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可以养壶,还可以养出一座城市。不同的茶香滋养出形态各异的生活,甚至一座城市。要深入了解东莞,感受它独特的魅力,一定要喝这里的茶。 东莞作为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制造业城市,其庞大的制造能力早为人们所熟知。事实上,东莞不止于制造,还有那杯茶。 东莞不产茶,却被誉为“藏茶之都”。东莞收藏的普洱茶、白茶和其它黑茶类产品,已达到了惊人的数量。尤其是云南普洱茶,东莞民间每年的普洱茶收藏占据了云南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累计的藏茶量已突破40万吨,藏量占据国内半壁江山。 从上世纪90年代末“藏茶”之风渐起,东莞的茶仓多年来囤积了不计其数的普洱茶、黑茶,后发酵茶类拥趸众多,民间品茶、论茶、藏茶氛围浓厚。东莞被业内誉为“中国茶仓”,在全国茶行业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是全国茶类收藏风向标。 品茶休闲在东莞蔚然成风,成为社交重要手段,饮茶风习在东莞之盛,已达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的程度,成为日常生活“开门七件事之一”的必需品,已深深渗透到了东莞人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之中,与这座制造业名城结下不解之缘。 茶已与东莞融为一体 一个普通的早晨,一位老人蹒跚地走进东莞南城元美路第一国际中心6楼的稻香酒家,叫上一壶清茶,两件小点,捧上一叠厚厚的报纸迷着眼阅读起来。过了一会,又有几位老人走上茶楼,彼此寒暄着,茶楼开始热闹起来。 东莞人老陈是这里的常客,一早就在这里抢了个好位置。他慢慢从包里掏出私藏紫砂壶,取一小撮茶叶,放入砂壶,倒进滚烫的开水,茶叶在沸水中翻滚。茶汤入喉,香气弥漫于唇齿之中,顿时神情开朗。老陈一天的生活在沁人心脾的茶香中开始,喝茶已经成为他的生活方式。除了来茶楼喝茶,他在自己家里也有专门一个茶室。 晚上九时半,东莞东城春天路的怡清源茶庄,照样是一壶清茶,茶庄的主人端坐茶席中间,煮水、温杯、冲泡、续水……每一道程序都极为讲究。茶客们捧一杯清茶,看枝舒叶展,浮沉舞蹈,一身疲惫随着茶水的变淡而消逝,这是他们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候。 品茶休闲在东莞蔚然成风,成为社交重要手段,饮茶风习在东莞之盛,已达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的程度,成为日常生活“开门七件事之一”的必需品,已深深渗透进东莞人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之中,与这座制造业名城结下不解之缘。 广东人的茶消耗量为全国之最,其中早茶文化起了很大作用,早茶让很多东莞人爱上茶,就像老陈和这些喝早茶的老人,他们与茶结缘,很大原因都是东莞浓厚的早茶文化。对于东莞来说,喝茶已经成为维系生活的纽带,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每逢周末,全家或者朋友相聚于茶楼聊聊天,喝个茶。 喝茶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道生活方式,云南普洱、安化黑茶、安溪铁观音等名茶都已成为东莞人的杯中物。爱喝茶的东莞人,带动了这个区域茶文化的兴起与繁荣。 港台商人带来茶文化 早些年,老陈跟很多东莞人一样,喝“早茶”只是吃早餐,茶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实上,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东莞人喝茶并不讲究。在他的印象中,最深的记忆还是当年坐在田埂上喝大缸茶,虽说是茶,但也只是比白开水多了些苦涩的味道而已。但是农忙季节,一碗大缸茶就是“救命药”,去饥解渴。 那时到农田里常会看到一家几口人围在一块儿,一口饭就着一口茶的场景。传闻在明代,抗金大将袁崇焕与友人在大岭山游玩,途经一处农田,口渴不已。他便向农夫们要了点茶水,一口喝下去,顿感清凉之气直入肺腑,暑气顿消,回味余甘。袁崇焕问起茶的来源,农夫说是山上的野茶,不知道叫什么。而袁崇焕见这是用缸装的茶,便起名大缸茶。据闻,在明朝天启年间,袁崇焕率兵抗金,士兵常感冒,士气低落。而一碗大缸茶则拯救了他们。 早年的东莞,喝茶是件很时髦的事情,在茶楼里一般只有茶碎、菊普等比较低档的茶叶,流行于市井的只有大缸茶。谁也没想到,不产茶的东莞竟然能跟茶叶扯上关系,而且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城市标签。老陈的喝茶习惯也是受台湾商人的影响,无论是平时休闲,还是商务洽谈,都离不开喝茶。 东莞今天蓬勃发展的茶产业和茶文化并非一蹴而就,这与当初在莞投资的港台商人不无关系。随着改革开发的进一步深入,港台商人不仅带来工厂,也带来了茶文化,由于东莞人本就有喝早茶习惯,这种影响和融合便来得很自然。 上世纪90年代,大批港台商人奔赴内陆,投资办厂,一片蒸腾。广东因其文化和地缘优势,尤其是东莞,成为港台商人的首选。港台商人不仅带来了工厂、资本、就业率,也带来了饮茶习惯和文化。尤其是伴随着大量台资企业到东莞投资,台湾人喜欢喝普洱茶,收藏普洱茶的风气也传到了东莞,拉开了全国收藏普洱茶的序幕。 独特资源催生茶产业 2017年10月22日下午,东莞茶行业协会会长卢树勋接待杭州来的茶友,品饮了出自东莞仓的茶。整个下午,他们的话题都没离开茶,从茶的仓储到茶的年份,再到东莞与茶的历史渊源。 受台湾、香港茶文化的影响,加上其养生健体的概念,富有后的东莞人对喝茶的兴趣越来越浓。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东莞人喝茶习惯没有很普遍,那么从2000~2008年开始,东莞人喝茶方式慢慢改变,功夫茶等茶艺慢慢渗透进老百姓生活。2008年以后,品茶休闲在东莞蔚然成风,成为社交重要手段,东莞人已形成品茶的习惯。在东莞,除了自己喝茶,茶叶还作为商务交往重要礼品之一,不少新莞人,往返莞邑和家乡时,首选茶叶为礼品。 如今的东莞人追求茶叶品质已经上升到一种精神境界,就像陈年老醋和美酒佳酿,尘封时间越长,品质越为上乘。从上世纪90年代末“藏茶”之风渐起,东莞的茶仓多年来囤积了不计其数的普洱茶、安化黑茶、藏茶、六堡茶等后发酵茶类,民间品茶、论茶、藏茶氛围浓厚,收藏茶叶也就因此而风行。 东莞不产茶,却被誉为“藏茶之都”。东莞收藏的普洱茶、白茶和其它黑茶类产品,已达到了惊人的数量。尤其是云南普洱茶,东莞民间每年的普洱茶收藏占据了云南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累计的藏茶量已突破40万吨,藏量占据国内半壁江山。 一个制造业城市为何会与茶叶结下不解之缘?业内人士分析道,如果仅仅是因为东莞人爱喝茶,不可能成就东莞今天的“藏茶之都”的美誉。藏茶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仓储,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飞速发展后积累了大量资金和物业,这些都为藏茶提供了基础。 相比邻居广深,东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东莞的大藏家们喜欢用三个地方来比较,深圳、东莞、广州,地理位置是从南到北,东莞居中。相比深广两地,东莞物业相对便宜。加上东莞的行政区域由四个街道办和28个镇组成,几乎所有村镇遍布工厂,扁平化的发展形态,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增长指数。 早些年,一些东莞人靠敏锐的商业能力,也积累了原始资本。富裕的东莞人投资方式便更加多元化了,再加上丰厚的物业基础,这使得存茶有着巨大的地缘优势。 2000年左右,东莞实施“三旧改造”,部分旧厂房被改造成存茶基地。有资本加上便宜的物业,这使得存茶有着巨大的财力优势。加上东莞旧厂房较多,适合改造成存茶基地。除了性价比高的物业和无法比拟的雄厚资本外,最为东莞人骄傲的还是这里独特的气候环境,这是藏茶的陈化宝地。 东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湿度温度适宜,这样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茶叶仓存,有利于加速普洱茶等后发酵茶类的自然陈化过程,在东莞,茶叶的转化快,茶叶转化的品质好,自然而然形成了东莞藏茶的核心基础。通常在莞仓存放两年就能达到其他地方三四年的效果,这加快了资金的转化效率。 经过十多年的仓储研究,很多藏家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一套仓储理论。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东莞藏茶数量惊人,藏品丰富又具有历史纵深感。还有就是受相同兴趣圈的影响,东莞和广州芳村作为粤港澳的腹地,普洱茶文化底韵深厚,一直都有喝茶养生的传统,普洱茶需求巨大,因此,对于当地人而言,收藏普洱茶既有可能是投资,也有可能只是兴趣爱好,东莞是一个典型的集镇组合的城市,乡镇人士由于地缘亲属等等关系,那么兴趣趋同,相互影响的力量强大。 茶馆遍布大街小巷 正是这些独特的优势催生了东莞蓬勃的茶产业,其茶产业近年发展迅速,交易流通市场活跃,甚至诞生了多家茶企总部。东莞的茶业市场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几乎成了普洱、黑茶大品牌茶企的必争之地。根据东莞市茶叶行业协会及茶文化促进会估计,东莞市每年的茶叶交易金额达30亿元,在国内仅次于广州。著名茶企大益茶叶集团还在东莞设立袋泡茶生产基地,七彩云南茶业也在东莞建有普洱茶酝化中心。 2017年12月15日,在第十五届深圳茶博会上,东莞本土茶企“一任天真”出品的两款茶叶在茶王赛评比中双双斩获“特别金奖”。创始人李桂荣从一个东莞普通企业主成长到一个资深制茶人。近几年来,东莞涌现不少本土茶叶品牌,东莞人不再满足单纯的喝茶藏茶,开始涉足制茶领域。从东莞到云南,再到各个地方的茶展,都活跃着东莞茶人的背影。他们带来的不只是那一片茶叶,还有东莞制造的匠人精神。 在普洱茶界,有“得东莞者得天下”的说法。行走于东莞大街小巷,除了餐饮店,最多的应该是茶馆。在东莞24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型专业茶叶批发市场达11个之多,茶馆多达10000多家。其中,万江石美茶叶市场是国内仅次于广州芳村南方茶叶市场的第二大茶叶市场,有商铺800多家,年交易额达5亿元以上。万江阳光海岸茶叶市场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商铺500多家;道滘华南茶叶市场用地面积5万平方米,商铺500多家;东城鼎好茶叶市场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商铺500多家。交易市场规模国内仅次于广州。 每年在东莞南城、厚街、虎门、常平、塘厦等地都有举办大大小小的茶叶展览会,规模和影响力较大的有每年的五六月间,由东莞市贸促会主办的东莞国际茶业博览会。从2008年开始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届,成为茶业界交流合作、茶文化传播和城市形象提升的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东莞注册登记的茶叶公司、茶庄有2600多家,保守估计东莞有经营茶叶的店(含特产店、礼品店、糖烟酒店)在10000家以上。据专业公司调查,平均每家店月销售额1.5万元,东莞茶叶月销量达1.05亿元,年销量达12.6亿元。 莞藏靓茶成新城市名片 作为拥有强大消费终端的东莞,茶叶产业有着强大的吸纳能力。近些年来,“山头茶”概念炒作巅峰期,东莞成为各大品牌厂商首选秀场,各种产品发布会首先在东莞亮相,足以印证行业对东莞在消费终端所处地位的高度重视。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是东莞茶仓的强大吸纳能力,造就了今天普洱茶、黑茶、白茶等后期发酵茶类投资理念的盛行,也主导着上游厂商的运营方向。 东莞,闻名于制造业。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和改革开放先行地,长期以来备受境内外广泛关注。在过往近40年的时间里,依附在东莞这座城市上的标签有很多,这座曾经被外界几番定义的城市,姿态万千,褒贬不一。 作为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制造业城市,其庞大的制造能力早为人们所熟知,“藏茶之都”是近年形成的新城市标签。目前,圈内莞藏靓茶已成一张名片。 东莞有着民间藏茶的深厚历史,多达6万的个体收藏者。老茶被业界人士称之为能喝的古董。中国北方、中国台湾以及中国香港等地每年都有不少爱茶者、投资者来东莞寻茶。全国各种茶叶新品首发会等大型活动很多都选在东莞举办。 东莞茶产业的迅猛发展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相关部门也已组织多场研讨会,协力勾画东莞茶仓发展路线图。同时,东莞本地茶商开始每年抱团北上打出“东莞藏茶”的品牌,在推进电子商务,完善物流配送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东莞茶仓”以及“茶巴克”品牌。还积极探讨茶叶金融模式,为东莞茶产业寻找新的突破口。 9月21日,2017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在东莞厚街现代展览中心隆重开幕,来自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特产悉数登场,虽然各种“奇珍异宝”让人眼花缭乱,但首日最受追捧的依然是“中国茶”区域。翻开历史,丝绸之路上,最有名的莫过于“茶叶”这一中国商品,东莞茶叶开始借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向海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