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的时候,是很容易生气的。 有时候你赶时间,前面一辆车却慢腾腾龟速行驶,眼见着绿灯变黄灯,它却一加速,过去了,把你留在路口,气得想骂娘。 遇上这事,生气是正常的。但是对方可能很无辜,他可能不认识路,或者在接听车载电话,或者是个新手,或者是个女司机,天生就开慢车。更重要的,你很生气,她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她已经走了,而且不会再遇见你。 我承认我也干过这事,有一次开车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临近一个路口,不确定是直行还是右转,便在直行车道上放慢了速度,后面一辆车明显被我挡住了,又是闪灯又是按喇叭,末了路口绿灯变红灯,我却方向灯一打,右转弯闪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是偶尔的经历,我还是有愧疚的。那一闪念之间的右转,也是心虚的表现。然而有些时候,你会遇到毫不心虚之人。有一次上高架,进入匝道,要变入正道。按照正常的规则,两根车道并成一根车道,应当依次并入。在让了对方车道上两辆车之后,见后面的车还没有让我的意思,我便猛一踩油门,想强行并入,不料那辆车竟以更快的速度超过我,抢占有利地形。如此霸道开车之人并不常见,然而一旦遇到,还是避之三舍为宜。否则一旦开斗气车,必定两败俱伤。 我不是软弱之人。有时候遇到开车过分之人,我生气之余,马上生起报复的冲动。如果过了一会儿那车不幸开到我后面去了,我故意放慢速度,压他几秒钟也是有过的。记得十多年前,我特别信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碰到过分的人与事,总想着请君入瓮,让对方也尝尝过分的味道。现在回想起来,这叫以怨抱怨,还好那时候没开车,否则出事是早晚的。 这个世界不合理的事很多,落到自己身上,如何对待还真是一门学问。有一次参加一个论坛活动,主持人现场采访一个初中女孩,她有两个弟弟,一个三岁,一个五岁,女孩坦言小孩子“真的很烦”。主持人问她,如果弟弟做很过分的事情怎么办?她说“让着他们呗”。主持人问为什么,她不假思索地说,古人说要以德报怨嘛。 一语惊四座,大家情不自禁鼓掌,我却在心里想,这孩子生性善良,但那些鼓掌的人未必都是这么做的。真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如何报怨还很难说。 儒家思想倡导的其实是“以直报怨”。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没有以德报怨这一说。否则,何以报德?这是孔子很有名的一问。 如果说以直报怨是入世的态度,以德报怨便是出世的情怀。以怨抱怨的人我见过太多,而且多半是“冤冤相报何时了”。我后来仔细分析我自己究竟是什么态度,发现这三种竟然同时存在。在内心深处一直有以怨抱怨的原始冲动,而道德良知提醒我要以德报怨,如果涉及到的不是我个人,而是我担负的工作,包含更多人的利益,我通常选择的又是以直报怨。 怨气最早从哪里来,是一个谜。有些人,从你认识他开始,就发现他有无穷无尽的怨气。用什么方法对待他,能消解他的怨气?我想来想去,大概还是以德报怨好一点。起码,在把你看做亲密朋友的时候,他不会那么的负能量。 我现在开车的时候,已经能更多照顾后面车的感受。早晨在路口,最右边的车道可直行可右转,面对红灯,我果断选择从右边车道变到左边,停在两辆车的后边,看着原来紧跟在我后面打出转弯信号右转而去的车辆,我想,他应该会感激我吧。 就是这辆车,在上一个路口,强行加塞未果之后,还凶狠地用远光灯闪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