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在《道德经》里的“道”到底指的是什么?

 东方文捷 2019-06-24

    道德经说:燕处超然。老子“道论”是中国哲学史上最大的突破。

有道者不处。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道法自然。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燕处超然。不离辎重。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道德经》五千言,字字洁净精微,一字之误便谬之千里。现代社会的所有弊端都被两千多年前的一部《道德经》全部说中了,“在人类文明发展到浮躁、浮华境地的当前,《道德经》是一剂心灵的清凉剂,一剂灵魂的净化机。”从《道德经》一书中所蕴涵的哲学智慧、政治智慧和人生智慧,作了具体的阐释。“《道德经》的作者老子虽然不为人先,但书中的智慧却处处为人先。”

哲学智慧:

老子“道论”是中国哲学史上最大的突破。

老子在《道德经》里的“道”到底指的是什么?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第一次提出:作为形而上的道,是不能用语言把它说清楚的。”《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很明确地表明了老子对道的理解: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永恒的“常道”;可以用言词说出来“名”,不是永恒的“常名”。老子的“道论”具有双重意义。首先,和西方哲学本体论划开了界限,否定了西方哲学那种靠语言和逻辑推理能知晓宇宙本体的可能性;其次,老子用“道论”取代了夏商周时的“上帝”。“中国人的‘上帝’概念是巫文化的产物。殷王朝把能收纳祖先灵魂的地神当做最高上帝,周王朝的上帝是具有人格意义的天神。老子的‘道’是客观的、万事万物的总规律。”老子道论的提出,让人对人的处境有了理性、升华的认识,是中国哲学史最大的突破。

道是自然界的本原及其规律,前者称为“道体”,后者称为“道法”。道体作为自然界的本原,是极其微细,不可细分的。之所以是自然界的本原,有几个原因:一是道是自然界中产生最早的客观实在,比天地产生的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通行本第二十五章,以下各章都是指三国曹魏王弼注通行本《道德经》),是说道在天地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四章),是说道的产生,无从可考。二是道是天地万物之母。“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是说“道”字,是专门为天地之母而创设的。作为地球上生长的人,“地”就是地球表面及以下的自然空间,而“天”则是地之外的所有自然空间。因为“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可以为天地母”,因此道充斥自然之中,化生天地,化育万物,因而“其大无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道是万物之母。三是道“其小无内”,不可细分。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道之为物,唯恍唯忽”,“绵绵若存”,“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若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既然“道”是一切的本原,自然是极其微细,不可细分的。因而,道是自然的本原,天地万物的本原。

政治智慧:

清静无为不折腾。

老子虽然提倡“不敢为人先”,但他却处处为人先。老子在《道德经》里还提出了从未有人提出的政治理念:无为。

很多人认为,无为是相对儒家的君子自强不息、大有作为而言的,无为是叫人待在家里什么都不做。“这种想法是对无为的误解。”《道德经》里的“无为”,是相对“有为者”而言的,老子眼中的“有为者”指的是那些用一己成见违背大道自然的行为,比如自作聪明的机心、算计,人的机巧越多,风气越坏。

但这是不是意味着让人放弃“人的主观能动性”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看重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移山填海,吾心即宇宙,宇宙吾心;道家强调的是“主观不能先于客观”,一切按照规律来。大禹用疏导之法治水成功,便是因循规律的结果。大禹的父亲鲧用堵的方法治水只能失败。所以道家反对主观成见、师心自用;赞同的是循规律而为——用道家的话说,是知常而为。

同理,老子的治国论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国”、“治大国若烹小鲜”,理论的基石均是知常而为的“无为”。“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不折腾。”

“无为”之后是“无不为”,无不为之义不是“什么都可以做的”,而是“什么都可以做好”。

人生智慧:

亲近生命知足不辱的活法。

人类文明已发展到浮躁、浮华的境地,人在异化中挣扎、反省、寻找好的活法。在老子看来,什么样的活法是好的呢?

道德经说:这朵云是我们的生存环境,穿过云朵直至阳光处。

举个例子——

我们没有乘坐过飞机,我们认为天是阴晴的,月是圆缺的,云是聚散的,当我们乘坐了飞机,才发现云层之上都是阳光,穿过哪一朵云,无论这朵云是导致着下雨或是冰雹雷电,穿过去都是阳光。如果把阳光比喻人类共通的东西,我们的修行的成果就是一定要穿过这些云朵直至阳光处。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而同时,我们是生存在某一朵云下,即便这些云朵在下雨下冰雹,我们也不必从这朵云下跑去另一朵云下,就在这一朵云下穷力穿过去阳光处,这朵云是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一个真正体道、悟道的修行人、解脱者,他是「终日行」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身、口、意的展现是「不离辎重」,清醒明觉的活在当下,身心是稳定的,身心柔软展现出「三妙行」。但不是脚步很沉重的「重」,不要以为解脱者总是不苟言笑、不能够笑,都是道貌岸然,连走路的每一个脚步都是很谨慎,不是这样的。这个「重」是「三妙行」的展现、身心柔软,但是内心很安详,「重」就是内心的安详,如果能够清醒明觉活在当下,走路也可以快,但是你都是清醒明觉。穿过云朵直至阳光处。在穿过时就是我们的表现形式,我们的修行方式。

要了解孔子,不仅是读孔子,还有必要读老子,读荀子,读韩非子等等,这样更能了解孔子。在这种能整体把握当下修行的基础上,就可以求辩解:中国之所以是中国,它的故事与西方故事有什么不同?与东方别的国家的故事有什么不同?它传达了当今中国什么样的生活?传达了当今中国什么样的精神和气质?这些生活这些精神这些气质,在世界文明的格局里呈现了什么样的意义?

刘先银:一日一签

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

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

《易经》

【赏析】天的本性是要使盈者亏损而补偿不满者;地之本性也是要使盈者溢出而流向不盈的一方;鬼神的本性也是损害盈满者而福荫那些空虚者;人的本性也是讨厌满盈者而喜好不满者。

保持谦和的心态,对我们在为人处世中大有裨益,退能明哲保身,进能感化他人。修得谦和在,则能不烦不躁,一生都是幸福自在的。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这是一种中庸思想。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 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着。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每个中国人的经历和个性不同,思想和审美不同,他们的故事和叙述方式就必然在形态上,色彩上,声响上,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浸淫千年的味道。

《道德经》的自然谦下。水往低处流,人也要往低处走。大海因为最低,所以容纳了百川;人要是谦卑,那么别人才愿意与你交往。特别是有权有位的人要注意这一点,只有把个人私利放在后面,人们才会拥戴他;反之要是在下属上面指手画脚,是不受欢迎的;

其次是虚其心、弱其智。老子所谓的“虚其心,实其腹”,不是宣扬“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愚民政策”,而是说要减少主观成见,做到心灵的平静;所谓的“弱其智”,是说把向外扩张、奔竞的心灵收回来,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否则“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功略,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怎么收回来呢?就是返璞归真,重新拥有赤子之心。同时,时时刻刻问自己一个问题:“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亲?”就是要权衡身外的名、权、钱、色与生命哪个更重要更亲切。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名位(名声、名分)和生命比起来哪一样更亲切呢?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贵重呢?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相比哪一样更加有害呢?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使用各种方法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但是直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宇宙对于人类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那么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之前,怎么能够得到破解宇宙的密码呢?《易经》是什么?所有文献都这么记载的,易是群经之首。实际上这句话太客气了,应该是易是群经之始。为什么说《易经》是群经之始呢?因为不管是五经还是六经,都会把《易经》摆在最前面,所以叫群经之首。实际上,它是群经之始,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是从这里发源出来,它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它是诸子百家的开始,所以叫做群经之始。所以这本书非常值得我们一起来探讨。

“明白了生命最重要的道理,人就会做正确的选择,知足常乐。”道家亲近生命、知足不辱的活法,值得现代人拥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