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中医连续剧引起全民中医,中医知识收藏版!为中医文化点赞!

 我行我素wxws 2019-03-19

最近一部连续剧老中医刷屏刷起来了,很多人都很感慨,我们可以从演员陈宝国演的主人翁翁泉海身上看到了医者的崇高素养,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这里就让我们想起学传统文化有什么用?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这里的穷者就像老中医那样,至少可以为自己的身体提供保障,有养生的意识。

现在很多人都很容易病,病了就立刻去医院找医生,这是挺方便的。但是有没有想过古代的人病了,怎么办?当然也是去大夫,那就没那么方便了,那么怎么办?

而且说起中医,不少人对中医有不同意见,信的人就很信,不信的人,怎么说都不信,而且说你迷信、封建,甚至各种吐槽。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这里面隐含着中医的由来以及的发展过程,只不过近百年来西医的进来,快速达到治疗的效果,让我们都忘了最适合人类的医术-中医,那么今天就来聊聊中医的历史渊源?有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难?

普贤国学堂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

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

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

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

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

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

民国时期还出现“废止中医”的夸张做法。而陈宝国演的连续剧老中医就是记录这个时期的故事。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

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

普贤国学堂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

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运气学说

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用来推算、预测来年的天象、气候、疾病发生流行的规律,并提供预防、养生的方法。

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

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

精气学说

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应。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的交互作用包括: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学说 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

五行学说中以五脏配五行即:肝与木、心与火、脾与土、金与肺、水与肾。五脏与五行相生相克应保持相对平衡和稳定,和谐相处。如果五脏与五行发生失调,出现太过、不及或反侮,也会致疾病的发生,这对于推断疾病的好转和恶变,治疗方法,提供了充足依据。

中医主要运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都是机体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而气血津液又依赖于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在生理上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功能。

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津液是指各腑脏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正常分泌物,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主要是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脏腑相互关系密切的学说。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起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元气学说

中医认为,元气为先天之精所化生,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由先天之肾所藏,后天脾胃来濡养,借三焦和经络流行分布并弥散全身。

普贤国学堂

现在很多人得病了,大部分都是选择西医,觉得西医有用,而不会去看中医,有些压根不知道有中医这回事,这是一种文化的悲哀。大多数人的病痛了,只要治到不通就觉得这个不错,不会看得那么长远,而中医的调理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长,而且也不一定有效,所以难免有些人就会觉得中医没有什么用,会有应该废除之类的说法。

我们最喜爱的节目国学堂的主持人梁冬,他也是在中医,而且也不敢大力推广中医,因为中医的治疗的效果是比较长的,不像中医一刀下去那么快就效,怕因为看中医而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期。但是他却一直致力在研究中医,因为他觉得中医是最好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

下面是梁冬对话台湾吴清忠,从养生的角度去了解自己身体。

历代名医:

战国时扁鹊,通晓内、外、妇、儿、针灸各科。精於切脉、望色、听声、问诊,尤擅长於推究病源。

东汉末华佗,熟练的掌握养生方药、针炙和手术等治疗。首创药物全麻术,被尊奉为外科之鼻祖。创立的《五禽戏》养生功,流传至今。

东汉医圣末张仲景,他写《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魏晋皇甫谧,中年刻苦钻研医学,编著的《针灸甲乙经》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是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唐代药王孙思邈,曾治愈唐太宗皇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谎称采“长生不老药”献给皇上,偷跑了。监视他的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他为药王。。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丰富了中国医学宝库。

宋代宋慈,被称为“法医学之父”,著有《洗冤集录》。西方普遍认为正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

北宋钱乙,儿科之祖。著《小儿药证直诀》,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辨证论治的范例。

元医朱丹溪,被称为“养阴学派”的鼻祖对火症的治疗有精辟的论述在熟性病的治疗方面有重要的指导价植。

明朝药圣李时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穷搜博采,历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为我国医学史上一大巨著。

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中医学不单纯是一门医学,它博大精深,广涉旁通,“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明代张介宾《类经·序》),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容涵盖,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而对于现代青年来说,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掌握不多,很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就在普贤国学堂里就提供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普贤国学堂认为中医最重要的是要从医德方面来培养人才。其次是要学医道,也就是这些根本性的理念,再其次才是学医术。我们必须把这几个层次分清楚,这样我们的中医才能自强,才能影响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