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若悟369 2022-11-19 发布于安徽

一、春秋五国争霸(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

特点: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强国为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争作霸主,出现了大国争霸的斗争

1.尊奉王室

郑庄公率先“以王命讨不庭”,成为最早称霸的国家

联合齐鲁,攻打宋卫,制服陈蔡,打败北戎,稳定政局

平王时,周郑相互交换质子

桓王时,起用虢公,弃用郑伯,周郑发展到交恶的地步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讨伐郑国,王师惨败,威严扫地,一蹶不振

周天子权威衰弱,成为大国争霸所利用的工具

2.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一些著名霸主,称为“春秋五霸”

关于五霸有两种不同说法

一说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宋国只是一个中等国家,宋襄公有志图霸,实未成功

秦国是周室东迁后发展起来的诸侯国,虽一度号称霸主,但只是称霸西戎,未及中原

吴越到春秋晚期相继崛起于长江下游,霸业短暂

春秋最主要的霸主当属齐、晋、楚,秦、吴、越稍逊一筹,只具有偏霸性质

(1)齐桓公:

齐国地处海滨,据战略要地,拥有丰富的鱼盐矿藏

齐襄公灭纪伐卫、征服鲁国,后为政昏乱为齐大夫所杀

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策划下,继位齐国国君,即齐桓公

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开始了争霸大业,史称齐桓称霸

一面由管仲推行改革、整顿内政,一面对外实施武力扩张

公元前679年鄄会盟,齐桓公称霸的开始

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利用周室的正统地位,团结诸侯,对抗楚国和戎狄

公元前660年,击退戎狄进攻,存邢救卫,保证了地区的安定和经济发展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南征蔡、楚,楚成王求和,双方订立召陵之盟

楚国实际上承认了齐国的中原霸主地位

公元前651年葵丘之会,周天子派人前往,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

(2)晋文公:

晋献公削除同姓宗族、重用异姓军功卿大夫,加强公室权力,积极开拓疆土

公元前636年,重耳即位,是为晋文公

重用狐偃、赵衰,推行发展农商事业的经济措施和选贤任能的用人政策

扩充军事编制,结束了动荡的晋国政局,创造了从事争霸的条件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平定周室太叔带叛乱,恢复周襄王地位,获得尊王美名

提高了自身威望,全力南向与楚国争霸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晋败楚,春秋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

楚国向北发展第一次受到沉重打击,中原小国纷纷摆脱控制,归附晋国

践土会盟,晋文公取威定霸,成为中原霸主

(3)秦穆公:

平王东迁时,秦襄公护送有功,封为诸侯,开始与戎狄不断战斗。巩固和扩大地盘

秦穆公时,任用百里奚、蹇叔,国势日盛

公元前627年,秦晋大战于崤山,秦军全军覆没,东进受挫,转而向西

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取得了独霸西戎的地位

(4)楚庄王:

楚庄王首先平定贵族若敖氏叛乱,武力征服百濮、群舒各部

继而任用孙叔敖为令尹进行改革,选贤任能,修建芍陂,稳定政局,发展生产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率军北上,遣使问九鼎之轻重

公元前597年,邲之战,楚败晋,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

(5)吴(伍子胥、孙武)越(范蠡、文仲)争霸:

公元前584年,晋派巫臣到吴国,教吴人以射御乘车和先进战术,开始有力量与楚较量

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协助下,进行改革,建造城郭、设立守备、充实仓廪、整治库兵

任用孙武,发展吴国实力,袭扰楚国边境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陷楚都郢,楚昭王仓皇逃走

公元前496年,槜李之战,吴王阖闾死,夫差继位

公元前494年,伍子胥助夫差攻越,勾践称臣内附

在邗开凿运河,连接江、淮,挥师北上,争霸中原

公元前482年,黄池之会,与晋国争做霸主

越国勾践任用范蠡、文种,积极从事改革

经济上,垦殖土地、发展畜牧、充实府库、采矿晒盐,发展农工事业

军事上,加强剑戟习射训练,执行严格纪律、

外交上,实行亲楚、结齐、附晋和孤立吴国的政策,多方奖励人口增殖

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夫差自杀

吴越争霸已是争霸战争尾声,远不如晋楚争霸影响

(6)弭兵盟会:

公元前579年,晋楚两国在宋国大臣华元的调停下议和,但并无诚意,只是暂时缓和

公元前546年,在宋国大臣向戌的提议下召开了第二次“弭兵”盟会

晋楚的仆从国既朝晋,又朝楚,确立了晋楚共为霸主的地位,平分霸业

以牺牲仆从国利益为代价,换来了中原地区相对的和平与安定

客观上为生产的发展和新兴势力的夺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历史意义(三促进):

(1)促进统一中国步伐的加快,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促进新旧制度更替过程的加速,不同程度地打击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为封建地主阶级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有助于新势力发展

(3)促进民族大融合,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的前提,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经济文化联系,有力地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华夏指中原主体居民,四夷指较为落后的四邻

争霸过程中,四夷小国被大国消灭,楚国向中原靠拢

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融入华夏,楚国不再被视为蛮夷

华夷之争使华夏族吸收了新血液,形成了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二、战国七雄兼并

1.三家分晋

春秋时晋国长期维持霸业,国内军功贵族势力随之上升

春秋末期,大权为智氏、赵氏、韩氏、魏氏、范氏、中行氏六家卿大夫所掌握

六卿在架空国君的同时,彼此间展开兼并

首先是智、赵、韩、魏四家联合消灭了范氏、中行氏

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又联合起来灭掉势力最强的智氏

智氏灭亡后,赵、韩、魏瓜分了智氏,将晋公室也基本瓜分,仅给晋国留下两城

三家分晋的格局事实上已经形成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三家大夫为诸侯,成立赵、韩、魏三国,晋国灭亡

标志西周建立的分封制已经崩溃

2.战争特点

(1)性质:封建性的兼并统一战争

(2)方式:由车战发展为步战,以步兵和骑兵的野战和包围战成为主流

3.七国兴衰

(1)魏霸中原:

战国初期,魏国首先成为最强盛的国家

三家分晋时,魏国获得河东地区,生产发达,经济基础较好

魏文侯时期,任用李悝变法,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形成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武卒制军队

魏文侯、魏武侯采取联合赵韩,一面出击的策略,西向与秦国作战

公元前409年,完全攻占秦河西地,阻止了秦国向东的发展

公元前406年,乐羊攻灭中山国

公元前400年,大败楚军,夺取了楚国在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遏制了楚国的北上

魏国在魏文侯、魏武侯时代,已经初具霸业规模

魏惠王继承文、武侯的霸业,采取巩固霸业的措施

一、公元前361年迁都大梁

便于向东方发展,加强对东方诸侯的控制力量,保证国都安全

二、兴修水利、开放山林川泽

生产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矛盾

三、团结韩赵两国

四、龙贾修筑长城

公元前344年逢泽之会,率诸侯朝见天子成为盟主

成为称霸中原的唯一大国,齐、秦开始与魏争雄,成为魏国中衰的转折点

公元前341年魏齐马陵之战,齐将田忌、孙膑击败魏将太子申、庞涓

魏国元气大伤,齐、秦取代魏的霸主地位成为定局

徐州相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相会徐州,互尊为王,魏的霸权彻底丧失

(2)秦疆土扩大:

秦献公时期,秦国开始转弱为强

秦孝公时期,任用商鞅变法,开始东进攻魏对三晋形成威胁

公元前330年,秦国于雕阴大败魏军,收复河西之地

公元前329年攻取魏国河东的汾阴、曲沃等要地

公元前328年,攻取蒲阳,魏国献上郡15县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司马错灭蜀、巴两国,发展西南

向西兼并西戎义渠部,解除了东进的后顾之忧

(3)燕齐之战:

公元前314年,燕王哙禅位大臣子之,引起内乱

公元前315年,齐宣王灭燕

公元前284年,燕联合五国伐齐,乐毅占齐都临淄

公元前277年,燕昭王死,燕惠王以骑劫代乐毅

田单火牛阵反攻,收复失地,齐国衰落,齐秦对峙局面最终被打破

(4)赵秦之战:

长平之战(前263—260年)、邯郸之围(前259年)

战国最大、最残酷的战役,赵国无法成为秦国的对手

(5)合纵连横

战国时期纵横家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代表人物有公孙衍(合纵)、张仪(连横)、苏秦(合纵)等

“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

区别在于各国对东、西两大强国齐或秦的不同关系

各国南北联系,共同对付秦、齐之一,即为合纵

各国与秦、齐之一结成东西横向关系来对付南北他国,即为连横

秦、齐在适当时机通过加入合纵来对付对方

实质是战国时期各大国为拉拢小国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以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

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

4.秦统一中国

(1)秦灭六国

灭韩:公元前230年,内史腾俘韩王安,置颍川郡

灭赵:公元前229年,王翦攻赵,郭开间杀李牧,前228年入邯郸,赵王迁降

破燕:公元前226年,王翦破燕,燕王喜杀太子丹头献之

灭魏:前225年,王贲水攻大梁,魏王假投降

灭楚:前224年,王翦灭楚,俘楚王负刍

灭燕代:前222年,王贲下辽东,俘燕王喜,破代城,俘代王嘉

灭齐:前221年,王贲灭燕后南下,齐王建降

(2)统一原因:

第一,生产力发展,经济联系加强,为统一局面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第二,各国实行郡县制和集权制,为出现大一统国家奠定了基础

第三,秦国改革彻底,旧贵族势力被铲除,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强大

第四,各阶层民众及统治者要求统一,希望出现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

第五,长期的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秦国成为实现一统的中心力量

(3)统一意义:

第一,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避免了攻城掠地的屠杀,“以邻为壑”的纠纷,交通往来的障碍,以及文字、制度不同所造成的隔膜,克服了分裂时期形成的种种弊端,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确立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第二,奠定了中国辽阔版图的基础,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三,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高峰,为人类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