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缠枝的缠枝莲

 麒麟雅舍 2019-03-20

说明:本文选自即将出版的《纹饰之美-<中国纹样>的秘密》一书。

缠枝的缠枝莲

缠枝的缠枝莲

看到图上的纹样,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这种装饰的手法,叫缠枝。缠枝花卉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要属缠枝莲。就是图上的这幅。

《中国纹样》中有差不多一半的纹样都与此相似或相关,画面均匀、连续、无限延展,如果在平面上,你可以想像它从每一个方向探出边界,不断生长,无穷无尽。而在器物上,就常常成为一个封闭的循环,首尾相连,无始无终。

这种装饰连绵缠绕,优雅迷人,简直就是视觉版的塞壬之歌,让注视者陷入这优美的迷宫,无法自拔。这种装饰手法在中国流行的程度无出其右,但严格说来算是舶来品。而与其相对应的折枝(参看《猩色屏风画折枝》),其实是更本土更中式的装饰方法。事实上,中国画中,一直就有折枝花的画法,但完全见不到缠枝。

纹样本身并不复杂,只是遵循简单的S型,不断的重复,变形,叠加,这会让其中的一些比另一些看起来更为繁复更让人迷惑。

无论在时间上,空间上,还是心理上,它都容易让人迷失,像宇宙本身。博尔赫斯把宇宙想像成图书馆,我觉得也可以是缠枝装饰。

缠枝中会出现一些主体的花卉,莲花最为常见,也可以把花头换成牡丹,或者其他。但后来缠枝莲人们最为熟悉,即便是缠上了其他的花卉,看起来都像是缠枝莲。

这也并不奇怪,毕竟莲花是最受中国人喜爱的花卉,没有之一。《爱莲说》甚至是所有古文中流行最广的一篇。不过周敦颐是宋朝人,莲花备受欢迎,却早在宋代之前。

事实上,汉代莲花就早已广泛的种植,“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我们熟悉的这句诗,便出自汉代的《乐府诗》。汉代的莲花纹样已经很是流行,但画法主要是正面俯看,很写实,与我们现在熟悉的缠枝莲样貌,完全不同。

对比一下自然界中的莲花,缠枝莲的出现,就显得很不寻常。莲花“中通外直”,缠枝莲却柔软弯曲;莲花“不蔓不枝”,缠枝莲却缠绕连绵;莲花“亭亭净植”,缠枝莲却是慵懒的展开。

事实上,缠枝莲如今虽然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视觉符号,但严格说来,却是舶来品,舶来的过程悠久、遥远、漫长。

时间与空间上较近的源头,是印度。这当然与佛教有关,相传佛祖降世,每踏出一步,地上便有一朵莲花升起,接住佛足,叫“步步生莲”,南齐时,东昏侯为潘妃造宫殿“凿金为莲华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花也’”,算一次山寨。莲花与佛教的关系当然远不止于此,种种关联,不断强化佛教圣花的地位,自然,佛教艺术中,更是频频亮相。

于是,随着佛教东传,莲花的装饰也跟了进来,特别是到了南北朝,达到一个高峰。佛教洞窑雕塑中,大量运用。而这里看到的,不再是本土写实的样貌,而是类似这种缠枝的画法。自此,缠枝莲进入中国文化的血液,孕育生长,居然后来反客为主。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

不过,印度也还不是真正的源头,再往前追溯,就到了古希腊,而古希腊之前还有古埃及。文化的血脉,在众多古文明中,跨越数千年,生生不息。

今天,我们常常感叹自己的文化丢失,其实大可不必:和服被日本人学去你觉得吃了亏,缠枝莲占尽了便宜,你怎么就不说了呢?

缠枝的缠枝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