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复杂, 知识点众多,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思维导图属于新颖教学模式, 是在完成各项教学目标基础上, 对教材内容分解、整合, 并通过直观而形象的图像将之展示给学生, 帮助学生不断构建相关知识体系, 形成初始知识框架, 并逐步将有关、必要内容补充进来, 最终形成的完整教学构图。思维导图这一新型教学方法表达直观、展示效果优良、适应性强, 将之用于高中地理教学, 可提高教学效果, 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并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作用(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中地理知识的信息量较大, 知识结构比较复杂, 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利用思维导图教学可以为学生直观地展示地理知识, 并可借助符号、图形和颜色将这些知识串联起来, 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通过思维导图教学, 可以一改传统教学中沉闷、呆板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其注意力更加集中。 (二) 帮助学生加深记忆高中地理知识是复杂而抽象的, 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思维导图教学可将各种抽象知识整合成一个直观的体系, 让学生直接观察, 缕清知识脉络, 增进其对相关知识的记忆, 并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与理解能力, 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三)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导图教学可使学生养成自主思考意识, 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总结、归纳高中地理教材内容, 并在掌握思维导图应用方法之后, 自己也可绘制思维导图, 实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良好衔接,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另外, 学生一旦掌握这一方法, 还可将之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让学生终身受益。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一) 思维导图在课前预习中的应用高中地理内容信息量较大, 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好提前预习。课前预习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在学生课前预习期间, 提供有针对性的思维导图, 帮助学生对课堂内容形成粗略知识概括。如在必修三第二章的第一节中, 结合西北地区来谈荒漠化防治, 教师可为学生制作我国西北荒漠化现状、荒漠化防治的思维导图, 并和上一章中地理环境、区域发展等衔接起来, 帮助学生更好的融会贯通。 (二) 思维导图在课堂中的应用教师在新一节课的课堂导入中, 可将本节课中关键词和学生疑问作为思维导图中枝干, 这样不仅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进行检查, 还可以了解学生在本节课中待解决的问题。然后教师可结合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授课, 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如进行“城市空间结构”教学时, 课堂导入环节,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城市空间结构”中相关概念、特点与外延的了解程度, 以这些内容为主干来制作思维导图的第一层次。课堂中心环节, 教师给学生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 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带领学生画出思维导图的第二层次。课堂教学最终环节, 教师让学生厘清工业、农业、交通与城市的关系, 并将此作为思维导图的第三个层次, 最终将本节课中的知识点在思维导图中完全体现。 (三) 思维导图在旧知识复习中的应用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巩固之前学到的知识时, 思维导图可发挥巨大作用。复习过程中学生面临地理课程知识十分复杂, 容量较大, 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将各知识点通过关键词串联起来, 以点带面, 帮助学生构建网络化知识系统。如在亚洲地域地理知识等内容时, 教师可将亚洲作为教学的起点, 以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作为重要分支, 之后将宗教、文化、地貌、气候等作为更小“枝杈”, 构建一个递进式知识网络,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维导图, 获得全面、系统性、网络状的了解。 总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高中地理属于高中阶段十分重要的学科, 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实际生活, 均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在启发学生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掌握思维导图构建方法。初级阶段, 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方式, 让学生彼此感受到思维的差异, 取长补短, 共同制作思维导图。之后, 可让学生独立绘制, 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 增强学生的信心。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教学, 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率,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积极影响。 (作者:黄美珍;福建省上杭县第二中学;整理星球地理,转载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