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国为何丧失霸主地位?魏惠王:悔不该迁都啊!秦孝公:好走不送

 昵称55301288 2019-03-20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特别是大国很多都有过迁都史比如秦国都城先后有雍城,泾阳,栎阳和咸阳等地,迁都最为频繁的当属楚国先后居然有丹阳、郢都、鄀都、鄢都、陈都、巨阳、寿春等七个都城之多;各国迁都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扩张和称霸的需要,有的是被敌国攻破,有的是自然灾害或者是发展经济的需要,有的则是为了躲开劲敌等等不一而足。

历史进入战国之后迁都虽然没有春秋时期那么频繁但是也是时有发生,其中有一个大国一次不经意的迁都意义却是极为深远,当时可能没觉得,但是回过头看一看想一想,却猛然发现这一次迁都所带来的后果竟是如此的让人始料不及!这就是魏惠王把都城从安邑迁往了大梁:此次迁都使得魏国重心东移放松了秦国的压力和警惕之心,从而使得秦国崛起,魏国霸业衰退,可以这么说魏国为何丧失霸主地位?魏惠王:悔不该迁都啊!秦孝公:好走不送。

战国初期,春秋时期的巨无霸晋国分裂成为赵魏韩三国,三国之中魏国地理位置最为优越,魏文侯雄才伟略率先变法图强,在李悝、翟璜和吴起,乐羊等名相和名将君臣共同努力下,魏国很快在列国之中脱颖而出成为战国初期绝对的霸主;魏武侯继承了魏文侯的霸业,在把魏国霸业推向高峰的同时却是四面树敌,不仅和系出同门的韩赵两国征战不休,而且和齐楚秦等国也是势同水火。

后人往往都说魏国的霸业毁在了魏武侯之子魏惠王之手,这话没错但是继位之初的魏惠王却称得上是一位明君:他首先缓和了和韩赵两国之间的关系,通过三国之间互换领土(比如迁都前他用榆次和阳以及繁阳、浮水一带的领土从赵国手中换来了弦氏县和中牟,迁都后又和韩国置换了领土),三方皆大欢喜。

对魏国而言之前有一些被韩赵两国分隔开的领土现在连成了一片再无后顾之忧;军事上魏惠王重用庞涓,魏昂(公子卬)和龙贾等名将,魏国曾一度有所衰弱的霸业在魏惠王手上重新得到稳固;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魏惠王把都城从靠近秦国的安邑迁到了中原的核心地带大梁。

历史上对魏惠王迁都的时间有所争议,有说是公元前339年,也有说是前364或361年,不过大多数都认可后两个说法。那么魏惠王迁都和秦国有没关系?是不是为了躲开秦国的骚扰?可能有但绝对不是主要原因:当时的秦国虽然在秦献公锐意进取之下实力有所恢复,比如在第三次河西之战的石门之战中大败魏国并斩首6万魏军,少梁之战又俘虏了魏国相国公孙痤等等。

但这些都是秦国趁魏军主力在中原争霸之际取得的局部胜利,等到庞涓率主力前来的时候,秦国在庞涓面前几乎不堪一击,庞涓很快突破秦国河西防线,秦军一退再退甚至于把都城从栎阳迁回了泾阳以避庞涓兵锋;而且商鞅入秦是在公元前361年,一直要到前356年商鞅才开始在秦国变法,此时魏国对秦国是占据了绝对的主动,说害怕秦国骚扰原因很勉强。

魏惠王之所以迁都至大梁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于争霸中原:此时魏国国力强盛,军事实力称雄列国,原来属于秦国的河西之地早已落入魏国之手,秦孝公刚刚登基,在魏惠王的心目中此时的秦国不足为虑,所以他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中原地带,魏国轻西线重东线重心东移这种基本国策的改变,以及魏惠王图谋中原的雄心才是魏国迁都的根本原因。

以前魏国都城在安邑面对的主要是秦国,即便东进对中原各国的威胁也没有那么大,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来,大梁地处中原核心地带,直接面对楚赵齐韩等国,魏国实力又在他们之上,迁都没几年鲁、卫、宋、韩等周边相对弱小的诸侯国就纷纷表示臣服魏国,如此一来引起了齐赵两个强国的强烈不安,桂陵之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发生的。

同时秦国和楚国也趁魏国桂陵之战战败之际纷纷出兵,可以说魏国迁都到了大梁一下子就把自己置身于齐赵楚秦等强国的围攻之下,这可能是雄心勃勃的魏惠王没有想到或者是估计不足的,其后魏惠王又犯了一系列战略和战术上的失误,在马陵之战中又再次败于孙膑之手,加上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日益增强,在齐秦赵楚等国的持续打击之下魏国的霸业终于是彻底衰退了。那么如果魏国不迁都大梁,秦国还能成就霸业吗?至少要推迟几十年。

可以想象得到的是,如果魏惠王不迁都,都城仍在安邑魏国的重心就仍然放在西线,即便秦孝公居安思危锐意进取,商鞅变法图强秦国实力有很大的提升,但是对上魏国强悍的军事实力,秦国仍然占不到什么便宜,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前353年魏国在桂陵之战战败后,秦国趁机发动第四次河西之战连续夺得魏国安邑和固阳等地,但是在魏国和齐赵和解后由庞涓率魏军主力迅速回师西线,很快就击溃了秦军以至于秦孝公不得不主动求和退回了所占据的全部领土。

可见在魏国强大的军事实力面前秦国还真不是对手,公元前341年魏国在马陵之战遭遇重大失败的情况下,商鞅又发动第五次河西之战,面对魏军主帅公子卬商鞅也没有必胜把握,最后还是使诈诱俘了公子卬才击败魏军。

秦国崛起当然有很多原因,但是魏国的衰败使得秦国的东面再无强大的对手可以制衡它,这是一个先决性的重要原因,魏国不迁都就始终是悬在秦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秦国的主要精力都不得不用来对付魏国这个劲敌,想要吞并南面的巴蜀和北方的义渠国将会困难得多,特别是巴蜀未必就会落入秦国之手(当时的楚国也在一步步蚕食巴国),如此一来即便秦国“奋六世之余烈”历代都是明君,秦国想要成就霸业至少也要推迟几十年!

对魏国而言它也不至于四面树敌这么快就衰退了下去,从这一点来说魏惠王也许会后悔不该迁都,对秦孝公来说强敌远走,窃喜之下怎么都得说一声“好走不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