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鼓乐会说话、讲故事!它在中央电视台春晚说过,在国外40多个国家讲过……而且听的人无不动容。 绛州鼓乐出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绛县,被誉为“天下第一鼓”。绛州鼓乐具有擂大鼓、花敲干打、演绎故事三大特点。新绛县216个村,村村有鼓;35万人,有10万人会敲鼓。为使鼓乐出神入化,把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他们从娃娃抓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练就鼓艺,一分钟双手敲鼓要达700下,木质坚硬的鼓槌,孩子们在30天的排练中竟打断400多根。 绛州鼓乐不同于喜庆、杂耍的鼓乐,它被搬上舞台,走进高雅的剧院大厅。早在1988年,绛州鼓乐就走进了艺术殿堂,登上国际舞台。近30年来,绛州鼓乐不仅获得六届群星奖的金奖,还曾经在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伦敦狂欢节为华人争得了第一。 海外报纸曾经这样报道:“世界最精湛的鼓艺在中国,中国最优秀的鼓艺在山西,山西最出色的鼓,就在绛州。”它是世界上唯一会“说话”、会讲“故事”的鼓。演员或身着古时将士的铠甲,或身穿农家服饰,一招一式的表演,通过变化多端的打鼓心、击鼓帮、磨鼓槌、刮鼓钉、敲鼓架等快速打击手法,打得人心花怒放,听得人如痴如醉。 自古民间无鼓不成乐。鼓是人类最早的音韵之一,绛州鼓乐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年前的初唐,绛州出土文物表明鼓乐在唐宋就十分流行。绛州鼓乐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每年春节都要进行花鼓、鼓车、鼓乐大赛,其清音锣鼓、花庆鼓、穿箱锣鼓、伴奏锣鼓,素有“地动山摇,闻声十里”之美誉。鼓吹锣鼓,泛指婚、丧、寿、喜伴奏性锣鼓,富有浓厚的地方韵味,曲调优美动听。丰富的鼓锣曲牌,在新绛县挖掘整理出的就有300多首,有的以历史故事取名,有的以民间典故取名,有的以鼓点、锣点取名。 作为中国民间鼓乐的优秀典范,绛州鼓乐以花样繁多的鼓击方式,强烈的艺术冲击力,被国际打击乐界誉为世界三大鼓种之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绛州鼓乐象征和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史弥新的精神财富,从而让中华民族生命深处的声音传承千年,响彻世界。 《秦王点兵》帷幕拉开,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古代武士演练、誓师出征的威壮场面。据载,武德之年(公元620年),李世民在新绛汾河畔唐王堡屯兵,军中作有《亲王破阵乐》之曲。《秦王点兵》便是由《小秦王乱点兵》等素材加工创作的鼓乐。由帅鼓、将鼓、校鼓、卒鼓和拍板、锣、钹、唢呐组成的鼓乐队,在三面大唢呐号令的吹奏下,一面帅鼓擂响,四面将鼓、六面校鼓、十三面卒鼓大作,拍板、锣、钹相呼应。这套鼓乐由引子、鼓边段、鼓心段、锣鼓段、华彩段、尾声六大部分组成,整个鼓乐错落有致、高潮迭起。尤其是华彩段的即兴表演,击鼓心、打鼓帮、顶鼓腔、磕鼓环、搓鼓槌、磨鼓钉……调动出了鼓的每个部位的最佳音响。 唢呐犹如集合号令,响起的帅鼓恰是居高临下的统帅威武而立,将鼓敲动,校鼓紧随,卒鼓鼓点激越,仿佛士兵一、二、三、四报着数字。铿锵有力的鼓乐和恢弘大气、紧凑有序的拍板、锣、钹之声,将一个个威武战士的形象展现在观众的面前。通过磕鼓环、搓鼓槌,使“士兵”整齐的步伐、一致的呐喊,达到不可企及的高度和境界,从中看到了士兵们骑马、射箭等一系列的军事活动,可见兵之“精”、将之“强”、族之“盛”,千军万马呼之欲出,从而将中国古代武士的特有形象鲜明且准确地带入观众的视野。 整场鼓乐显示出将士战场所向披靡的气势,揭示出以一当十、以小见大、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精兵强将韬略,活脱脱表现出秦王兵力的精与壮。这一有魂有魄的艺术表现,让人自然而然地看到“精兵强将”的气势,再现了中华武士驰骋疆场、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演员们在打击鼓乐中把场景刻画得惟妙惟肖,“将士”的形象活起来了,变得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有魂有魄,展现出了千年古韵的威武之躯。《秦王点兵》点出了一种生命“气”和英雄“势”。 看了《秦王点兵》,感觉就像中国古典精神的精髓被挖掘出来,整个舞台弥漫在浓烈的民族情感之中,边观看边感觉到热血沸腾,无不深深地被这种不灭的民族精神与民族灵魂所震撼,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气势磅礴、恢弘壮阔与势不可挡!这支精锐军队出战前的阅兵盛况,无不一一从《秦王点兵》中体现出来。 《厦坡滚核桃》这首乐曲原名为《厦坡里滚核桃》,其取材于当地民间锣鼓曲牌,“厦坡”是当地的方言,泛指瓦房屋顶,乐曲表现的是秋收季节农民将采摘的核桃晾晒于房顶之上,核桃干熟之后,风吹自落、坠地有声的场景。该曲牌极富生活气息,经过再创作,使其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厦坡滚核桃》由四男四女八名鼓手分别演奏八面扇鼓,动作表情吸收了舞蹈戏曲的表现手法,刻画出秋收时节农村男女喜收核桃的喜悦之情。丰富多变的鼓点,使整首曲目鼓人合一、浑然一体,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通过“花敲干打”的手法,打鼓心、击鼓帮、磨鼓槌、刮鼓钉、敲鼓架等敲击手法,充分展示“厦坡滚核桃”的独到魅力。 该作品由三部分组成,引子由八人依次轮流双手奏鼓边,传递式演奏,由慢渐快、由少增多,通过左手鼓槌平压鼓面,右手闷击鼓面,使音色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或由弱到强、或由强到弱,反复变化;中段俗称“华彩段”,由鼓边四个方向部位左右花奏;尾声部分再现引子部分的技巧,演员扭动舞姿,鼓点阴阳顿挫,把农民采摘核桃、屋厦亮晒核桃的喜表露出来。演奏员用即兴演奏技巧和形体表情来表现核桃由屋顶逐渐滚落,渐远渐近的画面,把农民的幽默、乐观、憨厚,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场鼓乐多样的表现手法,使之发出的声响在不断变化中别有韵味。鼓槌敲击鼓的不同角度、力度、速度,产生的声音、音色、音韵组成典型的语汇,并用肢体语言相辅,以写意、模拟、传神的手法,将核桃和人融入环境中,使有限的鼓乐语言在可感知的音符曲线行进中,表现出鼓之声、鼓之韵,从而奏出无限美妙之音。 用鼓说话、用鼓讲故事,意味着鼓乐拥有具体、感知的音乐对象与情节。绛州鼓乐在《杨门女将》中、在《老鼠娶亲》中、在《牛斗虎》中也都叙述着一个巾帼英雄的传说;讲着一个诙谐幽默的故事;说着一个牛和老虎比拼勇猛的故事。 (梁冬) (编辑:吴琪萌)
|
|
来自: cenprounhuang > 《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