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现存50余座保存相对完整的“天井窑院”。天井窑院又叫作“地坑院”,作为人类穴居方式的演变,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被专家誉为“人类穴居的活化石”、“地下四合院”和中国民间“建筑奇迹”。 与传统的地上建筑不同,地坑院是隐藏在地平线以下的院落。“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当地的一首民谣描述了地坑院这种地下生活的奇特景象。站在地坑院前向下望去,深深的庭院,数孔窑洞,加上一棵树梢露出地面的桐树,构成了一个神奇的居所。 郑州晚报记者 路文兵 文/图 三门峡报道 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 走进庙上村,随处可见住人的地坑院。一座院落远远望去,只看见半截露出地面的树梢。走进细看,脚下是一个长方形的深坑。宽约10米,长约12米,有五六米深,坑内四壁开有窑洞。地坑院落十分静谧,虽然是正午做饭时分,但地坑院里却很少听到人声。通向地面的烟囱冒出的炊烟,以及天井内晾晒的衣服,证明这里仍有人居住。 “我们村地坑院大多是八孔窑,这些窑洞分主窑、客窑、厨窑、牲畜窑、门洞窑和茅厕窑等。主窑相对宽阔一些,一般是老人在该窑住,晚辈都在其他窑洞里住。”村民张则庄介绍说。 在地坑上边沿,有青砖围成一圈高约一尺的矮墙,当地人称之为“拦马墙”,主要为了防止雨水流入,以及行人走夜路时不小心跌入。 穿过十几米长的门洞,来到村民张留振的院子里,像进入神秘地道的一次探险。走进窑洞,暖意融融。“我住窑住了一辈子,窑洞冬暖夏凉,大家都说这是‘天然空调,恒温居室’。住窑洞还不怕地震,又能防风,而且清静。”窑洞主人张留振老人说。 院子中间有个菜园,旁边便是一口旱井。“这个旱井有7米深,下雨的时候可以把雨水导进井里,这样既不会让雨水倒灌窑洞,还可以蓄水浇菜。” “二三十年前,村子里清一色的地坑院,地面上一间房子都看不到。那可真正是‘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张留振老人回忆道。 村干部张秋梅介绍,庙上村现存73座地坑院落,53座保存相对完好。另有20座地坑院经过整修,形成了一个天井院度假村,为了游客们方便,靠近城墙的20多座院落已经连接起来,院连院,院套院,被规划成游客观光的旅游景点,分别命名为商务院、纺织院、石磨坊、民俗文化馆、抗日纪念馆等。 一个院落要挖四五年 站在天井窑院里,四壁高耸,窑洞深深。那么,建造这样一座“地下宫殿”需要耗费多少人力和时间? “在地下挖出一座院落,远比地面建筑耗时费力。建好一个地坑院,平均要用四五年吧。”张留振介绍,地坑院一般占地1~1.5亩,相当于地面住户宅基地的3~5倍,体量大,工程量也很大。 “基本上谁家挖窑,都是邻里邻居一起帮忙的。20个人一个月就能把天井挖出来,窑洞挖得就更快一些了。但为什么说要四五年才能挖成一座地坑窑呢?主要是因为窑洞不能一下子开凿出来,一下子10孔窑洞全挖出来,很容易塌掉。” 老人介绍,最多一次只能挖3孔窑。窑洞挖完后,必须等上一两年,让挖好的窑洞彻底晾干后再挖其他的窑。所以一般窑洞会根据家庭人口的增加以及农闲时间的安排,来逐年开凿。 除了挖院,还要解决水的问题。人住在坑里,除了挖旱井解决排水问题,还要挖深井解决喝水问题。“地坑院与通往地面的通道旁有一口深水井,一般有30米深,加一把辘轳用于解决人畜吃水问题。挖这口水井很费时。所以,完全挖好一座地坑院,一般需要四五年的时间。” 独“塬”地貌成就地坑院 陕县文物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陕县这里的地坑院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窑洞冬暖夏凉,特别是它建造简单价廉,对昔日贫穷的山民来说,这样的建筑是再理想不过的了。所以地坑院千百年来受到黄河岸边豫西山区人们的喜爱。 地坑院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在黄河的冲刷下,陕县形成了“塬”这种特殊地貌,土层厚且坚硬。塬由50~150米的黄土构成。黄土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和粉沙,土质结构十分紧密,且具有抗压、抗震等作用,这为地坑院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 陕县近百个村落的近万座地坑院,就集中分布在塬区上。而陕县的塬区,正处在仰韶文化遗址上,仰韶文化时期,正是人类穴居文化的成熟阶段。因此地坑院也被称为“人类穴居发展演变的实物见证”。 作为一种有着悠久传统的建筑文化,地坑院也极为讲究风水。“地坑院的建造,是关系到家庭兴衰的大事,因此在动工之前的选址中,必定要请风水先生看宅子,造地形,定坐向,量大小,下线定桩,选择吉日动工。” 专家观点:留住地坑院的建造技艺 虽然地坑院被称为中国民间“建筑奇迹”,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种独特的民居正面临着尴尬的生存挣扎。 “现在你看谁家的新媳妇儿愿意住窑洞?你不在地面盖大瓦房,儿子根本娶不到媳妇儿。而且地面房子通风、采光都好,居住也方便。”村民们说,上个世纪末,庙上村形成搬离高潮,人们纷纷从地下村庄搬迁到地面上来。如今仍然居住在地坑院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和无力在地上建造新房子的人。 陕县一带有“人就是窑”的说法,人走窑就会塌。地面居住风潮的兴起,让越来越多的人从地坑院中走出来。不少地坑院被废弃和大量填埋。据了解,在整个陕县境内,每年有上百个地坑院正在逐渐消失。 为了拯救这种独特的民居,2005年庙上村地坑院建筑群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规定在庙上村禁止废弃、破坏和填埋地坑院。 面对那些正在破败、消失的地坑院,陕县文化馆馆长尚根荣表示,眼下当务之急就是保留住天井院的建筑技艺。地坑院建造涉及土工、木工、瓦工等多个工种,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建筑技艺,地坑院的建造技术如今也面临失传的困境。而这种技术一旦失传,整个地坑院的保护和研究将陷入被动境地。 (郑州晚报) ------------------------------------------------------------------------------------------------- “闻声不见人,进村不见村,树冠露三分……”这就是地坑院。 墙上的画、门上的福字和安详的老人构成一幅和谐的豫西人的生活图画。 陕县人住这种地坑院有4000多年历史了。 出入地坑院的台阶 □记者 周广现 实习生 李帅 文 首席记者 杜小伟 图 核心提示 “闻声不见人,进村不见村,树冠露三分……”在三门峡陕县,这首民谣曾经广为流传,村民用歌声歌唱自己的“穴居”生活。来到地坑院前,俯瞰院内,桐树、梨树挺立院中央,孔孔窑洞分布四周,除了住人,窑洞里“系牛马,置碾磨,积粟凿井,无不可者”。孩子放学回家,站在地面上把书包扔进院内,然后跑下院子,数千年来,陕县很多百姓乐享“地下生活”。 陕县地坑院不少,尤以西张村镇庙上村留存的最多,该村现存有81个地坑院,多建于清末、民国初年,而且院落排列有序,由于其“集中连片,又保存相当完整。”庙上村近日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1 现存81座“地下四合院” 有100多年的历史 1月16日,郑州仍为雾霾笼罩,而200多公里外的三门峡却是阳光明媚,特别是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天空像洗过一样透明湛蓝。 庙上村离三门峡市区只有25公里。进入庙上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堵城墙,城墙有7米多高,城墙上杂草丛生,洞孔无数,有的地方城墙厚,有的地方城墙薄,薄的地方仿佛风一吹就要倾倒。 过了城墙,能看到村里几间稀稀拉拉的房子,和中原地区很多村子楼房林立截然不同,庙上村大部分地方是开阔地,一览无余,不过仿佛能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还能看到树梢露出。 来到开阔地前,才看到地面上垒有一圈圈青砖墙,墙高约四五十厘米,青砖下有青瓦砌的屋檐,屋檐伸出近一米,屋檐下则是一座座“地下四合院”,院子中间栽着桐树、梨树等。地面上的青砖墙是“拦马墙”,“拦马墙”可防雨水流到院里,也可防止地面上的行人一不小心掉进院里,还做装饰用。 “闻声不见人,进村不见村,树冠露三分……”庙上村地坑院果然如此,记者看到,这一片地坑院有20多个,而且排列有序。 “如果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你来到村子里,那真是一览无余,人们全在地坑院里住,地面上一间房子也没有。”陪同大河报记者采访的庙上村村委会主任张月让说,现在村里共留存有81座地坑院,这些地坑院大多是100年前开挖的。为了游客游览方便,这一片地坑院已经连接起来,没有村民居住,但村北的20多个地坑院里仍有村民居住。 “陕县的地坑院现存不少,但像庙上村这样建造时间长,又遗存这么多建筑群的实属罕见。”陕县文物管理局局长曹铁钢说,陕县这里住地坑院有4000多年历史了,除了地坑院成本低“只要掏力气就行”外,还同当地特殊的地貌有关,这里的黄土主要由石英和粉沙构成,土质结构十分紧密,具有抗压、抗震等作用,为挖掘地坑院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 “穴居”生活 赛“活神仙” “远看像到鬼门关,住进赛过活神仙。”那么,“活神仙”住的地坑院到底怎么样呢?“记者跟随张月让来到了81岁的贠磨环家的地坑院。“窑洞上边的地面每年必须用石磙碾几次,这样才能保证雨水不渗透到窑洞里。”张月让说。 顺着拐弯坡道下去,有一个大门,大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入”的气势。迈过大门门槛就进入了地坑院,地坑院里的第一个窑洞是水井洞,张月让说,凡地坑院都有一眼水井,这里的水井一般30多米深,用辘轳往上绞水。 院里共有10孔窑洞,4孔窑洞住人。“地坑院里的窑洞很有讲究,哪个窑洞窗户多,门又高又大,说明这孔窑洞是主窑,一般是老人在该窑住,晚辈都在其他窑洞里住。”张月让说。 进入住人的窑洞,感觉一股暖意包围全身。记者看到,在住人的窑洞里还套着个小窑洞。“小窑洞的主要作用是防土匪。1944年日本鬼子来村里进行大屠杀,就有人藏在小窑洞里,没被鬼子发现,躲过一劫。”贠磨环说。 除了住人的窑洞外,另外几个窑洞当厨房、喂牲口房、茅坑房用,厨房的窑洞里边有排烟管通到地面。在院子中间还有一眼窨井。张月让说,窨井一般挖有6米多深,下雨时,院里的水都流进窨井里,就不会往窑洞里倒灌了。 “一个地坑院多长时间才会挖好?”张月让说,挖地坑院“真正是团结协作的结果”,每家挖地坑院都是众乡亲齐上阵,他就挖过地坑院,挖地坑院先要挖天井,一般20个人1个月就能把天井挖成,挖窑洞5个人5天就能挖出一孔窑。但挖窑洞不能一下子挖完,那样容易塌,必须先挖一面的一个窑洞,然后再挖其他面的,最多一次在四周挖3个窑洞,挖完后,让挖好的窑洞干燥干燥,等上一两年后,再挖其他窑洞,一个地坑院完全挖好往往要四五年时间。 比起宽敞、明亮的现代楼房,窑洞有些黑暗,通风也不好,可为什么庙上村仍有20多户村民居住呢? “住窑洞,冬暖夏凉就不说了,我觉得主要好处是住在这里很静,外边再吵,风再大,这里也听不到。”贠磨环说,她15岁嫁到庙上村,一直在这个地坑院里住,已经住了60多年,这个地坑院究竟是什么时候挖的,她也说不清楚。 3 有人担心 地坑院建造技艺失传 陕县地坑院历史悠久,记者查阅资料显示,南宋郑刚中在《西征道里记》记载:“自荥阳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其中“系牛马,置碾磨,积粟凿井,无不可者”。 地坑院的建筑艺术也震惊了国外的建筑师,有报道说,1936年,德国建筑师鲁道夫斯基得到了4张从空中拍摄的陕县南部地坑院照片,被深深震撼,鲁道夫斯基在其著作《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中称陕县地坑院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不过,陕县一带就有“人就是窑”的说法,人走窑就会塌,可现实是,目前居住在地坑院的都是老人和一些家庭非常贫困者,很多人已不在地坑院里居住,一些人不住后,地坑院坍塌,甚至有人人为推平地坑院。 陕县文化馆馆长尚根荣说,地坑院建造涉及土工、木工、瓦工等多个工种,目前还有不少这方面的技师健在,但如果没有人学习继承这门技艺,它就会失传。怎么能使这项技艺留存下来呢?尚根荣说,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对现有地坑院的维修,在维修中培养技师。同时,成立专门机构研究这项技艺,这样才能不使地坑院建造技艺失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