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 诗佛酒仙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禹州三杰之一 Mar. 20 2019 + 清朝末年,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无数的英雄人物涌现而出。在经济繁荣的禹州,也出现了很多英雄,为中国做出了很大贡献。 之前介绍过禹州三杰之一的王棽林,这次自然要介绍另外一位不得了的人物。 “诗佛”田春同。 他同样也是这个时代涌现出的英雄人物。 禹州人的骄傲。 田春同(1873—1933) 史学论学家,字荔轩,号肥园,禹州城西沙陀李村人。他博学强记,识见精到,文名昭著,为时人所推重,与解元陈嘉桓(陈肇卿)、举人王棽林(王森林)同被称为“禹县三杰”。 田春同年轻好学,善写文章,也爱写文章,以著文为乐,每有得意之笔则乐不可支,或放声朗咏,或狂舞乱跳,或邀友痛饮。他把写作视为一日三餐,无一日间断,间断则如欠债负罪一般,夜不能寐,爬起床来写上三两千字,而后即可鼾然入睡,且十分香甜。 公元1903年,即清代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田春同考中第43名举人。 时任清朝进士、刑部主事的河南卫辉府(今卫辉)人李敏修,享有“中州名儒”之称,他评价王棽林和史论学家田春同、拔贡陈肇卿为“禹州三杰”。民国时期,以王、陈、田三人被公认为禹州文坛领军人物。 田春同治学精神严谨,立论不专一家。他既博采众长,又独抒已见。他曾讲学于汲县“经正书院”,所教门生,多有成就。 他常引用《老子》的话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1921年春天,王棽林因避匪祸举家迁入禹县县城,住在长春观内专心修志。 陈嘉恒当时在卫辉主持中州文献征辑处,利用公务闲暇执笔编纂。田春同当时也在卫辉,主持图书馆工作,馆中藏书凡有关禹县的资料,他都全部带回,以助纂修。修志之初,陈嘉恒负责撰写大事记,去卫辉后每年利用归省假期,都会参与纂修志书。 田春同当时在中州文献征集处工作,也正值禹县纂修《禹县志》,他对修志关怀备至。 他认为修好一部地方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外地来禹地做官的,对身在外地的禹籍人士,对禹地后人提高文化品位,都是一件功不可没的大好事。 禹县百姓说:“春同一生无愧于家乡父老。” 除《禹州志》之外,田春同还编纂了《考城县志》、《汲县志》、《巩县志》(未完稿而辞归)…… 其一生著述很多,主要有《禹县志》、《考城县志》、《汲县志》、《巩县志》、《周易法何》、《周易集论》、《诗经讲义》、《六深精舍诗文集》等,总计约160多卷。 田春同、王棽林、陈肇卿作为禹州的文人领军人物,更带领诸多学子开创了禹州现代文化教育事业。 这些学子堪称禹州民国时期文化精英,其总人数约在百人以内。撰著并留下了一大批文史著作、文学创作、文献资料。关心社会民生,牵挂百姓安危。这批文化人以自己的影响力还经常替民申冤求助,做了许多善事。自曹广权始,这批文人还热心于现代实业的开发和经营。他们既推崇教育教国,也实践实业教国。 田春同暮年在沙陀村西开辟了一个花园,命名为“肥园”,自号“肥园老人”。平时喜欢饮酒赋诗,侍弄耘锄。 肥园内只有茅舍三间,遍植梅兰竹菊,间或也有几株奇花异草。他亲自侍弄耘锄,累则以酒解困、以诗解乏。诗酒之后往往精神矍烁,怡然自得,几至物我两忘,常常有童子趣。 他饮酒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从来不挑拣酒味浓淡,酒质醇薄,唯图助兴耳。有时酒少,加水亦可。二是饮不择人,不问亲疏。那怕是路人经过,谈而投契,往往也置酒相待,以助谈兴。 有时月明星疏,酒兴发作,就唤老妻起床对酌。妻子也颇知酒中逸趣。时人见夫妇俩都能随和待人,因此,乐于与之交往。 田春同病逝,全县文人自发前往吊唁,给他写下四句评价:“读书万卷,下笔千言,于诗为佛,于酒为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