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政区历史悠久,根据1057年以来的调查、挖掘、考证,在洋县城关镇西南坝村的土地庙前、戚氏办竹园村的双庙村靠汉江处、小江浮石寺后到汉江之间、滑水曹家村靠铁路处等地,先后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大量带乳头的红陶陶片、石斧、陶豆、绳纹陶罐、石刀、石锄、石硦、石剥刀、石削器等,属于李家村文化遗址。证明公元前8千年左右,在现洋县境内已有原始人居住。夏划分九州时,现在的洋县属梁州。1967年秋,在马畅镇留村发现窑藏的大量戈和盾饰、马饰以及两个各重38斤的花纹精微的罍等,证明现在的洋县县境在当时属商王朝的辖境。周武王克殷(公元前1066)后并入雍州(以今西安为中心)。周显王时公元前368-320)为蜀地,后为秦地和楚地。周赧王2年(公元前313)秦初攻取汉中,设立汉中郡(当时郡下未设县),现在的洋县县境在当时属汉中郡。秦始皇嬴政26年(公元前221)郡下设县,今洋县属汉中郡的城固县。西汉武帝(刘彻)调整州置,洋县属益州(辖今汉中、安康、商洛和四川广元等4个专区)汉中郡的城固县。西汉平帝·元始5年(公元5)王莽篡位后,改城固为成固,另建立小成固(即今洋县贯溪的安固城),分管现今的洋县县境。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撤销小成固,洋县仍属成固。三国曹魏在洋县东部黄金谷设黄金县(东晋时县废)。蜀汉(刘禅)建兴7年(公元229)诸亮筑乐城,建立乐城县和兴势县,洋县在当时属兴势县。蜀汉建兴8年(公元230)8月曹魏派司马懿由西城(在今勉县、略阳之间)、张郃由子午(由安康经石泉至洋县渭门,龙亭……为子午谷)、曹爽由斜谷(酈县南30公里经秦岭山区之道为斜谷)进攻汉中,诸葛亮在赤坂(今洋县龙亭镇龙亭铺东南)、兴势山(今四郎的汉王山)一带和司马懿大战(今溢水镇诸葛岭为当年诸葛亮御敌处,县北30里的傥谷为蜀将姜维伐魏将钟会处)。延熙7年(公元244)3月,魏又派曹爽率兵10万从骆谷(今周至西南120里)进攻汉中,蜀派大将费祎、刘敏在洋县东北截击两月。同年5月魏军退走,由于乐城久未失守,就改乐城为成固,并在“成”字边加上“土”字改为“城固”。曹魏元帝(曹奂)景元4年(公元263钟会灭蜀汉后,把原益州分为梁益二州,广元以北7那为梁州,兴势县属当时7郡中的汉中郡。西晋时(公元265-316)改兴势县为兴道县(南朝宋时撤销),北魏另设龙亭县。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公元504)郡置缩小,将汉中郡分为丰宁和晋昌两郡。北魏延昌3年(公元514)复设兴势县。西魏文帝时(公元535)从晋昌郡划出一部分地区成立傥城郡(郡址在今四郎的西部)。大统12年(公元546)复设黄金县(今洋县在当时属晋昌郡的兴势县和黄金县)。西魏·废帝2年(公元553)改郡县,撤销晋昌、傥城郡,在今西乡东南20里左右的泾洋河岸,设立洋州,直辖黄金、怀宁、兴势、龙亭等四县。今洋县县境在当时即分属龙亭、兴势、黄金、怀宁等4县(怀宁县在今前灣和五间交界处)。 南北朝·北周武帝天和4年(公元569)改怀宁县为怀昌郡,撤销龙亭县,并入黄金县(今之洋县县境在当时为黄金、兴势县,属怀昌郡)。 隋炀帝(杨广)大业元年(公元605),撤销洋州,合并到汉中郡内(郡下设县)。大业2年(公元606)改汉中郡为汉川郡,后又改为汉中郡。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把全国分为10道,今洋县在当时属山南道。贞观23年(公元649)汉中那又分为洋州、风州、勉州3个州,改兴势县为兴道县(今洋县当时为黄金县和兴道县,属洋州辖领)。唐玄宗开元18年(公元730)将黄金、兴道县北部划出成立华阳县(地址在今之华阳)。天宝元年(公元742)改洋州为洋州郡。天宝3年(公元744)撤销华阳县。天宝8年(公元749)国6月复设华阳县,后改名真符县。天宝15年(公元756)又改洋川郡为洋州。宋太宗·乾德4年(公元966)撤黄金县并入真符县。并将真符县从华阳迁至原黄金县城。宋太宗(赵光义)至道3年(公元997)废除唐代设立的道,划分全国为12路,洋县属陕南路的兴元府(汉中地区)。元时实行路、府、州、县置,洋州管辖的真符、兴道县、属兴元路。南宋·度宗咸淳2年(1266)撤销真符、兴道县,辖地划归洋州直辖。明太宗(朱元璋)洪武3年(1370)建立汉中府,降州为县,改洋州为洋县,并将洋县南部划归西乡。清·高宗乾隆48年(1783),县境东部大河坝等地划出成立五郎厅。清·宣宗道光4年(1824)又划出县境北部厚畛子和周至部分地区成立佛坪厅。后釆将五郎厅改为宁陕厅。后宁陕厅改为宁陕县,佛坪厅改为佛坪县。 洋县宋置6乡(即太平、明月、永和、秋风、游仙、德义)、6里(即崇义、仪风、龙岗、归仁、永州、孝陵)。明时洋县置36里,(即丰宁、谠滨、长乐、安和、蒲河、关东、贯溪、孟村、上乔、留村、兴势、兴道、真符、永丰、安乐、新民、新兴、怀来、柔远、奉新、顺德、和念、向化、同安、普会、从教、龙泉、虎溪、安祥、桃园、筼筜、骆谷、福仁、渭门、华阳、安政)。清·顺治14年(1657)洋县置24里(即丰宁、谠滨、辰乐、安和、蒲河、真符、兴势、孟村、官洞、留村、贯溪、上乔、兴道、永丰、安乐、新民、新兴、怀来、普惠、龙泉、虎溪、华阳、骆谷、渭门)。康熙5年(1666)将里改为乡。洋县置43乡(即安固城、贯溪铺、龙亭铺、沙河铺、环珠台、龙首村、罗曲院、八里关、槐树关、酉水河、金水河、碗牛坝、秧田坝、大河坝、南坝村、仙浴铺、红瓦铺、大江坝、梅子垭、望江铺、桃溪河、真符镇、渭门镇、黄安坝、五里院、戚氏村、马扈铺、谢村镇、智果寺、庞家店、湑水铺汉王城马畅、留村、白杨湾、五间桥、纸坊街、草坝村、周家坎、茅坪、观音堂、华阳镇、铁冶河),乡由乡约管理。清未改乡为地。洋县在43乡的基础上又增女儿坝、椒溪河、铁柏铺、溢水村、石安山5地,加上原来的43乡所在地共为48地,地由地保管理。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元年(1912),洋县县政府下设东、西、南、北、中5个区,39个行政村,各区由团总负责,行政村由村长(原为团头)、里长(原为乡约)分工负责。东区团总辖贯溪、龙首(即龙泉)、万槐(即万春铺、槐树关)、金水、酉水、大河坝、石墩河、椒溪河、磨石沟、案板沟、十亩地;南区团总辖江坝(磨子桥)、小江、沙溪、桃红(桃溪、红瓦铺)、新铺(环珠台、渭门、铁柏铺)、南望黄(东西南坝、黄安、黃家营),西区团总辖五里院(戚氏、八龙)、溢水、马扈铺(马扑河、六陵渡)、谢村镇、东帏、智果寺、梁家垭,白杨湾、马畅、留村(包括倪家)、湑水、汉王城;北区团总辖纸坊街、巩家槽(包括何家村)、石安(即白石)、观音堂(即今四郎)、周家坎、草坝、八里关、茅坪、华阳(包括坪堵),铁冶河;中区团总辖东,南、西、北四街四关。 中华民国13年(1924)撤消5个区的团总,各区设区长,行政区划仍为东、四、南、北、城关5区,39个行政村,村长一度改为承办帥,后仍恢复村长原名。 中华民国23年(1934),洋县县政府辖东、西、南、北、城关5个区、25个联保。即东区辖贯溪、万槐、金水、酉水、石大椒;南区辖江坝、沙溪、南望黄、桃红、真沙、环渭铁;西区辖五里院、戚氏、溢水、马扈铺、白谢智、庞滑汉、马畅、留村;北区辖纸周观草、茅八、石鞍、华铁黑;城关区辖东、南、西、北4街。区配区长,联保配主任1人,书记1人,联保丁2人。 中华民国26年(1937)7,在5个区各配区指导员、书记、区队附、区员。 中华民国29年(1940)改联保为乡、镇。全县划为6个镇、13个乡、130个保。东区辖龙溪乡(8个保)、万槐镇(8个保)、金水乡(5个保)、,酉水乡(5个保)、椒溪乡(5个保);南区辖江坝乡(10个保)、沙溪乡(8个保)、望江乡(9个保)、新铺镇(4个保);西区辖戚氏乡(9个保)、溢水乡(8个保)、谢村镇(8个保)、马畅镇(11个保)、湑水乡(6个保);北区辖纸坊乡(6个保)、石鞍乡(8个保)、茅坪乡(5个保)、华阳镇(5个保);中区辖县城镇(10个保)。乡(镇)设乡(镇)公所,有乡(镇)长、副乡(镇)长、乡(镇)队附、干事、户籍干事、事务员及乡(镇)丁多人。乡(镇)下辖保,各保设正副保长、保队附、户籍事务员各1人,保丁2人。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民主建政,建立了乡政权。1949年12月4日至1956年3月期间,全县设11个区公所(马畅、谢村、威氏、江坝、贯溪、黄安新铺、金水、槐树关、茅坪、华阳)、1个镇委员会(城关镇)、111个乡政府(纸坊、东南坝、西南坝、留村、溢水、马畅、白岩、东社、五间、后村、郑家、杜家、倪家、夏家、尚家、智果、东韩、谢村、范坝、前湾、后湾、湑水、诸葛、西山、岭底、窑坪、梨树坝、阳坪、七里、竹园、草坝、八龙、兴龙、佛山、观音、四郎、中心、花园、石门、关帝、龙王、二龙、草庙、杨家湾、洛家坝、沙溪、白杨、柳树庙、石佛、磨子桥、小江坝、贯溪、太白、三合、龙亭、老君、东山、柳山、朝阳、五柳、白石、长溪、张堡、阎堡、黄安、中江、商沟、桃溪、界牌、刘家坝、石关、东嘴、黄家营、新铺、城山、真符、白沙、桑溪、金水、良心、站房、城泰、沐浴、秧田、沙梁、栗子沟、白龙、峰岩、安罗、麻底、罗曲、洛川、关岭、宁关、石龙、石槽、茅坪、石冠、洪溪、古墓、麻洞、八里关、龙洞河、华阳、石塔寺、小华阳、黑峡、铁河、坪堵河等)。 1956年3月至1957年4月,人民公社化前,将全县11个区、1个镇、111个乡,合并为5个区公所(谢村、黄安、贯溪、酉水、华阳),1个镇委员(城关镇)、60个乡政府(七里、谢村、马畅、湑水、五间、前湾、八龙、诸葛、倪家、关帝、石门、阳坪、窑坪、尚家、岭底、纸坊、贯溪、龙亭、白石、朝阳、东柳、东山、四郎、长溪、麻洞、磨子桥、黄安坝、二龙、石佛、石关、龙咀、草庙,沙溪、界牌、桃溪真符、新铺、安岭、黄家营、白沙、宁关、麻底、洛川、罗曲、白龙、金水、城泰、良心、站房、秧田、粟坝、城山、石槽、茅坪、八里关、古墓、华阳、铁河、黑峡、坪堵)。 1957年5月至1958年7月,将贯溪、七里、磨子桥3个乡划为县直属乡,其余区、乡、镇均未变动。 1958年8月实行人民公社化,将全县划编为15个人民公社(即谢村、磨子桥、黄金峡、前进、汉江、城关镇、五星、红旗、酉水、华阳、红星、东风、先行、幸福、袁家庄)。于同年11月又将全县15个人民公社划为6个大人民公社和1个镇: 1.红旗人民公社:由原城关、贯溪、七里、白石、龙亭、八龙、长溪、东山、柳山、纸坊、四郎、麻洞、朝阳等乡合并。社址设城关。 2.谢村人民公社:由原马畅、溢水、五间、前灣、倪家、尚家、诸葛、岭底、石门、关帝、密坪、阳坪等乡合并。社址设谢村街。 3.汉江人民公社:由原新铺、桃溪、石关、安岭、真符、界牌、石佛、二龙、龙嘴、黄安、沙溪、草庙等乡合并。社址设磨子桥。 4.西水人民公社:由原宁关、洛川、麻底、石糟、罗曲、金水、城泰、城山、良心、站房、秧田、栗坝、白龙、桑溪、药坝、大河坝乡合并,社址设酉水街。 5.华阳人民公社:由原坪堵河、铁河、八里关、黑峡、茅坪、古墓、华阳及红星、东风、先行、幸福等4社合并。社址设华阳街。 6,袁家庄公社:由原十亩地、西岔河、东岳殿、长角坝、龙草坪袁家庄等乡合并。社址设袁家庄。 7.城关镇:由东、南、西、北4条街组成。镇址设丁字街。 1961年8月恢复佛坪县,将袁家庄、十亩地、西岔河、东岳殿、长角坝、龙草坪、等地划归佛坪县。10月又将全县重新划编为5个区(城关、谢村、汉江、酉水、华阳)、1个镇(城关镇)、47个公社(城关、纸坊、贯溪、白石、四郎、东柳、龙亭、八龙、戚氏、长溪、马畅、谢村、五间、溢水、倪家、前湾、阳坪、湑水、窑坪、关帝、花园、磨子桥、小江、黄家营、新铺、沙溪、龙嘴、草庙、石关、黄安、安岭、二龙、石槽、酉水、槐树关、罗曲、桑溪、秧田、站房、良心、金水、阳河、华阳、八里关、茅坪、铁河、坪堵)。1984年政社分设中,改为为5区(城关、谢村、汉江、酉水、华阳),7镇(城关、龙亭、黄安、磨子桥、谢村、马畅、华阳)40乡(纸坊、戚氏、贯溪、东柳、八龙、四郎、白石、长溪、前湾、五闻、滑水、倪家、溢水、关帝、花园、窑坪、阳坪、小江、二龙、草庙、沙溪、龙咀、石关、安岭、黄家营、黄金峡、石槽、槐树关、罗曲、阳河、酉水、金水、秧田、站房、良心、桑溪、茅坪、八里关、铁河、坪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