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哲学思想方法,始终立足于从宏观上、整体上认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探讨“道”、天、地、人四者之间的关系和位置。老子《道德经》从气功养生学的角度阐述了下列观点: 一、“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道德经》是先秦时期一部哲学经典著作,“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老子认为,宇宙是物质的,宇宙万物是由一种最基本的物质构成的,他称这种物质为“道”。 爱因斯坦通过对东方的哲学研究得出结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几何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圣贤哲人没有走这,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部做出来了”(详见:《爱因斯坦文集》)。 美国从事高能物理研究的卡波勒博士说:“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论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 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详见《物理学之道》) 宇宙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本源是什么? 《道德经》就是老子对宇宙人生所作探讨的结晶,也是中国先哲们对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其中既有理又有法,融理法为一体。老子《道德经》的哲理被应用和发挥得最为得体的是生命科学的领域,如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学说、经络学说、五运六气学说等均得益于老子《道德经》。 老子深入浅出指出,“道”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道”不依赖于时间和空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第二,“道”化生万物,永无穷尽,而不是任何东西所构。 第三,“道”无形、无声,不可捉摸,但是“道”确实存在,修道者在气功态虚静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它、感受它,“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道德经》第一章)。 有欲,是人的意识活动通过人体外部感觉器官去辨别,故认识到的只是事物之外在表现。无欲,则是有知而不动知,使大脑意识收敛为清醒而无思辨的气功状态,其所产生的效应则是感应的直觉能力,它所能感应到的才真正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因此,历代气功养生学家们对宇宙和生命奥秘的认识方法与现代人的逻辑思维认识方法是截然不同的。修道者应尽量地收敛自己的思智,以元神与肉体的混融为人体科学试验仪器,以消除自我与外界的相对关系,使自身之场势与自然之道相混融,从而产生“元神”的直觉感应功效。故而虚静状能感应到的就是宇宙自然全息“灵魂”的场势。这就是道家“天人感应”无相对的参悟意识法。 “道“是无形无象的,因而,老子《道德经》中讲的“道”是无状可名的;也就是说,“道”在人的平常感知领域都不会留下认识的概念。但是,这并不是说“道”就是不存在的,其实,“道”无所不在,只是人类感知事物的常规方法不能够感知到“道”的存在而已。《亢仓之》云:“知而辨之谓之识,知而不辨谓之道。”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当大脑意识场意识到了具体的事物而去加以分辨见解时,那就是在对意识场作极化形式的具体自我调整,使之和具体事物的极化形式相同步,从而认识具体的事物;如果意识场意识到了具体的事物而不去分辨见解时,那么,大脑意识场就处于虽显示功能态但却又不加极化的无极化之场态。由于大脑意识场的无极化态和宇宙场的无极化之“道”是同一场态形式,所以,“知而不辨”的意识态即是“道”。《庄子》说“通于一而万事毕。”道家认为,一,即是“道”纲之本,是万化之源。 老子强调气功养生者应“返璞归真”,“能婴儿乎?”这是人的生命活动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二、“德”是“道”本性和功能的体现 人,是精神与肉身的复合体,所以呈现出了生命的无限活力。老子《道德经》中讲的“德”,即“道”之本性。老子在谈到修德的重要性时特别强调:“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德经》第五十一章)。这说明,“德”对于万事万物运动的极大影响;同时也强调了“德”必存在于“道”所化生的万物之中。
二是天地之本性曰“德”。天有天之体,有天之性;地有地体,有地之性。天地之德,即谓天地之性。
《道德经》认为,品德就是人的意识场所呈的场势状态,如果意识场不能达到“中、和、善”的无极态,而是平常人思绪万千使其极化形成的千变万化的智巧心,那么,大脑意识场态就永远无法与自然之道的“无极”取得信息共振,所以,修道者如果不明此中奥秘,就不能“得道”。这就是“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少如犀角”的原因。
珍惜友情,才能天长地久; 珍惜爱情,才能甘甜如饴; 因此,中国道家虚灵功要求学员们要认真做到“八要八不要”。即《道德经》中修玄德的行为准则: 一要科学养生,不要封建迷信。
三、《道德经》气功养生四要诀
老子《道德经》养生学可概括为:无为,虚静,至柔,和德。 一是指注重赤诚的心性修养,要求修道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气功养生之道,关键在调驯心神,使之归于中和虚静状态。要想使自我的心神真正达到“中和、虚静”的气功态高级境界,必须从平常人收敛名利之欲望上着手做起。要收敛名利的欲望,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名利的认识态度,使修道者反省认识透彻:刻意追求名利,究竟对自己是利还是弊?这也是关系到修道者人生观、幸福观的态度问题。人世间急功近利者众多,顾及长远利益者寡少。试想,若你的精神不充实,内心感到空虚,即使名利双收,又有何益处?如果疾病缠身,生命将不久于世,那种虚幻的名利再丰厚又将何用?因此,修道者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争夺名利,不意气处事,不以机巧之心待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自己“心静如一潭清水”。否则,刻意追求功名利禄,欲海难填,不但不能领略修道的真谛,反而永远落个徒有虚名。
2、虚静。老子非常重视“致虚”、“守静”在气功养生学中的作用。 老子要求修道者达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道德经》第十六章)。在清静无为的气功态中,当心神达到虚静中和状态之后,就会对身体的场态产生感应,使之脏腑阴阳气血运行有序化。由此可知,人体气血运动之中和,是由大脑潜意识心神之中和、虚静为主宰的。在“万物”归根的时候,不要以后天的意识去察知辨解。气功修炼时,体内不定点地产生或热或凉、或麻或胀、或涩或滑、或轻或重、或酸或痛的“得气”感觉,这都是“元气”欲动而产生疏通经络的“功触”反应现象。如果运用后天的意识去辨知它,或产生追求功能的心理,就会影响功力正常递进到高级层次。气功态中“元气”运动似无规律,其实“疏通经络,阴平阳秘”是依人体内的复杂不平衡极化形式在进行脏腑阴阳平衡的有序化调整。 3、至柔。气功修炼高级层次是使人的精神状态复归于婴儿。 老子指出:“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气功修炼出现“功触”反应时,需要意念诱导安于雌柔式的中和、虚静。这样“元气”就会柔和地将人体经络自然疏通。临床研究证明,各种慢性病和疑难病症都与为循环障碍有关。当人体内的经络疏通以后,活血化瘀,培补真元,逐步地改变细胞的性质,使“元气”的传导能力呈全方位。此时,“元气”的活动伴随出人体场势的变化,气功修炼就会感受到“元气”的运行如云游震荡,如海浪的激荡,更象北极上空所出现的极光运动状况,既有运动力,又有相互吸引的激荡力。这种气功态“元气”运动是为了使全身每一个细胞产生质的改变,以符合大脑意识的中和态信息整体有序性调控。因此,老子在《道德经》中经常用“婴孩”、“ 赤子”来比喻“得道”、“悟道”高级气功境界。它含有“无欲”、“无为”、“至柔”、“至和”的意思,体现人身上“玄德”的特性,使修道者心灵虚静无为。 4、和德。天道无极而统御众有,使宇宙众生各有序发展而生生不息 修道者达到无欲的境界,可统御人体脏腑阴阳气血有序化,使其“阴平阳秘”从而健康长寿。老子指出:“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道德经》第五十九章)。这里的“啬”字,可理解为节制,不放逸,遇事早准备,不断积累力量。修道者应提倡节制,减低能力消耗,以“啬”字科学养生。欲减慢人体衰老的进度,必须在气功态中降低能量的消耗。科学家采用热量不足而其它营养适宜的食饵对老鼠的寿命影响进行实验证明,这种“食物冷藏法”(依靠食物的热量不足使细胞处于低代谢状态的方法)使老鼠生长速度缓慢,慢性疾病发病率低,其寿命比一般老鼠长(详见:英·N·D卡特主编的《发育,生长,衰老》。因此,“啬”字运用于气功养生学,强调自己的“精气神”保养充沛而柔和,并不是要求气功修炼者运用“精气神”去呈刚强,两者存在着原则性的区别。气与神的充沛,需要节制“元精”,以转化为“元气”和“元神”。若不明“啬”字科学养生之道理,片面追求性功和特异功能,消耗元神对祛病延年益寿是非常不利的。明白气功养生之道以后,更需要爱惜自己生命那样认真去对待“元精”。若仅知调养“精气神”,而不善于运用“精气神”,仍然不可能达到道家气功养生的高级层次。因为,现在人们的处世观普遍受市场经济的环境影响,后天意识和欲望逐日增加,如果名利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形成心灵上的仇懑、忧愁、忌恨、悲伤、恐怖、渴求等,形之于表就是爱发脾气或生闷气,久而久之必会郁闷成疾,导致“七情”致病。《抱朴子》云:“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故修道者必使心神恬淡、虚静、至柔、胸中不积怒气、不逞强使志气,如此才能使自我真之气元精归于柔弱中和,这就是气功修炼“以性养命,以命养性”的科学养生延寿相互内养的过程。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剑南诗稿》有养生诗为证: “灰深火可宿,炷小灯耐久; 长流故不腐,易成必速朽”。 综上所述,老子《道德经》讲的“道”,是宇宙万事万物总规律。“道”讲的是唯物辨证法。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五千言实际上构筑了一个宏大严密的道家哲学体系,从人到宇宙,从物质到精神,在无数层次范围内的“物”,不管是看得见还是看不见,不论存在与否,都一概包容在其中,而且层次布置安排井然有序。老子把“道”与万物的关系精辟地归纳为一段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修道者要认识“道”化生万物之理,认识“道”的本性玄德,其目的就在于:修德以求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第三十九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第三章)。返璞归真,崇尚自然,从而达于“修道”的“神通无为”“得道”高级气功态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