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0岁儿科医生崩溃大哭:家庭和事业哪有什么平衡,只有牺牲

 博采简纳 2019-03-20

穿上白大褂,是无数孩子的救世主,一双双渴望好好活着的眼神凝望着你;穿上围裙,是自己女儿的天使,她只想喝一碗妈妈炖好的热汤。

一头是病房里翻江倒海的生死,一头是女儿一去不返的童年。

真的不要再问什么家庭与事业如何平衡,哪有什么平衡,只有牺牲!

作者:双木;本文来源:公众号“慢时光”(manshiguang3)。

........................................

最新的一期《人间世》,主人公名叫朱月钮。

她是一名小儿重症监护室的主治医师,今年40岁,当主治医生已经12年了。

短短52分钟的剧情里,就记录了朱医生医治23个孩子的片段。

“每天都像大考,天天忙的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但没有办法,送到这里来的小朋友,关键时刻撑他一把,他就有可能回到正常人生活中去。”

可她不仅仅是一个医生,还是一个10岁女孩的母亲。

她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女儿的成长。虽然对女儿深感亏欠,朱月钮却难以将生活的中心偏向家庭。

女儿骨折了,她只能把孩子放在医生狭窄的休息室睡觉,和她一起上班。女儿成绩下降了,朱月钮和丈夫的争吵不断……

因为工作,朱月钮一直都感觉亏欠了女儿。

“我要把她救活,她就成正常人了”

“进了ICU,没一个孩子的病情是轻描淡写的,都是重症。肚子里长肿瘤,骨髓里长肿瘤,胸腔里长肿瘤,脑子里长肿瘤,才三个月心脏像个气球一样的……”

朱月钮的这一句话,说出了ICU医生的意义:在死神手里抢人。

“我每天下班都说,我背着几条人命回家的,这几条小人命就拽在我手里的,我如果没有及时地诊断,可能就耽误人家了。”

一位10岁的女孩,急性心肌炎,导致她的心脏收缩功能急剧下降,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了。

朱医生不得不为她装上ECMO,一种体外心泵仪器,它能为小女孩赢来大约一周的抢救时间。这一周,就是和死神赛跑的时间。

这时候朱医生需要全天候24小时检查仪器的运作,自然也就没了下班时间。

体外生命支持第7小时,朱医生听到仪器声响起,慌张地去查看,幸好并没有出现问题。

在小女孩病床前,朱医生一直在焦急地来回挪步,处在紧绷的状态,“我要把她救活,她就成正常人了,希望她能很快回到学校去。”

体外生命支持第52小时,小姑娘的血压又不稳定了,心跳也极其缓慢,最低到了40次每分钟,危在旦夕。

因为焦急,朱医生冲护士发了火。

幸好,小女孩慢慢稳住了。

体外生命支持第116小时,小女孩终于醒了,ECOM撤掉了,心脏也终于可以独立跳动了。

朱医生在病床前开心地逗着小女孩:“妹妹,你是醒的呀,可以做个动作给我看看吗,伸个舌头给我看看。哇,很好,很棒。有好多人关心你哦,你要赶紧好起来,爸爸妈妈等着你呢。”

守了116个小时,4天半,她从死神手中抢回了小女孩。几天下来,这是朱医生脸上第一次出现笑容。

另一个小姑娘,在前一天眼睁睁地看到了同房一个孩子的死亡,受到了刺激,心里害怕得不得了,不愿意再呆在医院。她跟妈妈说:“我情愿在家里疼死,我也不要进去了!”

她本来因为疼得拉不出大号,但在护士跟她说“拉不出就不能走”后,她竟然忍着剧痛拉出了便便。

她一看到朱医生,就兴奋地说:“阿姨,我拉出屎来了,我明天能走了吗?”

朱医生看着这个小姑娘,摸着即将入睡的她,慢慢地跟她说了生与死:

“树上的叶子会掉下来,但有的树上的叶子还是长着的。那些掉下来的叶子,是因为它们坏掉了,或者是因为没养分了,所以才掉下来。

但是更多的叶子会长在树上,你是会长在树上的那个。你会好好回家的。”

一位小男孩,从其他医院转过来时,人事不省,已经昏迷整整一周了。一轮检查下来,男孩得的是一种先天性代谢病。这种病的发病几率,几十万分之一都不到。

经过三周的治疗后,男孩竟然可以自己走着出去了。

在平凡的生活中,就是这些事情,让朱医生觉得自己是带着光亮的。

有一位病人家属问她:“是什么精神支持你做这个工作,我们想了解一下。”

朱月钮半开玩笑地说:“为我女儿。我要给她一个高大上的印象,人要努力工作才有饭吃呀。”

对得起千千万万的孩子

唯独亏欠自己的孩子

医院繁重的工作,让朱医生根本没有多少时间陪孩子十岁的女儿。

女儿彩排去不了,女儿家长会去不了,就连偶尔去接一次女儿,都会因为太忙而忘记了……

因为长期的疏于辅导,女儿的成绩并不理想。

朱医生偶尔在家辅导一次女儿做作业,又被气得火冒三丈。

“7减5等于多少?”

“等于7。”

“!!!”

因为女儿,朱医生也没少和丈夫吵架。朱医生冲女儿发火,丈夫就指责她:“你又不负责教她,你凭什么指责她。”

说到这里,朱医生只能无声地叹了口气。丈夫说的话,她只能认。

送到医院的孩子,她都尽心尽力,把他们治好送他们出院。可唯独只有自己女儿,朱医生的心里只有愧疚。

在和科室同事聊天时,同事的一席话更是让朱医生陷入了沉思:“你不要让你女儿以后认为,是应该工作重要,家庭不重要,这就完了。”

穿上白大褂,是无数孩子的救世主,一双双渴望好好活着的眼神凝望着你;穿上围裙,是自己女儿的天使,她只想喝一碗妈妈炖好的热汤。

一头是病房里翻江倒海的生死,一头是女儿一去不返的童年。

你说选哪个,你说怎么解决,根本没有正确答案。

对女儿的心疼、不舍,终于让朱医生在自己办公室里面崩溃了:“我觉得我女儿很可怜,考试都没有人关心她。我女儿也10岁,也四年级,也只有一次人生。”

但哭完,也只能擦干眼泪,绽放笑容,重新回到病房。

家庭和事业兼顾,是这世间难言的苦,况且还是掌握着无数小孩人命的儿童ICU主治医师。

真的不要再问什么家庭与事业如何平衡,哪有什么平衡,只有牺牲!

正在逐渐消失的儿科医生

忙碌到连自己女儿都照顾不了的背后,是中国儿科医生的短缺。

据2017年《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介绍,最近3年,中国儿科医师流失人数为14310人,占比10.7%。

当前中国儿科医生总数约10万人,却要服务2.6亿0-14岁儿童,平均每2000名儿童才能拥有1名儿科医生。

在中国,儿科医生是一个极其吃力不讨好的职业,以至于它正在逐渐消亡。

上海基本每个医院儿科平均要排队4小时;深圳某医院一名儿科医生一天看了将近300个病人,是普通门诊工作量的三倍;天津某三甲医院甚至因为儿科医生全部病倒而导致儿科停诊……

中国的儿科医生为何如此之少?原因在于这几点:

第一、投入与产出完全不对等

一个儿科医生,至少要经过本硕7年连读,比普通四年毕业至少要多读3年。而医学专业又几乎是各专业里面课程最多考试最多的。再加上毕业后还不能直接上岗,还要经过两年临床实习。整整9年的付出,才能算得上一名医生了。

但收入呢?有调查数据显示,36%的儿科医生税前收入在3000元以下,76%在5000元以下,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比例仅为24%。

第二、工作量大

这是春节期间急诊期间,儿科邝利中医生的排班:

2月4日(除夕)白班;

2月5日(正月初一)白班;

2月6日(正月初二)中班+晚班;

2月7日(正月初三)出诊班+夜班;

2月8日(正月初四)晚班;

2月9日(正月初五)夜班;

2月10日(正月初六)下夜班。

在大家都在全家团聚走亲访友的春节,邝医生竟然没有一天休息。

连云港第一人民医院儿内科医生郭佳丽,一夜诊疗67个孩子后脑血管破裂送医救治,另一位值班医生陈龙因连轴转感染脑炎,一夜忙碌后晕倒。

因为儿科医生最短缺,所以儿科医生也是最忙的。据统计,儿科医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儿科医生的1.68倍,但收入却只是他们的四分之三。

第三,儿科医患关系最差

2017年10月30日,湖北来凤县一个新生儿在被抢救31小时候后死亡,家属拒绝检查并一口咬定是医院的责任,持刀追砍医务人员并砸烂了儿科诊室。

2016年2月4日,一名5月大患儿因重症肺炎入住平阳县人民医院,下午病情急剧恶化抢救无效死亡。

家属集结数十人打砸医院儿科病房,辱骂医务人员,并殴打一名怀孕六个月的护士,打人者边打边骂:“我的孩子没了,你的孩子也要一起陪葬。”

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儿科医生为大家的孩子看病,有的却连自己的孩子都保护不了。

其他科看病,医生要面对的是一个大人。而在儿科看病,医生要面对的是一个儿童和一群大人。

那些不该他们承担的风险,这个社会在逼着他们承担,医生已经成为了一个“高危职业”。

儿科医生,活多钱少而且还要时不时面对暴力威胁,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当儿科医生,这已经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纪录片里,儿科主任朱晓东语重心长地说:“儿科医生没人当。我每年想要招一些年轻的医生真的好难。我这个科室有8个名额,只有1个人来报名……”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很多医生选择儿科,是因为他们喜欢孩子。

他们尽心尽力,不过是想让生活变得更好;他们尽职尽责,不过是想让职业更有价值。

但偏偏,很多家长让儿科医生感觉不到作为一名医生的荣耀,甚至随意践踏儿科医生的尊严。

2015年,一名上海的儿科医生就曾经在朋友圈发过这样一条心酸的朋友圈。

“你没吃饭,关我屁事?”

“这都治不好,你配当医生吗?”

“我儿子有个万一好歹,你也别想好过!”

“医生都是黑心鬼,背地里不知道收了多少红包。”

……

这样的话语,不知道有多少家长说过。

当医闹暴力打砸医院时,不知道又有多少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抨击医院,丝毫没有意识到医闹的暴力行为,实际上是在损害我们自己的就医权利。

诚然,会有一些职业道德败坏的医生,所以导致很多人对医生产生信任危机。但任何一种职业里的人都是有好有坏,千万不要因为个人而去否定整个行业。

因为信任危机一旦产生,便会催生出更多的医患事件,更多的医生选择离开,医疗资源更加不足,然后恶性循环、积重难返。

或许再过十年,就是我们抱着孩子在医院门口大喊,“为什么没有医生给我的孩子治病?”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我们现在的冷漠,未来都会还到自己和我们的孩子身上。

他们对得起千千万万的孩子,却唯独亏欠了自己的孩子。

他们也会抱怨,也会觉得累,但一旦进入到救治的状态,心里想得就只剩下救人了。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医学教育改革意见,要求加强儿科等紧缺人才的培养。

但我更愿意看到的是,每一位去医院的家长都能带着平和的心,给予他们最大的信任。

多一些信任,多一些理解;多一点耐心,多一个微笑。

因为,我们都是为了孩子。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