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G1—偏固执 有家长说孩子有一些大人看起来特别固执的要求,比如一定要怎样怎样,有一点不同都不行。这时候常是他感到有某种匮乏但说不清,大人不要都在表面字面意义去理解,多想想你可以怎样给他的油罐加点油:是生理上饿了困了,还是无聊,还是感觉妈妈态度总是不好、总在管他否定他…… 很多3、4岁的孩子会有这样的情况,比如一定要妈妈做哪个事,别人不行。家长问怎样让孩子不这么倔? 我们认为她倔,是我们不了解她。她是幼儿,有她的想法和需求,她生活于自己的魔法世界里。要改变的是我们看待她的角度。如果一定跟孩子较劲,那么是我们倔。而这只能让孩子这个阶段花费更久!另外提醒,这种时候,家长最好以饱满的状态,主动带领孩子玩点什么做点什么,而不是一直被孩子的要求牵着走。家长起主导作用,孩子更轻松、更少焦虑,都让他提要求、选择,也是消耗他能量。被满足了要求,他发现自己实际仍然不开心,会更加沮丧。常常,被大人引领着,孩子比较安心快乐。 家长的问题就是: 1. 不能读懂孩子的深层需求。 2. 没有能力给出他要的。 家长想,你不就是要我这样吗?我做了为什么还不对?其实,家长给的时候大概仍然是气呼呼地给的,而他要的根本不是那个东西或做法,他要的只是一个好玩、有爱的妈妈,或某种状态环境的改善。 家长想改变孩子的一些小习惯,除了多关注背后的成因,一个办法就是,给提供一种替代做法。不是单纯禁止,而是改道,疏导。有时,你甚至要先提供出路,然后不用禁,他就已经改了。 他在做可以做的,他就没做你想禁止的。给他出路,说到底,也还是正面教育的体现。 有家长问,我提的做法他不愿意去做怎么办? 1. 你的提议要有趣有吸引力。 2. 你自己的状态要轻松好玩,不是垂头丧气的。 3. 有时,最有效的是间接的改变,不让孩子一下子看出你的目的,而是通过改变其他做事程序,顺带就改了一个小习惯。这样避免孩子为了不被控制,而特意在较劲。 BUG2—哭闹 有家长问三岁女儿爱哭闹发脾气怎么办。我对此讲过很多,情绪管理、游戏力等。
我还想补充一点:我们当然尽力把该做的能做的,都做好,但是,必须面对的事实是:两三岁的孩子,时常哭闹发脾气,是他们成长中不可避免的事情。他们的大脑就是在一次次情绪崩溃中,学习成长,不断升级。即使天性最温和的孩子,也会如此。所以,不要觉得都是您教养的问题。 在现场,我们保持平静、安抚陪伴,用其他好玩的帮他转移,或给他一小会发泄出来然后自己平复……同时,我们充满信心地相信他可以很好长大! 我们发现,所有那些让我们感觉很艰难的阶段,其实也是孩子成长最猛烈、最需要家长的阶段!在不同的环节,以不同的方式给他支持,正是我们家长存在的意义!我们自己,也是这样一步步在父母的支持中长大的。 BUG3—莫名的烦躁 我常常觉得各种过度教养,都是在给孩子带来长期持续的压力。这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给孩子过多关注、自由度、选择权自主权,多到超出孩子能力太多,让他无所适从,感到莫名的焦躁疲惫;另一类是,要求过高过严、时间活动安排太满、控制太多……那么,具体如何把握,需要我们随时根据孩子反馈来调整。 所以家长要有对孩子的了解,有敏感度。比如,有时您看到孩子烦躁的状态,或许直觉就会明白,这时需要您掌舵,take control;有时如果发现孩子很吃力,总是在被催促、被事件追赶,那要反思是否要求太高,事情安排太多……我觉得,当下的社会状况和潮流,或许使得每个家长都面临这两方面的挑战。 ![]() 很多家长有这样的说法,我对孩子没有什么要求,只要他快乐。但是快乐、幸福要细化,否则没有太大的意义。我们要了解什么能带来快乐,不能把快乐简单地视作眼下的舒适、愉悦和满足。快乐更来自于成就感,自我实现,来自于帮助他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以及服务于更高的目标。这也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 ![]() 说到对孩子的要求,我的积极教养策略讲座最后一部分是“积极的推动与磨砺”,里面除了学习上的要求、不要过度教养之外,还想强调的是,太多家长在下面这两方面对孩子的要求过低: 1. 自理和做家务; 2. 礼貌、对他人的尊重。这些需要家长随时记得,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去带动和要求,让孩子一点点做到。 让孩子练习做自理和家务,培养的不仅是动手能力和责任感,还可以提升自尊自信,更可以促进大脑发育,提高思维能力,或许,这对于未来学习中的思考和解决问题、以及少一些注意力漏洞,都是会有帮助的。当然不要急,用好的方法逐渐带动。 过度教养、过度辅助和保护、照顾的太细太周全,都容易让孩子失去很多锻炼和尝试的机会,影响能力的发展。 ![]() 很多家长想,什么都不做他还闹呢,怎么可能做事?其实事情是这样的——做了,他可能反倒不闹了,因为很多事情都是可以给油罐加油的。闹常是因为无聊。对孩 子要有一定要求,也是同理,要求了,他有真实的进步了,就会对自己更满意,增强兴趣,更能坚持下去。这些都能帮你转入正面良性循环。 带孩子干点活儿吧,孩子们最初做得笨拙、费时间,但只要继续坚持让他们做,他们就会做得更好更快的。成绩并不比生活能力更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