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题立意方法:抓“话题”(2)

 江山携手 2019-03-20

(三)  关系性话题

1、训练目标

训练学生要辩证全面地分析问题,注重话题二者内在的关系。

2、写作指导

有些话题的提示性文字中涉及到两种乃至两种以上的事物或对象,那么命题人在拟定话题时就可以将这两种事物、对象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话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关系性话题”。如:2004年的“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全国卷),“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重庆卷)等。对于这类话题,我们在审题时需要将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提示出来,不可偏废,否则就有可能偏题。

3、例文评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希尔·西尔弗斯坦在《失去的部件》中记述了这样一件故事:一个圆环失去了一个部件,它旋转着去寻找这个部件。因为缺少了部件,它的滚动非常缓慢,这使得它有机会欣赏沿途的鲜花,可以和阳光对话,同蝴蝶吟唱,和地上的小虫聊天……而这是它在完整无缺、快速滚动时无法注意、没能享受到的。但当它找到那部件后,因为滚得太快,它失去了所有的朋友,不能从容欣赏花,也没有机会聊天,一切都变得稍纵即逝……

请以“得到与失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构思指津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人们忙于各种事务,疲于应付,神色憔悴,步履匆匆,少有时间静下来反思生活,检点人生,很容易在这物化的世界里迷失自己,陷于焦虑与矛盾的境地,《失去的部件》对我们很有启示。这里的“部件” 理解可泛化,写作时既可写人们对被忽视的忙碌的生活本身的思考,也可以从“失与得”的辩证关系切入。

[例文]

圆缺

在南山蜿蜒的小路上,东篱下,一个采菊的身影,挥罢衣袖,吟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在误落尘网三十年后,他选择了守拙归田园,失去了五斗米,却挺直了他的脊梁。

在梦中的天姥山的石阶上,脚著谢公屐,看海日,闻天鸡,醒来便仰天长啸出门去,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他选择了骑鹿游名山,失去了权势,却得到了开心颜。在惶恐滩头,在零丁洋里,他一身浩然正气,不被利禄所惑,不为强暴所服,失去了生命,却得到了千古赞颂。

不是一切失去都只意味着缺憾。

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为了个人的恩怨,为了一己之私,他谗言献媚,一旨“莫须有”,断送了祖国大好河山。是的,他得到了满足,却留下了千古骂名。在列强任意践踏我们的民族的危难中,为了荣登大宝,圆皇帝梦,他泯灭良知,断然签下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是的,他得到了帝国主义的支持,最终却在绝望中死去。

在国家蓬勃发展的时候,在人民需要体恤的时候,为了金钱,为了虚荣,他忘记了信仰,背叛了人民,伸出了贪污之手。是的,他得到了一时的荣华,却最终难逃法网。

不是一切得到都意味着圆满。

不要为了失去的追悔伤心,也许失去意味着更好的得到,只要你选择的是纯洁而又美好的理想;不要为得到的而沾沾自喜,也许得到代表着你失去了更多,如果你选择的是虚荣而又自私的目标。

天台国清寺的两个诗僧,在幽静的林子里,在月光下对话。一问:世人谤我、欺我、辱我、恶我,如何?一答:你只需由他、任他、忍他,你且看他。

是啊,无论失去或得到,只需用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缺也会是圆。

[评析]文章开篇以排比的句式,运用三个特写镜头展现了陶渊明、李白、文天祥在得失间的抉择,化用古诗圆熟浑合,不落斧凿痕迹,铺张扬厉,大气磅礴,文采斐然,灵动飞扬,出手不凡。三个事例后作一小结,此为一顿。接着又以三个排比句转入反面,再作一结,此为二顿。按一般的眼光看,文章至此文意已足,只消总结深化的功夫了。但作者在最后又是一翻,给我们展现了两个诗僧在幽静的林子里,在月光下对话的画面:一问:世人谤我、欺我、辱我、恶我,如何?一答:你只需由他、任他、忍他,你且看他。这一问一答将得失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并暗扣题意,让人们在玄理中领悟到了某种人生的真谛。

4、跟踪训练

训练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一个画家的屋里,我见到墙上挂着一张非常特别的画。那是一张被装裱起来的白纸,在白纸中间偏左的位置上,有一块黑渍,我不明白这块黑渍到底算什么生花的妙笔。我琢磨了很长时间,头脑里仍是一片空白。于是我向画家请教。画家说:“我的这幅画的名字叫快乐。”“快乐?我不明白。”在我记忆中,没有哪个画家能画出快乐来。画家说:“中间这块黑渍是痛苦,每个人看到这幅画时,都是只看到这块痛苦的黑渍,却看不到背景里的快乐。我们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多少快乐我们都视而不见,却被微小的痛苦遮住双眼。”我说:“那就把画中的痛苦去掉吧!”画家说:“没有痛苦,我们更看不到快乐。”我明白了,人们的眼睛,总是盯着痛苦,而快乐常常是被我们忽视了的那一部分。

请以“痛苦与快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构思指津

这是一道思辨型的话题作文题。所谓思辨,就是要学会辩证地看问题,而不是执其一端,不及其余。运用思辨写出来的文章,内涵才比较丰富,富有哲理,令人信服。

就以本题中的“痛苦”与“快乐”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例,在写作时一定要作出理性思考:“痛苦”与“快乐”是一对孪生兄弟,只有经历了痛苦,才能体会到无尽的快乐。同时,从所给的材料也可以悟出:生活中的痛苦与快乐,往往是人们不自觉地选择的结果。只盯住痛苦,就会无视它的孪生兄弟——快乐。反之亦然。

因此,我们写作时首先要对话题进行全面思辨,然后选取一个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思辨的方法有解剖透视、思维辐射、寻求联系等,但无论采用了哪种方法,总离不开“分析法”。分析时,可进行这样的提问:为什么说“痛苦”与“快乐”是一对孪生兄弟?一个人如果只是聚焦在“痛苦”或“快乐”上,那将是什么情景,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经过这样认真思考,一个哲理性的话题就会变得深入浅出了。 

训练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苏东坡与惠崇戏语,苏东坡说:“我看你像牛粪。”惠崇说:“我看你像如来。”苏东坡不解:这和尚怎么以德报怨呢?问其妹苏小妹,苏小妹说:“心存牛粪,看人都如牛粪;心存如来,看人都如如来。”

苏东坡有所悟。

你认为苏东坡悟到了什么?它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以“心境与人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构思指津

这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应着重于论述二者的关系,切忌只论述其中一个方面,而不顾另一方面。这类作文是高考的热点。

从立意的角度来说,可以阐述心境对人生的影响:好的心境可以使人精神焕发,创造出积极向上的人生;坏的心境会使人用消极的情绪看待一切,以致于终生郁郁寡欢。也可写人生对心境的影响,如果拥有较顺的人生,就容易有较好的心境。还可以把两点结合起来。从体裁来说,可以写成议论文,议论心境对人生的影响;也可以写成记叙文,说说心情故事。

此话题可用的材料很多,例如可以由回声的故事演绎出你有什么样的心境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可以由苏东坡的经历得出好的心境可以使人乐观地面对人生挫折;也可以从心境的两个方面着笔,分开叙述,再总说心境对人生的影响。 

(四)、对比型话题

1、训练目标

要着重指出的是材料中的角度是对立的或矛盾的,这是与关系性话题的主要区别。

2、写作指导

有时候话题作文的提示性材料中会涉及到两种互相矛盾或者是对立的现象或态度,命题人就有可能将此作为作文的话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对比型话题”。

例2002年北京、安徽春季高考作文“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要点:在审视“对比型话题”时,我们不能象以往写议论文那样,肯定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也无须两者兼顾,完全可以只涉及其中的一个方面,即采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来进行实际的写作,但有一点需要指出,无论怎样选择,都只能是所给话题中的一部分,不能另立话题,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文体,都必须说清楚“为什么”。像上面的作文题,无论是“出发”还是‘到达”;都是值得肯定的,也都有理由可以阐释,因为它们都是海员的一种期盼,根本不存在谁是谁非的问题。

3、例文评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海员,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诗中的“出发”、“到达”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过程与结果)(由“出发”、“到达”展开合理联想)

[注意]
    ⑴立意自定。
    ⑵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⑶题目自拟。

[分析]

(1)实际上这一作文有两个热点,一是社会,二是人生,表面上看来,是“出发”“到达”,但这都可以谈人生、谈社会。人生的话题比较易入题。实际上每个人从出生便出发了,有的人到达了目的地,有的人却奋斗在过程中,当然这也是一种到达。

(2)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

要写好这篇话题作文,就要认真阅读并准确理解这首诗的深刻意蕴,尤其要深入理解“出发”和“到达”这些关键词句的象征意义。“出发”,可理解为事情的开始,对目标的追求,准备面临的考验等:“到达”,可理解为事情的结束,理想的实现,成功的喜悦等。“出发与到达”与人生中的无数个起点和终点一样,是对立统一、紧密相联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船,一个追求的目标达到了,又要去追求另一个新的目标,人生的价值就是在不懈的追求中实现的。对这首诗,如果不能迅速抓住关键词句来思考分析,如果仅局限于从字面意义和诗中的“海员”形象去理解,就会过于狭隘,过于肤浅,甚至偏离题意。

4、跟踪训练

训练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上文是孟子对“快乐”的看法,请以“共享和快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构思指津

这个话题可以从两个对立的角度入手,一是共享比独享更快乐,二是独享比共享更快乐。孟子从谈论音乐入手,指出共享比独享更快乐,并以此设喻来说明:在政治上只有“与民同乐”,才能推行仁政统一天下,达到最高境界的快乐。政治如此,其他方面也是这样。孟子的“共享”理论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他说,人皆有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所以他的“共享”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当然,也可以从相反的方面立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