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地处大别山区,典型的丘陵地带,“七山一水两分田”是家乡的真实写照。我们那里田地少,人均几分田,亩把地,且都是梯田坡地,家家户户当年的收成差不多也就能保证自己两年的口粮,所以外出打拼是乡亲们的唯一选择,我也是那样走出家门的。 这样无人居住的村落日渐增多 现在的家乡,除了“过年七天乐”,此后一年中便是漫长的静寂。每年春节你看到的乡村是繁荣、热闹、喜庆的,游子归乡,亲人团聚,其乐融融;而春节一过,家成空巢,人分各地,乡村“静好”。平时的三百几十天里,童叟把门,镇上夜间的广场舞便是最大的排场。这也是我经常回家的原因,老母享不了城里的福,留守老家,我就只能尽量多回去陪陪她,“凑点热闹”。 其实,每一个游子的根都在家乡,每一个游子的思恋和牵挂也在家乡,他们何曾不想在自己的土地上茂盛生长,在自己的土地上发热发光,可残酷现实和生活的重担却将他们拒之门外,在别人的家乡他们也会越来越迷茫:家在何处?娘在何方? 如此告别的催泪场景春节过来比比皆是 时空隔断了亲情、乡情,静寂冷漠了民俗和民风,原本属于乡村的文化、传统与习俗也逐渐被各地带回的“他山之石”敲得粉碎。人们谈得更多的是钱、地位和荣耀,而不是我们儿时所记得的评书、楚剧、玩龙灯,传说和故事也被手上游戏、桌上麻将逼退隐身。乡村生活本色淡退,城市印迹越来越浓。 列车无情地拉长了亲情的距离 在家的人少了,更多的工业品下乡了,生活方式城市化了,这也给了花草树木莫大的生长空间,肆意生长的树草淹没了我童年记忆中的很多小路,占领了我们儿时玩耍的阵地,很多山现在压根就上不去,也不敢进去了。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确实美得亮眼。 草木的生长是疯狂而带有侵略性的,人走地荒,几年不种田地基本就变成了荒漠树林,田里长满野草,地被杂木侵占。同时,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原本在山中、田地周边的农舍大多成为废墟,奋斗在乡村的人越老越少,这让生态秀丽家乡的身影显得有些寂寥、荒芜,甚至有点老态龙钟、缺乏生机。 良田成荒原 也许大家也记得儿时新米新面做出的饭和馒头是多么的清香,菜园里的菜也是鲜味十足,可如今再也找不回那般带着浓浓乡愁的味道了;耕田的牛没了,散养的猪没了,自然生长的鱼儿也没了,原始的农耕文化也渐渐没了;原本种粮的田里长着花,原本种花的房前屋后长满草;原本种粮的现在买米吃,买菜吃。 现在的农村确实变好了,不再愁吃愁穿,不再常年辛苦劳作,农村人甚至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可我觉得农村就应该不同于城市、城镇,保留其农与村的属性和特色;农业的发展更要基于农村土地、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态行业;而农民就是要在这片土地上建设农村,发展农业;不能让农村失心失根,而成为城市的“二奶”。 如此龙钟老态却还不能“退休” 事在人为,可现在人不归事何为?振兴三农的根本是要让农民回到岗位上来,有尊严地工作,有质量的生活;让路上有人走,田地里长庄稼,能听到鸡鸣犬吠,能闻见家长里短、乡音俚语;更重要的是要让这片土地上有亲情、有情感、有传承。 我生在农村,长在乡下,只是成年后为生计而背井离乡,流浪都市。说这些并非嫌弃自己的家乡,相反正是对家乡炙热的爱、深深的情才让我去关注、去思考,我就是想看到让家乡一个美丽而温馨的自然风光,看到一个生动而有底蕴的原味家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