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年的青年在大学出书,耗费三四年的时间,从中华文化和中华历史中总结归纳属于中国的“规律”,用自己的努力去弘扬创新中华文化! 本书从积累素材、查找资料到整理及创作历经三年多,其前后也刚好正是作者大学四年期间。在创作过程中日夜兼程,也可谓是呕心沥血。虽然辛苦但只要能弘扬创新中华文化,一切都便是值得的! ![]() 《新国学之中华定律效应与法则》是一部融哲学、国学及科学一体的新国学青年创新力作。该书源自国学,又区别于原国学。本着“弘扬中华文化,填补中国空白”的理念,从中华哲学、文化及历史中旁征博引,并融入马克思哲学和人文社科,总结归纳出属于中华文化思想及历史的“规律”。 本书以“定律法则效应”为主线,中华定律是从中华哲学、中华文化和中华历史中归纳总结的规律。所以本书分为了“中华哲理篇”“中华文化篇”“中华历史篇”“中华成语篇”“中华处世篇”共五个部分。全书的中华定律五个篇章共“七十四章”,另外附有西方定律两章作为对比。
在知名媒体转发的60个经济原则中,基本完全是西方理论,其中约有一半左右是由西方人名命名的,例如蓝斯登原则、托利得定理和奥格尔维法则等等,都是西方人提出的西方理论。中国在经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领域属于空白,中国学者应该提出一些原创性的理论填补中国的空白和欠缺。
【第一章 萧何定律】 定律内容:成败相因, 成也此而败也此,成败都是同一原因。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成功的因素,也可能是失败的原因。失败的地方,便可能是成功的地方。可能是垫脚石,也有成为绊脚石。可能是成长发展的因素,也许是矛盾斗争的因素。其次,所有有依赖的地方,就是有可能失去的地方。 【‘成也此,败也此’成败转化的萧何定律】 自古以来,成败相因;成其所利,败其所弊。 成其所盛,败其所衰;成其所依,败其所依。 成也资源,败也资源;成也优势,败也优势。 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杨修:成也聪明,败也聪明。 仲永:成也天赋,败也天赋。 柯达:成也胶卷,败也胶卷。 乐视:成也生态,败也生态。 诺基亚:成也塞班,败也塞班。 华为:成也李一男,危也李一男…。
成败相因及转化的规律是普遍且呈规律的 萧何定律是中国关于成功和失败规律的总结:“无益反损,不成反败。虽损可益,虽败可成。” 面对萧何定律需要注意:“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萧何定律思维导图 萧何定律之言 1.成也风云,败也风云。 ——电视剧《风云之雄霸天下》 2.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虑》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战国·楚·屈原《卜居》 4.同样的缺点把人推向高位,同样的缺点又使他们从高位跌落。这就是命运。 ——〔法〕拉布吕耶尔《性格论》 5.一个人的优点的影子里往往站着他的缺点,如同一个人的缺点的影子里往往站着他的优点。 ——陈祖芬《爱是圆的》 6.成功常会成为下一个失败的原因,反之,任何失败也都可能因智慧和努力而成为下一次大成功的原因。 ——〔日〕池田大作《女性箴言》 7.靠别人的面包来糊口,不过这种面包真不好下咽啊! ——〔苏〕高尔基《我的大学》 8.从权力中得到的光环与荣耀,终会因权力的消失而消失。 ——周梅森《人民的名义》 9.“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丧邦,有诸?” ——《论语·子路》 萧何定律总结 哲学、国学和社科关系图——“相互论证 总结:将国学中萧何韩信的历史、哲学的对立统一和运动变化、科学中资源诅咒和荷兰病三者以“成败转化”联系起来,把国学、哲学及科学有机结合形成促进‘新国学’的发展,这也是本书的理念。 萧何定律的应用建议 1.辩证的看待事物,就像诸葛亮所言:“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事物皆有利弊,趋利避害,利用好成因和助力规避败因和阻力。 2.事物可以在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所以我们可以把绊脚石转化为垫脚石,把失败的因素转化为成功的因素,另一方面又要避免成功的因素变成致使我们的失败的原因。当某种因素阻碍我们的时候,它是败因。当解决这种因素,它将推动我们,它将变成成因,成败皆因某因注意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