”?“救逆”?“亡阳”在《伤寒论》中有卫阳外亡,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肾阳外亡,四逆,用四逆汤治疗;本条为火劫亡失心阳,治疗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救逆”是针对“惊狂,卧起不安者”证重势急而言。 【病机关键】 心阳外亡,阴痰凝聚。 【诊断依据】 心悸喜按,烦躁惊狂,短气,神疲,脉虚弱。 【鉴别要点】 阳虚烦躁与中医传统观念阳热烦躁有何不同?《难经》“狂家所起,皆阳盛所致”辨别阳盛还是阴虚可从汗鉴别:阳证无汗,少汗乃阳郁所致。心阳虚狂躁则腠理开,大汗出,且可参考病人的脉象。 【治疗要点】 治法:温通心阳,涤痰镇惊。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运用思路】 1.温通心阳,镇惊安神主治:心阳虚损而痰浊扰心,症见心悸、胸闷、惊狂、卧起不安。本方用于“阳虚挟痰型”的惊悸、癫狂病症,以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润滑)为审证要点。若属“痰热扰心”者,也可用本方去桂、姜、枣辛热之品,加黄芩、黄连、胆星、远志等清热化痰。 2.病机为心阳外亡,心神错乱。故治疗心阳虚不寐、狂躁证。 3.心阳外亡:烫火伤,烦闷疼痛者。 4.阳虚失禁为主的自汗、盗汗、梦遗、滑精、带下、泄利。 【参考文选】 成无己:伤寒脉浮,责邪在表,医以火劫发汗,汗大出者,亡其阳。汗者心之液,亡阳则心气虚,心恶热,火邪内迫,则心神浮越,故惊狂,起卧不安。《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经方例释》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伤寒论》《玉函经》《金匮要略》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蜀漆三两(洗去腥)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㕮咀,以水八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一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成本止载后法,五升作三升。 【案】 蜀漆善吐,龙骨善入,牡蛎善软,此方三味同用,为去积、散结、软坚诸法之祖。积去、结散、坚软,则神安矣。故为安神方之所自出。亦有去其一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三方,皆用龙、牡,而不用蜀漆。如蜀漆散,用蜀漆、龙骨,而不用牡蛎;如牡蛎汤,用蜀漆、牡蛎,而不用龙骨。此方惟火逆者宜,余逆不可用,何言之?凡误皆各有见症,各有法度,其误于吐及下者,伤在肠胃;误于温清者,伤在气分,并不涉于心;若误于汗者,始伤及心肺,但汗之伤心,未及包络,且其弊在去其津液,而非鼓其津液,不能成涎,故复其津液,即无妨。独火之为用,与心同气,故由火逆者,火气必伤包络,包络先受火邪,津液必至粘腻而为涎,故发惊狂,非通剂不足以提之。方用蜀漆,正与夏伤于暑之疟同理,疟法包络受暑蒸而为涎以发,所谓无痰不成疟也。火邪与暑邪同气,其入于包络亦同义,则制方亦同意,经方之妙,非深思参互,不足以知之。成注但以辛散为词,未了龙、蛎,亦治疟所需。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金匮要略》 龙骨 牡蛎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案】 徐氏《轨范》云:经曰脉极虚芤迟,乃为虚寒之症,故用桂枝及建中等汤。若嗽血而脉数者,乃阴虚之症,与此相反,误用必毙。泉谓:此方《外台》名龙骨汤,治梦失精,诸脉浮动,心悸,少急,隐处寒,目眶疼痛,发脱,然则脉浮动者亦宜之,不独虚芤迟也。大法虚而有风者皆宜用。徐氏非也。深师名桂心汤,治同《小品》,亦名龙骨汤。曰:虚羸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三分,附子三枚,炮,故曰二加龙骨汤。 |
|
来自: 易医文化 >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