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学地理 |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探访地下的村庄

 娑婆暮霭2008 2018-03-18

探 究 思 考

地坑院也叫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地坑院的构造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窑洞,其中一孔窑洞凿成斜坡,形成阶梯状弧形通道通向地面,以便人们出行。读下面地坑院示意图,回答1-3题。

 

 1.地坑院能反映的当地环境是

A.土层深厚    B.冬暖夏凉

C.降水稀少    D.木材短缺

 

2.该地最可能位于

A.山西    B.黑龙江

C.新疆    D.福建

 

3.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A.挡风      B.防水 

C.阻沙      D.遮阳


广东惠州市2018届高三三调

地坑院是豫西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传统民居,多分布在平坦的塬面上,窑洞内冬暖夏凉,院落四周的窑洞上方黄土层经常需要压实。如今大量的地坑院正在消失,遭废弃或填埋。下图为该地区地坑院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地坑院院心天井通常会栽种一颗树,其最主要目的是

A. 美化环境    B. 夏季遮荫

C. 安全警示    D. 保持水土


5.夏季地坑院窑洞内空气湿度很大,原因是

A. 窑顶雨水下渗    B. 院心天井积水

C. 窑内气温过高    D. 窑内外温差大


6.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当地许多村落开始填埋地坑院,其原因最可能是

A. 建筑技术进步    B. 缓解耕地紧缺

C. 交通用地不足    D. 生活条件改善


答案与解析在文后


想了解地坑院更多的知识么

继续跟着小蹊往下走


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垅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

分布着一种令国内外游人都惊叹的奇特建筑,

是全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居:

地平线下,一个深坑,几间窑洞。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说的就是这个村落;

“人类穴居的活化石”、“地下四合院”、中国民间“建筑奇迹”等等说的也还是这个村落;

它俗称地坑院


远远地望去,看不见村落,只看见半截露出地面的树梢和忽隐忽现的地坑。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

 

这是全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居,因为只有“塬”这种特殊地貌才能成就地坑院。塬是在黄河的冲刷下,由土层厚且坚硬的黄土构成的特殊地貌,分布在黄土高原边缘。



这些深藏在山旮旯的老土东西,不告诉你你压根想不到这些坑居然是住人的民居,低调却惊艳了国人,甚至是外国人!


德国人鲁道夫斯基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形容窑洞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


地坑院早在4000多年前就存在了,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由于院子结构合理,所以经久耐用,一个地坑院可居住100-150年左右,较早的院子甚至有200多年的历史,住了六代人。


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垅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都能看到这种民居的身影,但只有河南陕县西张村镇的庙上村保存得最为完好!



这些村民为什么要在这种酷似穴居的建筑里居住?

他们为什么要把房子建在地平线以下?

住在里面的人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长年在地下居住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

一起来看看


 

01

 

地坑院造型很特殊,

它是一个天井+窑洞。

走进地坑院,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方形天井院子,

长约20米,深约6、7米,

天坑四壁挖8—12孔窑洞,

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等。

主窑一般是家中长辈居住。



到一户人家串门,

站在地面上便可朝着院中的主人打招呼,

地面四周并不见门的踪迹,

到底怎么进去呢?

 

居民出入院子的门洞是一个斜向的弯道,

是由窑院一角的一孔窑洞挖出的,

拐个弧形直角一直通向地面,

门洞蜿蜒,走在地洞里,

有种探险的感觉。


在门洞窑一侧挖有一个拐窑作水井,

深约二三十米、直径1米

古老的轱辘抽水系统,

散发着原始生活气息。


地炕院有一个神奇的“机关眼”

此眼唤作“马眼”

是开在存放粮食的窑洞顶部的一个小洞,

“马眼”有什么用处呢?

这是当地居民独特的储存粮食的关键一步。

将晒干的粮食从马眼流入屋内放置的粮囤中,

粮囤是用苇子编成的,

在囤下铺一层约20公分厚的麦糠,

粮食装满后顶上再盖一层麦糠,

最后用泥将囤顶封严。

粮食储存个三年五载完全没问题,

不生虫,也不腐烂变质,

很神奇有没有。 

“马眼”下连通的粮食囤


过山灶、一火多灶是这里的独特风俗,

它由一排炉灶串联而成,有7~8个灶眼,

柴火在灶的一头烧,

热量穿过灶膛送到每个灶台。

一头烧火,做好七八个菜,做饭“神器”呀!




还有一种奇特的“通灶炕”,倚窑口而盘,

有的窑盘前后双炕,前炕睡孩子,后炕睡老人。

冬季烧火做饭、饭熟炕热。

盘炕选日子要带“七”,

“七”与“妻”同音,

取意“与妻同炕,偕老百年”

乡土人家一种别样的浪漫。




02

 

进入院子,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一颗高出院墙的大树,

为了防止外人不慎落入地坑,

每户人家都在院子中央的“院心”处种一棵树,

夏天时树荫还可纳凉。



地坑院的装饰也是古朴的很,

由于黄土窑洞只有一个外露的门脸,俗称“窑脸”。

不管家中经济条件如何,

人们都力求将“窑脸”精心装饰一番。

从最简朴的耙纹装饰、草泥抹面到砖石砌筑窑脸,

再发展到木构架的檐廊装饰。

“窑脸”一步步在变美。


门洞也是地坑院重点装饰的部位,

“宅门”可表现房主的财富和地位。

最简朴的宅门是就地挖洞,

其次是土坯门柱搭草坡,进一步是青瓦顶,

讲究点的是砖砌门拱,上卧青瓦顶,

富有人家则是磨砖对缝,砖墙门楼。

 


栏马墙也是装饰的重要部位,

大多用土坯或砖砌成各式花墙。

用土坯在顶部的扣小青瓦中作装饰花形,

在栏马墙下的青瓦挑檐,

在窑顶预埋木挑梁或石材挑梁,上铺小青瓦而成。


窗户上的各色窗花给简朴的地坑院增添了一抹亮丽,

剪纸是祖传的手艺,

每当闲暇时刻,

村里的剪纸艺人便聚在窑院里,

一边剪纸一边拉拉家常。



03

 

地坑窑院与大地相通,

像一座座“地下宫殿”一般。

古往今来,

人类的屋舍一般都是建在地面之上,

陕县的人家为何要反其道而行之,

在地平线下挖洞栖身呢? 


陕县是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

仰韶文化时期的民居均为园形或方形的地坑式窝棚,

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民居是地坑院的源头。

南宋时已经有对地坑院的文字记载,

《西征道里记》中谈到河南西部一带的窑洞情况

“自荣阳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

还介绍了当时挖窑洞的方法:

“初若掘井,深三丈,即旁穿之。”

可见,历史上地坑院就是当地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

 
仰韶文化遗址资料图片


当代地坑院建设的高峰期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那时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激增的人口对于住房的需求增加,

那时经济比较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而修建地坑院用材少,

只要人手多没有钱也能很快完成,

而且一方院落也可以住好几户人家。

从这个角度说,地坑院也是时代的产物。 




很少有人能够确切地说清自己的院落建造于什么年代,

他们唯一能够回答的就是“祖上传下来的”。

地坑院十分坚固,

祖辈花上两三年打一孔窑院,

便可供子孙住上好几代,

目前陕县有一家古老的窑院里已经传了6代了

仍然坚固完好。

 

04

 

黄土塬上的居民虽然都是地道的庄稼人,

不懂得建筑学,

但是地坑院的建造却十分讲究,

按照黄土地的风俗,

地坑窑院是方院子,

是关系到家庭兴衰、子孙繁衍的大事。

因此,动土之前要请风水先生相宅,

造地形、定座向、量大小,下线定桩、择吉日破土。



凡宅后有山梁大塬者,谓之“靠山厚”,

俗语称“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辈辈出大官”

宅后临沟无依无托者,谓之“背山空”,

俗语称“背无依靠,财神不到”,多忌讳。

破土之日,还要行奠基礼,燃放鞭炮,

宅主焚香叩拜土地神、迎吉神,

随之在基址中央和四角各挖三锨,谓之“破土”,

破土之后,即可动工。



地坑院的建造深受阴阳八卦的影响,

根据宅基地的地势、面积,

围绕阴阳鱼的八个方位,

按易经八卦决定院落的修建形式。

建地坑窑院有三要,主窑、门洞窑、

灶火窑的位置要讲究阴阳平衡,

阳位地势要高、阴位地势要低些,保持阳强阴弱之势,

主窑居于阳位,一般是宅主居住。 


造窑孔数也很有讲究,

有明五暗六含八封九之说。

九为大,所以九孔窑院落最多。

依据地坑院主窑洞所处方位,

窑院分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等,

其中,东震宅被认为是最好的朝向。



按照风水先生的说法,

地坑院的建造要讲究阴阳配合,五行相生相克,

建院之前首先考虑与宅主的命相是否相生,

然后根据相生来确定建造什么类型的宅院。

宅院阴阳平和,居住者才能祖辈生活安乐。

 

05


窑院只用黄土做成,

而且,地下挖成的土方建筑稳定性会减弱,

竟然能够使用几百年而不损,

如此坚固耐用

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自然不得不提窑院的建筑材料-黄土,

陕县的黄土不简单,

具有抗压、抗震作用,

因为这里的黄土层形成年代非常久远,

黄土层堆积深厚,一般在50米~150米,

土质结构十分紧密,

用于凿挖窑洞,坚固耐用


除了土质条件,

气候条件也非常关键,

这里十年九旱,利于保持土壤干燥,

使窑洞建筑经久耐用,

降水偏少,地下水位较低一般在30米以下,

向地下挖坑不会有水淹风险。

 

06

 

但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夏季也有暴雨发生,

地坑院的黄土墙遇水不会变软塌方吗?

水往低处流,

雨水从地面流入坑内淹没窑洞怎么办呢?

其实这些问题根本用不着担心,

因为建造者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

虽然没有建筑师,

但是地坑院的建造却十分的科学。

 


地坑院本身就为防水做好了各项准备,

首先,为了防止地面的水流入坑院内,

地坑院四周要比其他地势高些,

每两户人家共享低处排水通道。

其次,坑院四周都砌有拦马墙和青瓦房檐,

拦马墙还能防止小孩不慎掉入坑内。



为了防止雨水渗漏,

雨过天晴后,要把窑顶碾压平整。

窑顶还可当作打谷晒粮的“场”,一举两得。

此外,院子中间挖有一个深约5米的渗井,

留一个小口,

院中积水流入小口,渗入地下。


 

07

 

近些年,当地经济好了起来,

居住条件也有了改善,

人们逐渐地下搬到地上,

地坑院正被一座座砖瓦房所替代,

如今已经极少有人再建造地坑院了。

住在里面的多数是老年人。



在陕县有100多年历史的地坑院有很多地坑院

如果有人住,一般都能住上一两百年,

但没人住后很快就会倒塌。

由于地坑院占地面积较大,

不少地坑院响应退耕还田的号召被填埋。

现在陕县地坑院由于缺乏保护,

消失的速度越来越快。 



承载着历史印记和地方特色的地坑院

正在渐渐消失,

无比痛心和惋惜,

趁着消失之前赶紧去看看。



文首题目解析


1、“地坑院”是当地人民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发明的传统民居,第一需要的因素是土层深厚方可深挖,这种建筑的特点是冬暖夏凉。虽然当地降水稀少,但这不是“地下四合院”修建的基本条件,这种建筑并不能直接的体现也当地木材的丰缺程度,故本题选A。


2、福建、黑龙江降水丰富,且福建多丘陵、红壤,不适合开挖;黑龙江以黑土为主、多沼泽,地下水水位较浅,也不适合开挖;新疆降水非常少,多山地,盆地中多疏松的砂质土,所以也不适合开挖;只有山西位于位于黄土高原,黄土垂直节理发育明显,适合开挖,故本题选A。


3、山西大多为季风气候,但大陆性强,虽然当地降水少,但由于降水强度大多集中在夏秋季,且多暴雨,所以为了阻挡雨水通过门洞流进家里,人民在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修建了砖墙,故本题选B。


豫西黄土高原地区地下水位较低,地下挖坑,四壁凿润,这种民居形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属于半干旱性气候,凉爽干燥,四季分明,降雨量偏少;很少有大暴雨发生;有利于保持当地上壤的干燥和坚固,使窑洞建筑经久耐用;一年四季温差较大,更能体现窑洞“穴居”冬暖夏凉的优势。


4.地坑院是向下深挖土层而建的,院中种树,树冠高出地面露出树尖,是告诉远处的人有坑,起到安全警示的作用。选C正确。


5.豫西黄土高原降水较少,夏季窑内温度低,窑外温度高且水汽含量大,窑内外温差大;外面的热空气进入窑内遇冷凝结,使得窑内湿度增大。选D正确。


6.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地坑院占用土地过多,本着“退宅还耕”的要求,为缓解耕地紧缺,开始填埋地坑院。选B正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