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想游戏”中的打打杀杀,会让孩子变得暴力吗?

 长沙7喜 2019-03-21

神经科学的成长启示

+养育难题的解决方法

飞飞的妈妈在收拾儿子房间的时候,看到飞飞把玩具小人都拆散了,“断胳膊断腿”地扔在地上,“伤口”处还涂了红色颜料。

飞飞喜欢玩打仗游戏,玩的时候还会故意把玩具小兵的头拧下来。这些情况让妈妈很担心——

“孩子这样是不是有暴力倾向?我应该阻止他玩这种游戏吗?”

与飞飞的故事类似,当看到孩子的游戏中带有打仗、攻击的情节,或者拆毁玩具,欺负毛绒小熊,家长就容易担心——这样是不是太暴力?孩子为什么要这样玩呢?

“暴力”被认为是一个负面词汇,传递给大家的感受通常是不好的。不过,绝大部分孩子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表现,远未达到“暴力”的程度,更合适的词是“攻击性”。

“攻击性”的含义其实是中性的,而且,攻击性对人类生存有重要的意义。

在我们祖先生活的年代,捕猎是获得生存资源的重要方式,而捕猎,就是攻击。

此外,大家都知道,当自身遭遇危险时,我们的本能反应是“打”,或者“跑”。“打”,也是攻击。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谈“攻击”而色变。正如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在他的著作中所说——

人人都有攻击性,孩子只不过展现了这种普遍的人性。

其实,回想我们自己小时候,这种假想的攻击游戏,很多人(尤其是男孩)也都玩过。

在类似的例子中,我们首先要看到:孩子是在游戏中,在假想的场景中表现出攻击的。对此,应该明确两个认识:

1.绝大部分孩子能清楚地区分游戏和现实生活。

2. 游戏中的攻击行为与真实生活中的攻击行为有本质的不同——

在游戏中,孩子的目的是“游戏”,而不是“伤害他人”。

这种游戏式的攻击,就像我们大人玩“真人CS”游戏,或者一些搏击类的游戏一样,对真实生活中的攻击冲动其实是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的。

当然,当孩子反复地玩这类的游戏,或者在游戏中频繁出现攻击性的行为,一定是折射了内心的很多需求,的确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很可能,孩子是在日常生活中因为某种原因,积累了很多愤怒的情绪。

如果是这样,那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当然是把这些情绪发泄出来。不然在心中越积越多,就像一个不断被填塞火药的炸弹,搞不好真的会爆炸。

让孩子能够安全地发泄愤怒情绪的最好方法,就是游戏。

我们建议

不要阻止孩子的游戏。而且,父母最好能加入到孩子的游戏中。只有先加入孩子,我们才有可能找到契机,进一步帮助和支持孩子。

科恩博士在《游戏力》中也提到:“如果孩子想要玩这类游戏,就表示他们已经有了攻击的冲动,暴力破坏的情节已经在他们的脑子里了。禁止这类游戏并不能将这些东西从他们的脑袋里搬走。你只能和他们玩,即使百般不愿也还得试一试。“

如果孩子已经带有一定的情绪,那么在独自玩耍的时候,就有可能会陷入一种单纯只是破坏和发泄,越玩越愤怒的恶性循环。

这就像我们讨论“孩子生气的时候是否应该让他去打枕头”?这种做法到底是能帮助孩子发泄怒气呢,还是会让孩子更加愤怒?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陪着孩子,和他在一起。

“在一起”首先向孩子传递的是我们的关注和支持。

其次,只有和孩子在一起,我们才能有机会帮助孩子调整情绪,也才有机会适时调整游戏的节奏,加入轻松有趣的环节,引导孩子用安全、适当的方式发泄情绪,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轻松,欢乐的感受。

那么,怎么玩呢?

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家长的状态和对游戏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我们提供一些方向性的建议:

方向一:我们来扮演“受虐者”的角色。

配合孩子的动作大喊:“啊呀!我的头被砍下来了。啊呀呀!我的头呢?”然后用跌跌撞撞,滑稽地到处找自己的“头”。

方向二: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

比如,可以在一旁当解说员,用轻松好玩的方式描述游戏场面和孩子的行为。“今天玩具小兵真倒霉,遇到了超级飞飞……”

总之,用什么方式玩没关系,关键是让孩子感觉到,他可以用这种游戏的方式来跟我们沟通,我们也能听得懂他的表达。

这是最重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