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历史源远流长之和他的《道德经》

 尘封的雨 2019-03-20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现在的河南鹿邑县)人。大约出生在公元前580年,卒于公元年500年左右。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并且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像

在周朝老子曾经做过“守藏室之吏”(管理藏书的官员),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阅读过许多图书典籍,也为他后来成为博学的大家奠定了基础。相传,孔子都曾经向他请教过关于周礼等方面的问题。

子见老子图

在老子晚年时期,周王朝虽然江河日下,逐渐衰败,但依然实施残暴的统治,苛捐杂税压的百姓们抬不起头来。老子非常痛心,于是决定弃官出走,要去过隐居的生活。当他走到函谷关的时候,镇守关口的尹喜将军设宴为他送行。在席间,老子与尹将军谈起了当时的时政,以及他自己对于“道”的见解。尹喜听后觉得受益匪浅,深深的被老子的思想言论折服。他真诚的对老子说:“先生马上就要离开函谷关了,他日再见不知何年何月,无法听到先生的教诲我深感遗憾,但愿先生能将学说写赠于我!”

老子出关图

老子思考着,他想到如今自己年事已高,并且决定弃官隐居。不能再为天下的复兴而效力了,现在诸子百家,各种学派林立。只有我道德的观念独树一帜。既然尹将军喜欢,我何不趁此将毕生观点编辑成书,可以流传给后人。不然,道德观就要与我一同入土就此消亡了。想到这,老子欣然应允了尹喜的请求。

老子对于道德观的内容已是成竹在胸,他思如泉涌,奋笔疾书。很快就个完成了传世的著作《道德经》,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共有五千多字。后世也有称其为《老子道德经》或《老子》的。这部书的文字非常简炼,但内容却很丰富。其中涉及人事,社会以及宇宙等很多方面的认识。

道德经

老子说讲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以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许多自然现象都无法解释,人们就觉得上天是有意志的。而那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都是神仙所为。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天来决定的。天上的神仙才是万物的主宰。然而老子通过对自然界以及宇宙的观察,认为天只是一种物质,它是没有意志的。它只是按照自有的一些规律在运转着,并不会对人世间的凶吉祸福有什么决定性的意义。那这么说的话,“道”究竟是什么呢?老子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解释是这样的:有一个物体浑然一体,早在天和地出现之前它就存在了,所有东西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中所有事物之母。我并不知道如何称呼它,就起个名字“道”。也就是说“道”是产生整个物质世界的根源,是最根本的东西。老子还有说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说,人是以地为根本,地是以天为根本,天是以道为根本,道这是以自然为根本。老子的学说强调的是世间万物,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都是受自然规律约束的。并不是受上天支配,进而也没有什么所谓的天神的存在。

道法自然

在老子的《道德经》所阐述的理论中,有很多辩证的观点。他认为事物之间相互都有这一定的联系和依存,而并不是孤立的。就比如说善与恶,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有善就有恶,有恶就会有善,而且它们两者是能够互相转化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人世间的事物都是由对立产生,由对立发展,由对立而互相倾倚,由对立而互相和谐,由对立产生了顺序。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并且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还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书法“道”

老子发现了事物具有的矛盾性,进而认识到了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但是他忽略了促使转化形成的条件,也忽略了矛盾两方面的斗争在相互转化中起到的作用。因此,他把转化看成了循环的重复。这些是老子理论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老子传道图

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存在,老子对历史发展的规律了解的并不深入。他恨统治阶级的奢靡生活,同时怜惜贫苦百姓生活的艰难。他认为理想的生活应该是返璞归真,自然清静的,应该回到原始社会那样淳朴的状态。那是没有战争纷扰的“小国寡民”的生活。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显然不切实际。但它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当时战乱频发,人们苦不堪言。对于安定的社会环境的迫切希望

老子骑青牛

好了朋友们,今天老子和他的《道德经》就先聊到这里啦,下期的内容同样精彩。点击加关注,学习历史不迷路!下期再见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