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隋唐传奇人物裴矩,从奸佞权臣到忠直良相的身份变换!

 苍鹰的天空 2019-03-19

在中国古代,人们习惯于以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评判人物,往往将大臣划分为奸佞与忠良两大类。然而,社会与人性是复杂的,有些人物是不能简单归类的。比如裴矩,历仕隋唐两代,在隋末表现为奸佞,在唐初表现为忠良,前后竟然判若两人,这一现象着实耐人寻味。

裴矩是隋朝著名外交家、战略家,曾不费一兵一卒就离间突厥,借内耗削弱其实力,从而减轻对中原的威胁,为日后唐朝战胜突厥埋下伏笔。他还经略西域,致力于中西商贸和文化交流,使西域四十国臣服朝贡于隋朝,拓疆数千里,史称“交通中西,功比张骞”。

此外,裴矩还是著名的地理学家,曾编写《西域图记》三卷,不仅记载西域四十四国的地理资料,还第一次详细介绍了从地中海东岸通往敦煌的三条重要通道。以此三条道路可绘制当年丝绸之路的全部图景,扎扎实实给唐帝国的统治者奠定了稳固平顺的基础。因此,在隋炀帝执政期间,裴矩确实做了不少有益于国家的事情,尤其在外交策略、安定边境方面立下卓越功勋。

但是,裴矩善于揣摩隋炀帝的心思,往往投其所好。隋炀帝曾称赞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未发之倾,则矩以闻;若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裴矩洞悉隋炀帝心理,为迎合他的好大喜功,居然出了不少“馊主意”,既为自己换来佞臣名声,也在客观上危害隋朝国运。

大业六年(610),裴矩建议在东都洛阳举行元宵庆典,向戎狄展示国家繁荣富强。全国数万名艺人召集到洛阳汇演,丝竹喧嚣,灯火辉煌,闹腾一个月,耗费惊人。这场史无前例的国际大聚会把街道市场整饬一新,店铺铺上地毯,树木缠上丝绸;为炫耀富有,免费向外国人提供食宿,外国人享用美酒佳肴,不用付钱就拍屁股走路。如此做秀,既浪费钱财,又滋生浮夸风。为助炀帝成就“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梦想,他不顾国内民变频起的局势,支持发动对高丽战争,三次出兵过百万,终究无功而返,严重消耗国力,动摇国本。这也是隋朝由盛转衰的开端。

大业末年,裴矩随炀帝出巡江都,当时义军四起,卫兵士气低落,逃跑不断;于是他向炀帝出点子,把江都女子征集起来,分配给卫士们“恣欲”,以稳定军心鼓舞士气;炀帝大喜,立即下令照办,包括尼姑、道姑在内的众多女子顿时成为“慰安妇”。

隋炀帝被弑后,裴矩被宇文化及任命为河北道安抚使,随后又被河北义军俘获,为窦建德所用;窦建德兵败被杀,裴矩率余部降唐,此后又被李渊父子委以重任,先后任殿中侍御史、民部尚书。供职于唐廷,裴矩似乎变成了另一个人,恪尽职守,秉公办事。唐太宗即位之初,裴矩更能诤言直谏,敢于为皇帝纠错。有一次,唐太宗得知许多官员涉嫌受贿,决意惩治腐败,于是暗中派人以财物行贿,测试他们是否廉洁。有个官员接受了一匹绢缯,太宗很生气,要把他杀了。裴矩进谏说:“官员接受贿赂,确实应该严惩,但陛下使用财物试探他们,让人落入犯法的陷阱,恐怕不符合‘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圣训。”太宗感觉裴矩言之有理,欣然纳谏,并召集五品以上的官员褒奖他说:“裴矩能当官力争,不看朕脸色行事;如果每件事都能如此,何愁天下不治!”

针对裴矩在隋唐的不同表现,司马光这样评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也。”司马光的见解十分精辟,他认为裴矩前后判若两人并不矛盾,只是遇到不同的君主,做出不同的反应。

在我眼里,裴矩仿佛是上帝赐与那个时代执政者的风向标和催化剂,他能帮助贤明的君主出谋划策,独当一面,畅通完善治国方略,为盛世锦上添花,也使昏聩残暴的君主得到纵容和献媚,变的更昏聩更残暴更荒诞,加速腐朽政权的覆灭。在我看来,从某些方面来讲.....顺势而为的裴矩所做所为并无可指责。

要知道:君主的好恶、志向既“政策”与“制度”能最大程度的直接决定一个王朝、臣子、子民的命运,如始皇临政,放眼天下,引进贤良,改革强国兴兵,赏罚分明,勇武经国,则麾下秦军成噬血的虎狼之师,战场上奋勇向前,不斩敌首级誓不归还,成所向无敌的雄师。如唐太宗治国,赏罚严明,从善如流,魏征等人才有条件如明亮的星宿般拱绕在他的周围,交相辉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