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县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

 飞天保龄 2014-06-04

[转载]陕县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



    这张照片展现的是过去在“天井窑院”中举办婚礼的情景。新郎、新娘所站的位置是“地坑窑院”,低于地面6米左右,看热闹的观众并非站在房顶,他们所站的位置是地平面,观众前面的矮墙是为了防水、垒在“地坑院”四周的兰花墙。

    河南省陕县的陕塬上,星罗棋布的村庄散落着数以万计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地坑窑院又称“下沉式窑院”、“天井窑院”,当地村民俗称“地坑院”。它是在平地上向下挖6米左右,形成大小不一的方形或矩形土坑,然后在四壁凿出窑洞,供人居住的一种建筑形式,是豫西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建筑类型,居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地坑窑院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科学,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人们的宗教信仰、社会壮况、经济发展水平等,它记录着更多的社会历史发展轨迹和信息,在窑洞类居住环境中独具特色,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转载]陕县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

[转载]陕县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

    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黄土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窑洞,其中一孔窑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

[转载]陕县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
地坑院现在仍有人居住。

[转载]陕县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

   地坑院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

[转载]陕县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

   地坑院的出入口。

[转载]陕县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

陕县地坑窑院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地坑窑院文化之乡。

[转载]陕县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

    这里成了旅游景点和摄影基地。

[转载]陕县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

    很多地坑窑院己年久失修,逐渐废弃。

[转载]陕县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

   地坑院与通往地面的通道旁有一口深水井,加一把辘轳用于解决人畜吃水问题。

[转载]陕县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

    人住在坑里,排水问题自然是第一大事。为此,他们在地坑院中间下挖了深4~5米的旱井、俗称渗坑,专门用来聚集和渗进入坑内的雨水。

[转载]陕县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

   地坑窑院四周的矮墙是为了防水、垒在“地坑院”四周的兰花墙。


[转载]陕县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

住在地坑窑院的大多数老年人。

[转载]陕县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

老人居住的窑洞。

[转载]陕县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

老人慈祥而健康,据说:窑洞还是天然的温度调节器,冬暖夏凉。

[转载]陕县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

    在山西运城同样有“地坑窑院”,这是在山西芮城的一对老人夫妇,他们在这里住了一辈子。

[转载]陕县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

    山西运城的王守贤65岁,村里的医生,一辈子住在地坑院,医务室就在他家中,山西省文化厅给他颁发了“窑洞营造技艺”传承人证书。

[转载]陕县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

王守贤说:保护地坑窑洞费用很高,上面虽然发了证书,但无保护经费,他很无奈!

[转载]陕县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

  住在地坑窑院的张老汉,他的院子很有生气。

[转载]陕县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

窑洞内很温馨。

[转载]陕县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

张老汉的老伴在厨房做饭,地坑院内各个窑洞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茅厕、门洞窑等功用,按照主窑所处方位不同称之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4种。

[转载]陕县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

地坑院内正在举办“民俗工艺展”

[转载]陕县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

地坑窑院内的婚俗表演。

[转载]陕县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穴居”地坑院的人已日渐稀少。“不同年龄的人,对地坑院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地坑院冬暖夏凉,修建费用不高,是公认的优点,但也存在着采光不好、通风不畅、排水不畅、进出麻烦、浪费土地等缺点。上世纪90年代中期,许多村子本着“退宅还耕”的要求,开始填埋地坑院,地坑院的数量迅速减少,更多的人走出了地坑院。
 
       作者:快乐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