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简史:为何说李世民开启了唐诗之门

 老刘tdrhg 2019-03-20


    唐诗的前世今生

   

在中华浩若繁星的诗歌名篇佳句里,以一个历史写手的视角,似乎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洛阳纸贵、价值连城的唐诗,而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那首《过零丁洋》的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那种“崖山之后无中华”的历史悲情里,诗人却能迸发出如此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的民族气节,那种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高风亮节,也形象地表达了“诗言志”的固有主题。于是,为了深度解读唐诗与唐史的渊源,本书的书名也趁机“洗”了一把伟大诗人的诗稿,叫做《留取唐诗照汗青》,想来也挺贴切的。

 

诗歌,本来就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尚书》、《礼记》等古代典籍都曾表过“诗言志”的主题,是用含蓄洗练的高度浓缩语言,以及合乎朗诵的一定节奏和韵律,表达情感、志向、抱负,反映社会生活风貌,也有一定的娱乐功用。唐朝当时的主要娱乐活动,有人认为,除了马球,诗歌唱和是主流项目,相当于现在的流行音乐。

 

难怪南宋著名诗评家严羽,也在他的《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性情也。”

 

而追随诗歌的前世今生,本来它就是来自古代劳动人民进行生产活动时的劳动号子和民歌,所以也很有草根性。比如《诗经》中那些耳熟能详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句,本身就是劳动人民一边劳作一边唱歌的产物,娱乐性很强。

 

想象着在那种“天苍苍,野茫茫”的上古时代,一班俊男美女小鲜肉,天真无邪地唱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把天地当作一个偌大的KTV房,大家纵情欢笑,载歌载舞,然后“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唐诗的前世幻像,果然令人勾魂摄魄、迷醉千年。

 

关于诗歌起于劳动和民谣(时至今日城市民谣还很有生命力,赵雷的《成都》还在歌手节目上大放异彩),见诸史籍的还很多。

 

《淮南子》谈到诗歌创作时,也特别强调了劳动号子的重要性:“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其中的“邪许”,便是劳动号子,大概和长江边上纤夫的“哟嗬嘿”十分类似。

 

而《吕氏春秋》描绘的一幅古代“斗牛图”更是有趣:“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还是诗、歌、舞的完美结合,妙趣横生啊,所以有人也说“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包括令人销魂的诗歌。

 

当然,诗歌的发展也秉承“进化论”,需要漫长的时间来脱胎换骨,这是毋庸置疑的。

 

远古时代,由于物质和文化条件所限,所以连劳动民谣都是最简单、最质朴的。神农时代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也只是简单地叙述了弹弓的制作过程和主要功用;而《礼记》中“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更是巫祝式的语言,命令水土草木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果然质朴得可爱,因为年代久远,加上艺术感染力不够,最终很多歌谣没有成功流行下来。

 

其他的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日月光华,旦复旦兮!”都是一种套路。

 

直到先秦时期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才迎来了华夏诗歌史上的第一个成熟期,从思想感情、语言表达到节奏押韵,都堪称是完全成熟的古代诗歌。之所以说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诗歌史的国度,《诗经》可谓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杆。

 

正因为经典的《诗经》,中国古典诗歌顶峰的唐朝诗歌,便成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诚如宋代大儒兼大诗人朱熹所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也。

 

且不说《诗经》“六义”(风雅颂与赋比兴,也应该称诗歌“六义”),是诗歌艺术的“金典”,直到现在还被人奉为佳臬,一直沿用,就只它那反抗压迫、揭露黑暗,大胆唱出人民心声,闪耀不朽人性光辉的现实主义精神,便让人推崇备至,万古流芳。

 

这一点,估计唐朝的杜甫体会得最深,一如某些诗评家所言:“在我国文学史上,大凡有成就的诗人和优秀的诗歌创作都受到《诗经》的影响。”

 

杜甫可能在《诗经》吸取了很多的现实主义诗歌写法和思想精髓,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万卷之中,应该也包括《诗经》国风那多姿多彩的劳动人民诗歌篇章,不然怎样会有“安史之乱”后,他的《三吏》、《三别》的极尽国风反映人民痛苦和反抗压迫的“诗史”式唐诗呢?

 

无独有偶,在稍后的由屈原主导的楚辞,又让浪漫主义的“孝子贤孙”李白们受益良多。

 

在中国诗歌史上,无疑屈原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从各种诗史的论述上,我们也不约而同地知道了屈原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也是后世的李白们的“祖师爷”),那种“赋、比、兴”的《离骚》之“兮”风靡了后世诗坛,成为了争相研究和模仿写作的开山之作。

 

关于屈原诗歌的重要性,北宋词人宋祁给予了很高评价:“《离骚》为词赋之祖……”,他创造的楚辞,与《诗经》并称“风骚”,都是中国诗词的殿堂级著作。果然正如一些人所说,文学很多就是风骚的产物,唐朝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生娶了四个老婆,有两个还是血统高贵的宰相孙女(一个还是李白酒醉之后乱涂鸦并由此发生“千金买壁”浪漫故事娶到的),生活如此浪漫,诗歌又如何不“浪漫”呢?这个明显不够CP(配对)也。

 

要说CP,我们都能从诗歌的发展史上找到“配对”元素,或者说诗歌相似度极强的“前世今生”。

 

上文我们讲了浪漫“屈李配”,而在长近800年的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史上,这种承前启后的诗歌匹配也会随处可见,比如汉乐府与唐朝元白的“新乐府”,汉五言诗与唐朝五言绝句,东晋陶渊明与唐朝“王孟”的田园诗(尽管王维对偶像归隐遭灾后宁愿乞食也不愿出仕语多讥讽),南朝与唐朝的“宫体诗”,南朝鲍照的七言诗与唐朝七言绝句(所谓的“俊逸鲍参军”是也,不管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都对后世的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唐诗大腕影响颇深,史曰“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不一而足。

 

有人曾归纳了中华诗歌的发展路径,即“《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民歌(代表者:建安七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新诗”,而此中的唐诗,无疑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顶峰。

 

据清朝康熙年间编辑的《全唐诗》数字显示,在多达九百卷的诗篇里,有诗人两千三百多家,诗歌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而这只是能收集到的一部分,其他散佚的不计其数(有人保守估计会超过五万首)。

 

唐诗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顶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就因为它不仅在思想高度和艺术高度上,都堪称是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甚至也可以套用初唐杰出诗人陈子昂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来盖棺论定。正如某些诗歌研究者所言:“唐诗有极高的成就,它的题材广阔、思想深邃、技巧高超、风格和流派多样,这些都是过去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唐诗的体裁也丰富多彩,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以及歌行体、新乐府等都盛极一时。唐代产生的杰出诗人、大诗人数以百计,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诗人。上面这些都是唐代诗歌空前繁荣的重要标志。”一句话,它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明珠。甚至于有人还认为“无诗不成唐”,因为有了美轮美奂的唐诗,才使很多人记住了唐朝,才使唐朝无与伦比,如果没有了唐诗,相信唐朝也会暗淡很多。

 

而在前文提过的诗歌发展路径中,似乎独缺了一个离唐朝最近的隋朝没有提到。隋朝虽然是一个短命王朝,却可算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国力较强的大一统国家,反映在文化上,隋朝也有不可忽视的承前启后作用,尤其在诗歌发展上,对初唐影响甚大。

 

隋诗作为从南北朝向唐诗过渡的最初阶段,除了师承南北朝的浮艳绮丽的奢縻宫体文风,也曾带来了一股清新刚健开风气之先的边塞诗风。虽然隋朝的诗人数量和诗歌质量不够“高大上”,除了一个艺术成就最高的领军人物薛道衡,其他能讲得上名的也是寥若晨星,还大都是从南北朝过来的,比如江总、虞世基、卢思道等,甚至于连政治巨头如皇帝杨广、大臣杨素都是能排得上号的诗人,不过也确实是对唐朝的诗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对边塞诗的开创及兴盛意义,有的还直接成为了初唐诗人,比如后来成为初唐“宫体诗”翘楚的虞世南。

 

以上讲的便是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的唐诗的“前世今生”,但愿能为你了解中华诗歌史的成型与发展有点裨益。

 

以下,我们开始唐诗与唐史的绮丽之旅,那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神奇景致,也将会让你陶醉不已,不知今夕何夕。

 

 千古一帝李世民开启了唐诗之门

 

“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是日本作家大沼枕山称赞晚唐诗歌的流传极广的诗评,也广泛被喜欢中国古代诗歌的人们殷勤加以引用,因为是国际友人的比较客观的观感,更是难能可贵。

 

确实,“小李杜”笔下的鬼斧神工,大有一种“夕阳无限好”的况味,也无非证明晚唐诗歌和盛唐诗歌同样精彩,甚至于是逐渐走向黑暗,军事和政治乏善可陈的晚唐的唯一亮点,也可算是文化的最后一点强力支撑。

 

因为当时的历史大环境所至,诗人们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思想也只能转向消极悲观,落落寡合,个个一身“小资情调”,反映在诗歌的内容上也只能是从社会转入自身情感,吟风弄月、忧时叹世蔚然成风,艺术眼界和艺术格调逐渐狭窄,当思想内容不能突破前代诗人们竖立的巅峰时,也只能在艺术形式上追求突破和创新,正如某些诗评家所说,晚唐诗歌在艺术形式和美学境界上堪称绝品,与盛唐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可算是“另类”诗歌的巅峰了,“极大地丰富和拓宽了诗歌的美学意境”,有效地扩张了诗歌艺术的巨大张力。在艺术旗帜的感召下,涌现出了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诗坛巨擘,因此给晚唐诗坛也带来了“夕阳无限好”的景象。

 

当然,一说到唐朝,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会是唐诗,所谓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那确实是一种十分强大的文化符号,所以更加客观地说,作为古代中国诗歌发展巅峰的唐诗,不管是初唐、盛唐、中唐还是晚唐,都是精美绝伦的文化奇葩,是令人口口相传的艺术珍品。

 

华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异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而古代的诗词歌赋却只是这种汹涌澎湃的文化激流的小小支流,却让有一种“四两拨千斤”之擎天柱式扛鼎的厚重感,可谓是小中见大,轻中见重。又因为其高度凝练、韵律优美、轻灵蕴藉、余音袅袅、直击心灵,给人以极大的思想升华和艺术熏陶,也是闲适时间的最好密友,所以一直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诗样年华时的最佳爱情“解语花”,而让人念念不忘,以至于现代的优秀填词人如方文山(周杰伦的御用词人)、林夕等大腕还能从古代诗歌中得到灵感,甚至于是一些古代诗词的现代注解或拓展,古代诗歌也成为了超越时空的文化瑰宝,一直以来诗词赏析都成了各大中小学校和文化出版的宠物,生生不息,显示了最顽强的文化生命力。

 

而自鸿蒙开读,似乎最先跳入眼帘的也是唐诗,那个专门喜欢给领导写檄文的古代“捣蛋鬼”骆宾王的一首“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就让人彻底喜欢上了中国文字,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更是家喻户晓,明白如话却让我们膜拜不已,永生难忘。

 

这是怎样的“文学密码”,能让我们如痴如醉呢?于是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双重驱使之下,便废寝忘食地埋首诗歌宝库,还多次拷问为何诗歌在唐朝才能发扬光大达到极盛?

 

按照社会发展规律来考量,政治、经济、文化从来不分家,而文史哲更是如此。

 

所以,要考究唐诗为何在唐朝得到了空前繁荣和发展,就必须对产生这种文化繁荣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历史环境和条件加以考证,不然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首先,从唐朝统治者获得政权的形式和历史条件(依靠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所以他们吸取了隋炀帝横征暴敛招到隋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建国之后便推行了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有利发展生产的休养生息宽松政策,减轻赋税,爱惜民力,重视农业生产,戒奢从简,善于纳谏,李世民还实现了中书、尚书、门下三省“三权鼎立”的制度创新,为武则天“政启开元”,李隆基开创中国封建社会顶峰开元盛世准备了良好基础。在这长达上百年的唐朝贞观、开元盛世里,唐朝经济发达、政治开明、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版图广阔、民族融合,可谓是“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对于当时的盛况,唐朝诗圣杜甫在其《忆昔》诗中如此描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而经济繁荣也催生了文化繁荣(据说天宝四年就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份报纸),作为文化支派的文学艺术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传奇、散文、词曲、音乐(李隆基还是一个顶级音乐人)、舞蹈、书法、绘画、雕塑都取得很高成就,也为诗歌的勃兴准备了肥沃的文化土壤和物质基础。

 

其次,李世民完善隋朝留下来的科举制度,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让中下层知识分子有机会登上政治文化舞台。加上出身庶族的武则天在制度上致力于打击长达几百年的腐朽的士族门阀制度,结束了关陇贵族长达一个世纪的统治,大力扶持代表当时进步势力的封建庶族地主官僚阶层,文化上更是重视科举,大开制科,文章的好坏是录取的主要标准。最有开创意义的就是真正实现了“学而优则仕”的构想,即不看门第(英雄不问来路),不问你是否有背景,而是看你是否有政治才能和真才实学,这是录取官吏的主要标准。后来科举出身做到高级官吏的越来越多,正是科举制度使很多有才能的中小地主阶级子弟脱颖而出,形成官场的新生势力,也使逐渐腐朽的封建贵族门阀制度在唐朝走向式微。这就大大刺激了一般人读书学习的热情,推动了文化的发展(而不是“读书无用论”)。最重要的是,唐朝的科举取士制度,诗歌是主要考试科目,想当公务员就必须要钻研诗歌创作技巧,作为晋身之阶,便吸引了很多文人学士,而这些有文化的官员也有很多是诗人,同时引领民众对诗歌的热情和围观,成为了当时炙手可热的“大众娱乐节目”,拓宽了诗歌创作的群众基础与人文土壤。

 

再次,唐朝前期由于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交通发达(丝绸之路上万里),军力强盛,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和谐,思想开放,对学术限制少,甚至于外国的思想文化也放手引入,允许自由传播,世界各民族有融合的趋势。据资料显示,李隆基朝向其朝贡的蕃国数就有70多国(据《唐六典》),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国家托拉斯”,威风凛凛,连强悍的中亚沙漠国度也受其支配,李世民还赢得了一个类似于联合国秘书长的“天可汗”的光荣称号,也彰显了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和制度创新上都遥遥领先于当时的世界各国,万佛朝宗,八方来朝,兴旺非常,创造了一番中古神话。各民族争相内附,以当中国人为荣,贞观年间仅广州一城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长安是纽约式的“世界首都”,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达到百万的大都市,是世界古代史上面积最大的都城。各民族的“入主”中原,有效对文化进行沟通与合流,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和壮大。

 

最后,正如前文所说,从诗歌发展史上看,到了唐代,诗歌已经有一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产生了各种杰出诗人和优秀诗歌,创作体裁和风格也日渐完善,唐朝人正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摘桃子”,这正是唐朝诗人的最大幸运,一经努力,诗歌创作的高潮便必然到来,正如俗话所说的“水到渠成”是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