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族志】日本——西风东来

 公司总裁 2019-03-20

【图经】

日本是近代亚洲一个重要的角色,这样的角色是非常矛盾的,不仅给亚洲各国带来了灾难,但也在一些亚洲国家的经济起步阶段带来了必要的经济和技术支持。对于西方人来说,日本是相当长的时期内东方文明的典型代表,虽然这只是个1亿多人的中等国家,但许多西方人认为日本就是东方,竹林、禅修、剑道、茶艺等事物就是囊括了一切的东方元素。日本就像一只猫咪,有着小巧精致的外表,过度敏感的国民性格,独来独往的文化属性,却也有永远无法驯化的野性。

日本与周边区域关系

日本民族的两大源头绳文人和弥生人意味着日本人是大陆人和南岛人的混血,这和马来群岛等亚欧大陆东缘地区的人种比较相似,都是各种人群混血形成的。日语虽是孤立语言,但实际上还是和阿尔泰语系比较接近,许多人将日语归入其中。这意味着日本人和马来人相比,其所混血的大陆人还包括了北亚草原一带的人群,这些人与突厥语系、蒙古语系、通古斯语系、朝鲜语人群比较接近,或者就是这些北亚人的一部分,他们将自己的语言移植到了日本并成为日本人的日常用语。

绳文人算是早期到达日本列岛的族群,被后期进入的弥生人同化和排斥。弥生人沿着朝鲜半岛首先进入日本中部,并向南北扩散,因此日本北部的阿伊努人和南部的琉球人反而保留了比较多的绳文人特征。

日本列岛人种来源分布

目前日语内部并没有因为来源不同而形成比较大的方言差异,各地方言可以互通。与日语关系最近的琉球语不能互通,因此既可以视作一门方言又可以视作一门独立的语言,和韩国的济州岛方言类似。

日本语方言地图

日本语和朝鲜语可能与阿尔泰语系有关,但东北亚许多民族在数千年的演变中逐渐消失,以至于朝鲜语、日本语因为失去了和其他阿尔泰诸语言过渡的语言而无法建立起相互之间的联系,被列入孤立语言。有学者认为曾经的高句丽人使用的语言和日语比较接近,可惜这门语言早已失传,无法构建起高句丽语、日语、满语、朝鲜语的关系。因此现存的各语言中,与日语接近的只剩下朝鲜语。历史上日本与朝鲜半岛关系就比较近,相互之间战争、移民、贸易非常频繁,日本任何的扩张都必然从朝鲜半岛打开突破口。

阿尔泰语系诸语言分布

日本曾经两次大规模对大陆地区发动侵略,但都以失败告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侵略中,日本的胃口和贪欲更大,不仅要吞并朝鲜和中国,对于东南亚、印度乃至太平洋都有着野性。可惜无论是东扩还是西进,都遇到了无法回避的强敌:美国和苏联。与德国一样,战争中同时面对最强的海洋国家和最强的大陆国家。美国对日本本土决定性的攻克使得日本在战后彻底倒向了美国主导的海洋体系,日本也成为美国在亚太的重要桥头堡。融入西方世界也使得日本在战后获得难得产业发展机会,建立起发达的工业体系,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日本二战中占领区域

日本境内多山,少有的平原成为农业、城市大发展的宝贵地域。日本最大的关东平原,以及本州岛太平洋沿岸的大阪平原、浓尾平原都已经发展成大型的都市圈:东京、京阪神和中京。这三个都市圈相互之间有发达的交通联系,形成了一个大型的现代化城市群。相对于太平洋沿岸,日本海沿岸的“里日本”既没有大面积的平原形成大城市、大农业区,也没有太平洋沿岸(“表日本”)优越的交通条件。里日本长期以来发展较慢,经济较为落后。20世纪70年代后,“里日本”一词因带有歧视色彩逐渐停用。

日本地形图

日本气候图

日本豪雪(大暴雪)分布图

在太平洋航线打通之前,日本是亚欧大陆东端贸易网络的尽头,因此早期日本发展的重心是在靠近亚欧大陆的九州岛一带,后来随着本州岛的开拓而逐渐移动到关西、关东。直到今天,日本的重心成为了关东平原。中世纪到近代之前,日本最重要的贸易港都位于九州岛。最早的开放城市是平户,后来是长崎。一直到明治维新之后,本州岛的神户、横滨成为了日本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17世纪之后,东京(江户)作为日本的政治中心开始兴起,并随着融入国际社会,东京的地理位置更加强化了其地位,延续至今。

日本历史文化重心的迁移

今天从东京经过名古屋、大阪到九州岛的福冈形成了一个覆盖1亿人左右的巨大城市群。日本大多数人口集中在这个城市群,这个城市群本身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工业中心之一。钢铁、炼化、汽车、电子、半导体等产业都在世界上属于较高水平的行列。日本太平洋沿岸的城市(东海道城市群)也是世界上交通最发达、发育程度最完善的六大城市群之一,中国高铁的启发,著名的新干线最早就在东海道城市群上开通,并将城市与城市之间形成了公交化的交通模式。日本一二线城市象征的“政令指定市”大多位于太平洋的东海道城市群沿线。

日本太平洋工业带主要城市

日本夜景图

日本人口密度地图

日本六大新干线线路图

日本政令指定市

日本太平洋沿岸距离美国为中心的西方市场更加近,并且可以通过北美大陆桥海陆联运向欧洲出口工业品,相比于海运时间更短,虽然费用稍高,但对于一些高端工业制品来说,反而是最优选择。在西方世界里,美国成为了一个枢纽。而作为亚洲的最发达的经济体,日本就如同美国在亚欧大陆东端的定海神针,从北海道到冲绳,构成了第一岛链的最重要一环。

主要的驻日美军基地

美国-西欧-日本

【志评】

日本虽地处亚洲的角落中,但又是世界贸易网络中的重要一环,既偏僻又前沿。虽然有一些排外,但其对于外来事物的接受却又异乎寻常的迅速,以至于东方色彩和西方色彩日本民族身上都非常厚重。

20世纪初期大量的中国人曾经涌入日本留学,因为一方面日本距离近,费用便宜,而且习俗比较接近;另一方面,日本在当时比中国要西化的多,去东洋也可以很好的学习西洋的技艺。日本是西方世界前来东亚的桥头堡,西风东来成为一段历史时期的潮流,以至于20世纪末期中国接受的港台产业转移,更早也来自于日本从美国接受的产业转移。曾经很长时间里,西化意味着现代化,而日本的先进本质上就是现代化,其背后的根源的确来自于西化。西风东来,让西方的经验通过日本这个东方的过滤器走一遍,再让中国人来学习。

所以今天我们有时候会发现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日本在某些方面已经经历过了。比如工业与城市发展、环境污染、老龄化、少子化等现象,这些现象欧美本身更早时候也同样经历,但同为东方民族的日本是如何处理的,似乎更适合我们来研究。日本干净的街头、发达的社会保障体系、便捷的交通、规范的服务行业,让我们相信我们也能得到这些,我们也应该去努力追求这些。

中国与日本差距的缩小让日本可供中国学习的地方越来越少,这使得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上必须自己面对新出现的问题和挑战。而日本在某些问题经历的早并不意味处理的好。比如劳动力短缺、外交政策上。也许受制于特殊的美日关系,日本的许多政策缺乏独立性,日本始终没有学会融入亚洲社会,虽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可以融入西方社会,但是在人种上、地理上没有那么容易改变。就连澳大利亚这个白人国家都需要学会积极参与亚洲事物,但是日本始终以西方世界的一员自居,表面上开放的社会其实设置了无形的高门槛,使得自己无法充分利用亚洲的资源,解决本身的劳动力短缺、老龄化危机等结构性问题。而经济上高度融入西方社会和特殊的高端产业结构也使得其产业无法很好地服务身边的亚洲各国。在某些领域上,比如一些电子产品和互联网业务上,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封闭的市场,形成“加拉帕戈斯演化”的现象。对于二战问题的固执也造成了中日、韩日关系不稳定。日本本应该有一个类似于香港那样的亚洲门户和枢纽的角色,但东京始终只是亚洲经济重镇而非亚洲经济中心。而一边倒的经济和外交政策更加凸显了日本在亚洲的孤立。

也许日本有他们自己的难处吧。其实,日本的孤岛心态在亚洲并非孤例,东亚各国尤其明显,也许因为东亚本身就是亚欧大陆上最偏僻的角落,很长时间里极少参与亚欧大陆的内部纷争,并且顽强的抵抗西方的种族和文化入侵,在近代的西方殖民浪潮中,东亚人坚持到了最后,直到今天都依然保留着独特的语系、宗教、文字,还有一系列诸如建筑、饮食、习俗相关的独特文化体系。这样的经历让东亚人害怕外来事物,遂很难真正的打开大门拥抱世界。印欧语系、亚伯拉罕宗教、拉丁字母在东亚统统不用,文化上来看我们就是世界的“孤岛”。所以某些时候我们看日本孤僻,也许世界看我们亦然吧。不过这也是我们的独特魅力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