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税务 | 境外人士又赢了!大湾区个税优惠重磅推出

 图书馆三千零一 2019-03-20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16日联合发布了《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该通知明确了广东省,深圳市按内陆和香港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对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含港澳台)高端人士和紧缺人才给予补贴,该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该政策从2019年1月1日起暂行5年。

1

众所周知,香港是世界闻名的低税率地区之一,低到什么程度呢?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港人小锦年薪50万港币,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先假设他没有任何附加扣除,他需要向香港政府上缴年个人所得税44,500港币,实际税率8.9%。

那么如果他跑来深圳工作,还是拿50万港币,折合人民币425,000元,每月是35,416元。同样为了简化起见,我们还是假设他没有任何附加扣除,他需要向内陆政府上缴年个人所得税59,330元,折合港币69,800元,实际税率13.96%,和香港比,高了将近5个百分点。

即使给他做一个年薪制安排,即每月工资2万,年终奖185,000元,到年底他依然需要向内陆政府交税54,670元,折合港币64,317元,实际税率依然高达12.86%,比香港高了将近4个百分点。

上面的计算没有考虑到附加扣除,内陆新实行的六大专项附加扣除,对大多数三口之家的纳税人来说,年附加扣除大概在5万左右。

与之类似的香港薪俸税可扣除项目则范围更广,除包括了内陆的六大专项附加扣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扣除项目,比如服装费,佣金,应酬费,交通开支,专业学会会费,慈善捐款等等。

即使在这六大专项附加扣除里,香港可扣除的限额更高,比如:

个人进修开支,内陆是人民币3,600/年,香港是据实扣除,最高可以扣除港币100,000/年;

子女教育费,内陆是人民币12,000/年, 香港是只要有子女,每年每个孩子可扣除港币120,000,如果孩子是当年出生的,则该孩子可以扣除港币240,000;

住房贷款利息,内陆是人民币12,000/年,香港是据实扣除,最高限额港币100,000/年;

抚养老人,内陆是人民币24,000/年,香港是每位老人,含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港币50,000/年(60岁以上);除此之外,如有供养兄弟姐妹的,每位兄弟姐妹可固定扣除港币37,500/年;

所以如果港人小锦有子女,有住房贷款,有老人,有兄弟姐妹,他的50万年薪很大可能是不需要在香港交税的,而在内陆,即使算上六大附加扣除,他依然需要缴纳大约47,000人民币的税金。

更何况还有各项社会保险费。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2

这个文件的出台很明显是为了配合《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的,因为在规划纲要发布后,对于在大湾区工作或者准备去工作的港澳人士来说,税务安排是其最关心和最重要的考虑之一。

其实早在这个文件出台前,改革的先锋军深圳就已经出台了类似的地方政策给予优惠,比如前海就首先对境外高端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超过15%的部分给予补贴。

有此先例,珠海横琴随后也出台了此类政策,喊出“港人港税,澳人澳税”的口号。除个人所得税外,还对港澳投资的企业所得税提供了15%的税收优惠。

受此政策的影响,香港的地区优势进一步被弱化,预计未来港人北漂的数量会加剧,香港老龄化现象会更严重。

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过香港,小青取代白娘子成为正宫。

更为可怕的是深圳的经济增长率还远远高于香港,这就意味着未来两者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香港引以为豪的几大优势正在被慢慢吞噬,继航运中心的地位被上海取代后,金融中心的地位又逐步被上海强势挑战。

廉洁高效的政府也不再是香港所独有,内陆很多城市的政府治理能力和工作效率一点都不逊于香港。

现在香港硕果仅存的低税率优势又再一次被挑战,低税率优势不再,生活成本又那么高,香港的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有什么理由不北漂?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最先感受到香港内陆地位转变的娱乐圈,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掀起了一波北漂淘金热,知名港星包括蔡少芬,王祖蓝等等。

这些年如果你能够走进香港社区观察,就会发现香港社区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无可奈何花落去,东方之珠的衰落似乎不可逆转。

如果说来自香港的人才可能对故乡还有那么一点感情依赖的话,那么那些在香港工作的来自于海外和台湾的人才则只会看重发展机会和薪酬待遇,他们更没有理由坚守在香港。

除了香港,这个政策预计对很多在中国内陆其他城市,比如像北京和上海工作的境外人才也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所以除了港人北漂外,我们或许还能看到北人南渡的风景。

在各种政策扶持下,大湾区很可能会变成一个扩大版的东方之珠。

3

中国有句谚语:先来先坐席,后来门角立,大概意思就是先来的吃肉,后来的喝汤。

但凡有些社会和历史经验的都知道,万事要争先,落后一步可能最后什么都得不到了。

先炒股的,先炒房的,最后都赚的盆满钵满,成为世俗意义上的人生赢家。

这个文件有一段特别有意思。

对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如何认定?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负责人称,对此国家并无统一适用的判定标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界定各不相同,因此这个认定工作就交由地方自己来决定。

这就意味着,一开始由于人才不多,地方政府设定的人才标准可能会比较低,先来的能很容易吃到这块红利。

未来随着全国乃至全球人才的不断涌入,人才认定标准可能会出现大幅度提高,后来者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了。

另外,这里似乎还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套利空间。

通知指出该政策的适用范围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和肇庆九市。

一般来说,高端人才都会选择广州和深圳,对其他城市的兴趣度可能会低一点。

所以如果由广东省统一人才认定标准,那么能享受这个税收优惠的人群绝大多数可能都聚集在广州和深圳,其他城市能适用的凤毛麟角,不利于剩下的七个城市吸引人才和刺激当地经济发展。

而如果人才认定标准下放到地方,由于认定标准的松紧度不一,则可能会出现江门雇佣,外派广州工作的只为享受个税优惠的套利行为。

这七个中会不会出现一个像大湾区霍尔果斯那样的只为税收优惠而聚集众多雇佣公司的城市呢?

4

从庙堂到江湖,中国人似乎一直都有一种迷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如果你去应聘英语外教,你就会发现一个英语母语,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华裔二代可能拼不过一个英语是第二语言,但却长了一张典型欧美脸的德国人或者瑞典人。

同样是高端人才,干同样的活,一个持外国护照的就能比一个持中国护照的在个人所得税上享受更大的优惠。

这个文件也是一样,政策所指的个人所得税优惠仅仅适用于境外(含港澳台)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

中国内陆人没有份,即使你比那些所谓的境外人才优秀很多。

其实中国在经历了最近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在很多领域,我们已经不比其他发达国家差,甚至在为数不少的领域还领先对方。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自己也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端人才,其中也有不少曾经留学海外,工作海外并最终选择回国的,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一点都不逊于来自海外的境外人才。

最先发现这一点的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他们是最不追求靓丽外表和各种炫目头衔,只重实利的一群。

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只要能给企业创造利益,带来价值,他就是好员工,而无需介意他来自哪里,持哪国护照。

所以如果类似的优惠政策能够不区分境内人才和境外人才而一视同仁的话,大湾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是不是会更大呢?

更何况,在经过几次减税措施之后,内陆的个人所得税虽然还是无法跟香港这样的低税率地区媲美,但和主要西方国家比起来,我们的个税税率已经不算高了。我们没有必要那么不自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