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李阳冰篆书,这样最有效......

 攸州刀郎 2019-03-19

特约评改人:邵佩英(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书协副主席,2013—2015年度书法报·书法海选“兰亭诸子”获奖书家)

张安怀作品评语:

这件临唐李阳冰篆书《城隍庙碑》作品整体风格统一,结字尚稳,疏密适当。

主要问题:一、所临作品字形比原碑字形略微修长,不知道是作者主观上有意为之,还是因为笔顺倒置使字形结构出现偏差?二、用笔上可能因执笔不稳导致线条抖动,一些对称字形笔画出现扭曲变形,部分字形位置欠安。

张安怀 篆书临李阳冰《城隍庙碑》中堂

规格 138cm×70cm

释文:城隍神,祀典无之,吴越有尔风俗,水旱疾疫必祷焉。有唐乾元二年秋,七月不雨,八月既望,缙云县令李阳冰躬祷于神,与神约曰:五日不雨,将焚其庙。及期大雨,合境告足。具官与耆耋群吏,乃自西谷迁庙于山巅,以答神休。

建议作者在临写工稳一路(如铁线篆、玉箸篆、中山王器铭文等)的篆书时,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毛毡要平整干净,如果有墨渣颗粒、纸屑杂物等须清理干净。

二、选用较为精细的纸张,过于粗糙的书画纸不适合临写。

三、墨汁不宜过淡,最好不加水,以保障墨色纯正,浓重沉实,不失神采。

四、执笔不宜过高,防止毛笔抖动。尽量不悬肘、不悬腕,执笔靠近笔端,以利于笔画平稳迅疾,线条刚劲圆润。

邵佩英示范作品

节临《城隍庙碑》横幅

规格 50cm×120cm

五、注意观察原碑字形结构,如原碑中的“焚”与“其”两字,作者没有注意观察,把结构恰恰写反了。另外,上下比例应与原碑保持一致。

六、笔顺上可能有误。如“縣”字,应该先写“且”再写“小”,后写“糸”,上部的弧线最后写,以连接左右偏旁。

七、用笔不宜过细,这是我们对于工稳一路篆书用笔最难把握的“分寸”。太细如发丝,便失去篆书用笔的味道从而变成工艺化的描绘,也就违背了篆书艺术书写美感的完美表达。

作者可以参考近现代工稳一路如王福庵、罗振玉、蒋维崧、徐无闻等篆书名家的作品,把握好线条质感的分寸。

经典解读

唐李阳冰篆书

《城隍庙碑》临写举要

■邵佩英

唐代是楷书发展的鼎盛时代,行草书也很辉煌。而篆隶书式微,几乎绝迹。好在有李阳冰等人力挽狂澜,独辟蹊径,才将其时岌岌可危的篆书推向一个历史的高度。

李阳冰所书《城隍庙碑》,又名《城隍庙记》《唐城隍庙神祀记》或《缙云城隍庙碑》。唐乾元二年(759年)刻。碑高190cm,宽102cm,为李阳冰任缙云县令时撰文并书。北宋欧阳修曾在《集古录》中记载访此碑之事。原石毁于战火,宋宣和五年(1123年)由缙云县令吴延年根据拓片重刻。

李阳冰《城隍庙碑》拓片(局部)

《城隍庙碑》全文86字,共8行,前7行每行11字,末行为9字。玉箸篆。李阳冰篆书虽号称师承李斯,却与之不同,风格上有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字形夸张,体势多样;二是用笔纤细,线如玉箸。他写的所谓“玉箸篆”笔画光滑圆润,如同玉箸(筷子),今人称“等线”,即粗细一致。李斯之后虽有《袁安碑》《袁敞碑》《天发神谶碑》等存世,但未能构成影响力。而李阳冰成为自汉至唐以来的“小篆第一人”。

我们在临写《城隍庙碑》时,要了解李阳冰传世作品之间的差别。《城隍庙碑》结体修长,重心上移,用笔纤细。既不像《三坟记》那样具有古拙之趣,也不像《千字文》那样彰显方正之姿,又不似《谦卦碑》那样尽显精工之极。

当代展览中常见工稳小篆作品总以为越细越好,这是个误区。工稳一路小篆还是要在倡导“圆劲”“流美”“精准”的同时,强调注重线条的质量和质感。玉箸如筷子必然是有分量的,它不是发丝,而是“钢丝”。越是工稳,越要强调点画的质感,这种质感会表现在用笔的生动性、丰富性和书写性上。

供稿:2019年《书法报》第1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