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山带你走黄河》---38【地窨院】

 左岸大山 2020-11-13

大山带你走黄河


行走到平陆县一带,黄河已然流到了山西的最南端。地形开始变的多样复杂,山垣沟滩应有尽有,当地有俗语描绘为“平陆不平沟三干”。也正是这样特殊的自然环境,让我们看到了窑洞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地窨院。

寻找地窨院难度要大于寻找其他的窑洞,这首先是因为这种建筑的特殊性。窑洞的建造方法是,先选择一块平坦的地方,一般长和宽在三四十米,从上而下挖约十多米深天井似的深坑,形成露天场院,然后在坑壁上掏成窑洞,窑洞的结构一般为一明两暗。窑洞掏好后,再在院角开挖一条上下斜向的门洞,作为上下的通道。

这样的窑洞隐藏在地面的建筑中,只有走在院落的边缘,才能发现别有洞天,不仔细观察,很容易忽略而过。

现在已经很少见到纯地窨院组成的村落,我们只能在当地流传的民谣中想象,“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

树木在院子的里面、外面茂密生长,院落被掩映在树木林荫之中,鸡犬之声相闻而不相见,人声嘈杂而影踪全无,这样的居住形式也是聪明的先人因地制宜做出的最好选择,也成就了我们窑洞中别具风情的这种类型。

其实,这种窑洞更为符合人类最早的我国的居住方式,那就是穴居式。《墨子·辞过》说:“古之民未知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后来发展为横穴居室,即窑洞。接着又有竖穴居室,即地窨院,以及半地穴居室。最后才创造了地面建筑。

一路寻访,中午我们到了张店这个村镇,张店由于地处交通要道,是附近十里八乡最热闹的地方,也是地窨院留存比较完整的村落。村口有羊肉汤老店,门口人流不息,好奇心让我们走进店面,才知别有风味,我们竟然无意中找到了当地最具特色。最好的食物。即便是黄河对岸的三门峡,几十公里外的运城人也常常驱车专门来吃这不一样的羊肉汤。

带着十足的饱腹感,我们满意地走向村内。乡人们热情指点,对面不远的高台上便见到了连续十余座地窨院,有四座修葺了约五十厘米的砖瓦围堰,倒是可以远远的看到,也增加了很多安全感。我们顺着下延的缓坡,穿过长长的甬道及两道院门,来到了院落的中间。

向阳的正面窑洞住着两位老人,两侧窑洞堆放了杂物,阴面的窑洞则饲养了几只羊。老人很是热情地为我们解释着所有的问题,也絮叨着老两口的寂寞。几乎一个多小时的陪伴,我们与老人聊了很多,也明白了现在的地窨院大多数已然填埋,留存的少数院落也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居住,偶尔有年轻人居住,则是外乡人在镇上求学、做生意租赁而居。

相谈中,我们了解到每个院中都掘有深窖,会用石灰泥抹壁,积蓄雨水,沉淀后可供人畜饮用。而在院落的一角也有深窑,但只是一个土坑,没有防水处理,这是为了院落排水的“旱井”。雨水多时,便引导流入井中,再慢慢渗入地下。

我们还了解到窑洞上面多为打谷场,作为粮仓的窑洞,可凿洞直通地面的打谷场,碾打晒干的粮食,可从打谷场通过小洞直接灌入窑内仓中,既节省力气又节省时间。小小院落,我们却看到了很多智慧的结果,也感悟到了人类为了寻觅安全住所作出的努力。

靠别老人,我们又走访了许多地窨院,几乎都是老人在居住。无论在窑顶的树下还是窑中的炕上,大部分的老人们就那样静静地坐着,就像他们所居住的地窨一样失去了青春的光泽。

镜头中的老人与地窨院,让我感受到了岁月的沧桑,也感受到了地窨院的落寞,仿佛听到了它们不甘老去的辛酸。

老人是念着这些院落的好处的,用他们的一生的经历向我叙说着院子的亲切,但他们与我都知道,院落与他们都在老去,都在渐渐远离这个时代。

END

相关链接

《大山带你走黄河》---36【赶年集】

《大山带你走黄河》---过年

《大山带你走黄河》---33【石家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