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县地坑院——有别于平陆地窨院的地下村落

 三合堂小伙计 2019-05-17
这是一个地下村落,只闻人声,不见人影。

□记者 李婉玉 文/图

山西平陆有“地窨院”,河南陕县有“地坑院”。
一个是“窨”,一个是“坑”。
一字之差,让山西人暗自得意“有文化”“内涵派”的同时,也对黄河对岸的地坑院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陕县的地坑院究竟长啥样?其内核儿和我们的地窨院有什么不同?
11月4日,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驱车前往三门峡陕县西张镇,在庙上村地坑院开发投资人张天左的带领下,“入地”探访。

置身塬区高台上

从三门峡市区前往陕县的途中,荒凉层叠的黄土高坡不时闪现,沟壑纵横的地貌,很容易让人想起陕北高原风情。过了陕县县城往南行,这种地貌一路蜿蜒起伏。记者查询得知,这种地貌叫“塬”,即黄土高原一圈儿被水“切开”,独成高台。
走上十几公里,地势突然变得平坦,极目远望,再也不见沟壑纵横的荒凉——记者已置身塬区高台上了。
陕县近百个村落的近万座地坑院,就零零散散地分布在这些塬区高台上,其中,尤以西张村镇庙上村留存的最多。
张天左介绍,该村现存有81个地坑院,最早的已有五六百年历史,最迟的建于上世纪70年代。这里的院落排列有序,且集中连片,保存相当完整,庙上村也因此于2012年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张天左常听老人们说,这里的人世世代代都住地坑院,直到1997年,第一户人家在地面上盖起房子搬上去,人们开始陆陆续续搬到地上。至于住了多少年、多少代人,谁也说不清楚,“听说有两千多年了”,记者网上查询的结果是4000多年。

外观类似地窨院

这里的地坑院,从地面上看,和平陆地窨院极其相似,只是面积似乎更大一些。
基本套数都是从地面往下挖,先挖出一个方形院子,再从院子里往四周掏,掏出数量不等的窑洞。
据张天左介绍,这里的地坑院比较讲究,老祖先留下了几个数字,一般人家都不轻易“破戒”:即整个地坑院地面面积基本上都是二亩,地面往下挖7米,窑顶高度则是3米。窑院的主人同时也是窑上地面的主人,地上碾作打麦场用来打理粮食,每年必须用石磙碾上几次,这样才能保证雨水不透到窑洞里。而且不能种树,以防透水。场上留有小洞口,洞口垂直而下,直通窑洞。打完的粮食,可直接从小洞灌入窑洞,相当省力——这个洞口叫“马眼”,一个有点搞笑却不知所云的名字。
院内大概七八十平方米,中间一口旱井,用青石板盖着井口。下雨时,院里的水都流进井里,就不会往窑洞里倒灌了。
四周的窑洞数量不等,以8孔的居多,也有7孔、10孔的;窑洞深度大概5米。有的窑洞内还往侧面或深处掏出套间,成为“窑中窑”。向阳的窑洞一般作为主窑洞,相当于家里的主房,住老人,其他的窑洞则住晚辈,拴牲口,当厨房或放粮食杂物,厨房的窑洞里边有排烟管通到地面。
整个院子的门洞位于辅窑洞边,斜向上方开至地面。当地老百姓称门洞,门洞大体8米长,有钱人家会在门洞上做文章,抹墙箍砖或转个小弯做个造型,造成二道门三道门的感觉。
在这里,除了旱井之外,凡地坑院都会打一眼水井,这里的水井一般30多米深,用辘轳往上绞水。旱井存雨水,水井供人吃。

无需预设排水道

从外观上看,陕县地坑院与平陆地窨院并无二致,然而,最大的不同在内部配置上。
陕县地坑院没有任何排水设施,不像平陆地窨院,家家院子门洞旁都为雨水预留排水道。
张天左告诉记者:“不是哪家没有,而是家家都没有。”这跟当地的特殊土质和地貌有关。当地老百姓称当地土质为白绵土,这种土最大的特点是透水性强,基本上是雨停水干,地面不存水。曾经有一年,连阴雨下了4天4夜,雨水最深时水面没过膝盖,人们都煎熬得就地转圈儿,不料,雨一停,短短一个多小时,地上积水全部下渗,连个水洼都没有了。
记者随后查询了解到,当地黄土主要由石英和粉沙构成,渗水性强,土质结构十分紧密,具有抗压、抗震作用,为地坑院的存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而当地的地貌特点是塬。塬,原指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中间平。塬上由厚为50米~150米的黄土层构成,塬区周围则是深沟,沟内泉水潺潺,这种地形地貌也非常有利于塬上雨水的下渗和排出。
打开陕县地图可以看到,一个这样的塬可以覆盖一两个乡镇。陕县近百个村落的近万座地坑院,就集中分布在东凡塬、张村塬和张汴塬三大塬区,庙上村就位于张村塬的边沿。

家家相通户户连

“闻声不见人,进村不见村,树冠露三分……”在三门峡陕县,这首民谣曾经广为流传,村民用歌声歌唱自己的“穴居”生活。
那么,村民平常怎么交流?是不是像平陆地下人家一样,邻里之间做好饭都端上地面,聚在某棵大树底下的石磨盘上欢声笑语、“互通有无”?
张天左带着记者从一户地坑院串入另一户,再串下一户……
原来,这里家家相通,户户相连。这是陕县地坑院与平陆地窨院的另一个巨大差别。
连接每一户的过道叫地道,每家的地道口就设在这家院内某个不显眼的角落。这些地道或长或短,长的有三五十米,短的也有十多米。还有一个最长的地道通向村外,出口位于一处崖壁上,崖下是近50米深的深沟,悬崖对面则是荒山野岭,树木葳蕤。
因此,在这里,村民无需在地上露面,即可走遍全村,走出村子。
张天左说,这种特殊构造是上世纪40年代为了对付日本鬼子而专门打通的。此前,世世代代的地坑院都和平陆地窨院一样,各自独立,互不连接。如今,不少外地游客下到地坑院里,都会转来转去走不出去。景区经常接到游客电话,说在某个地坑院里,找不到出口了,请求“解救”。

特殊结构有来由

在日军肆虐当地的上世纪40年代初,这种特殊的地下结构很大程度上保护当地老百姓免遭更大伤亡。
张天左听村里的老人讲,那时候,村口炮楼上村民轮流值班,一旦发现敌情,一敲钟,全村老百姓全部涌向地道,顺着地道跑到了出口,因出口就在崖边,周边树木茂盛,遮天蔽日,头顶距地面二三十米,脚下距崖底三十多米,很难被日军发现。村民们就从这里溜到崖底,在崖底密密麻麻丛林的掩护下,迅速隐藏到悬崖对面的山坡上,而日本鬼子抓不到人,常常是逮了一群活鸡活鸭就走。
那个时期,有一户人家因为没有及时撤离,一家7口全死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下。

写过一段血泪史

这种地下四通八达的特殊结构,在抗战时期,也使得庙上村成了当地游击队与敌人周旋、集中活动的地带,同时引发了一起特别惨烈的事件。
1944年5月,日军侵占陕县,遭到陕县抗日武装多次沉重打击后,恼羞成怒,于同年9月15日聚集500多兵力,向庙上村抗日武装发起疯狂猛攻,由于武器、兵力悬殊,抗日队伍300多人,被围困5天后,在敌人头顶机枪扫射换子弹的间隙,先后200余人跳崖逃生。其余65人被日军抓住后押到村北一院子中,5人绑成一串,推下深井。65人中,除了两个人死里逃生外,其他的全部壮烈牺牲。从那以后,这口井,被当地老百姓称作“血泪井”……
近20年,随着一户一户的居民从地坑院搬出,凝聚着先民伟大智慧的庙上村地坑院,除了少数老者情难舍继续居住外,大部分已渐渐闲置或废弃。本村人张天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决定投资保护地坑院,并配套开发,让后人能亲身体验先民们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