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能不能不切除胆囊?切了胆囊就不能分泌胆汁了吧?身体里少了一个器官能正常吗?我想喝药调理行不行?” 在患上胆囊结石后,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以上一连串的问题。 从心底里,大家都不想把胆囊切除,觉得保守治疗最好。 关于胆囊结石,帮你解答这5个疑问! 胆囊结石能不能“保胆取石”? 技术上可行!但是容易复发!不建议保胆取石! 首先,我们说说什么是胆囊结石。胆囊结石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和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 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胆囊的动力障碍等是造成胆汁瘀滞、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 巨大的、已经充盈整个胆囊的结石说明胆囊的正常功能已经部分或全部丧失。 这种情况下,“保胆”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这个“胆”已经不是正常的“胆”了。 但如果患者的胆囊功能尚好,囊壁没有增厚,又未出现结石嵌顿、合并感染,从医学技术层面是可以“保胆取石”的。 但是由于胆囊结石形成的原因没有去除,术后非常容易复发,往往需要再次手术治疗。因此,不建议“保胆取石”。 喝药调理有望碎石保胆吗? 理论上有!但是实际效果不理想! 如果胆囊的功能尚正常,病情不严重,是可以通过药物及其他非手术疗法来进行调理的。 西医可采取口服熊去氧胆酸、复方阿嗪米特等利胆药来补充胆汁中的胆酸成分、促进胆汁分泌,希望将结石溶解并排出。 中医可采取传统中药来疏肝利胆、排石止痛。 但是,大多数患者用药后溶石、排石效果并不显著。少数患者还可能诱发结石阻塞胆囊管或胆总管的问题,导致胆绞痛、胆囊炎、胆管炎甚至胰腺炎等并发症。 所以,临床上应根据患者有无症状、检查显示的结石的大小、数量、胆囊壁有无增厚、是否合并胆囊息肉和胆管结石等情况综合考虑,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一般情况下,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不需要治疗;有症状的胆囊结石的治疗首选手术切除胆囊! 为什么首选手术切除胆囊? 因为在患胆囊结石后,胆囊本身已经存在了病变。 很多患者的胆囊在手术前已经不同程度或完全丧失了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反复发作胆绞痛或胆囊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既然胆囊本身已经基本无用且对身体有明显危害,保胆取石又有易复发的问题,很有可能还要二次手术,劳心劳财。 那么,手术切除也就成了治疗有症状胆囊结石的最佳方案。 切除胆囊后还会有胆汁吗? 大部分患者不愿意切除胆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患者认为胆囊被切除后就不能分泌胆汁了,从今以后都不能吃油腻的东西。 其实,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浓缩胆汁,而不是分泌胆汁。胆汁是肝脏分泌的,胆囊只负责存起来。 当食物经过十二指肠时,神经和体液调节双管齐下向胆囊发出胆囊收缩素。胆囊接到信号发生收缩将胆汁挤出来。胆汁通过肝外胆道进入十二指肠,参与脂肪的乳化并促进吸收。 当胆囊被切除后,肝脏仍可正常分泌胆汁,胆管会扩张,代替部分胆囊的功能,完成储存胆汁、排出胆汁的任务。 所以,切除胆囊后还会有胆汁,几乎不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切除胆囊后身体是否会有不适现象? “我是怕没胆汁不切吗?我是怕切了以后身体不适!” 大部分患者拒绝切除胆囊还有一大原因,那就是周围做了胆囊切除手术的人经常身体不适、腹胀、消化不良。眼看着别人手术后难受,自己怎么也不敢相信医生说的一句“没有不适反应”。 其实,尽管胆管代偿系统在重新打造一个「胆囊」,但人家也需要时间、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在重建前期,未经浓缩的胆汁持续被胆管排入十二指肠,食物中的脂肪不能有浓缩胆汁参与消化和吸收,就会出现腹泻、消化不良、腹胀等现象。 但以上现象一般持续3个月到半年,之后系统重建后,消化功能就会基本恢复正常。 所以说,选择什么治疗方式要根据患者的患病情况,而不是患者自己想要怎么样。 每个治疗方式都是各有利弊,手术治疗可能会有不适期,但一段时间后可恢复,而且不影响脏器功能。 有症状的患者保守治疗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如果达到了需要手术的指标,是万万不能拒绝手术的! 那什么情况下应该选择手术呢? (1)发作过胆绞痛或胆囊炎; (2)合并胆总管结石; (3)伴有胆囊息肉>0.5cm; (4)胆囊壁增厚超过0.5cm; (5)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 (6)儿童胆囊结石; (7)胆囊结石压迫肝总管或胆总管; (8)胆囊壁不规则增厚可疑癌变。 关于胆囊结石,大家肯定还有一些疑惑,比如胆囊结石的症状有哪些?能不能吃鸡蛋?手术后怎么护理?吃什么药? 就让我们来看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高鹏骥是怎么说的吧! 胆囊结石临床上有什么表现? 胆囊结石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胆囊结石能吃鸡蛋吗? 胆囊结石吃什么药? 无症状的胆囊结石需要治疗吗? 胆囊结石必须切除吗? 胆囊结石多大需要做手术? 胆囊结石手术怎么做? 胆囊结石病人什么情况下必须立刻就医? 如果你正在为选择治疗方式犹豫,正在为即将离你而去的胆囊害怕,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到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