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责任的骂可能致瘾 谁是“出气筒” 合理宣泄负性情绪

 青衣问道 2013-09-26



无责任的骂可能致瘾

潘波


  Q有人认为能通过咒骂去宣泄情绪就已经达到了效果,何况双方出于自愿,看起来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

  卢悦:能表达就是好事,但宣泄有两种,一种是需要宣泄,排出去后,自我恢复功能就能很好运转。另一种是沉溺性的宣泄,通过咒骂、哭闹在愤怒中的过度宣泄会让人沉溺其中。如果你不了解这个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仅仅通过咒骂和挨骂(来缓解心理压力),就像是在充满细菌的环境里给没有经过诊断的病人做手术。

  转移性骂人是在转嫁恶

  Q你的意思是说我们要了解那些骂人者真正的愤怒源头在哪里?

  卢悦:对。人的心理没那么简单,转移性骂人这件事并不好,这并不是从道德层面上的否定,而是对其转嫁恶的恶性循环的否定。骂人在某种环境里可能是一个药引子,对于那些无法表达愤怒的人,骂人是一种缓解方式,不能简单地去理解“骂人”是有益还是无益的。但当一个人歇斯底里骂另一个人时,当他将所有责任和错误都归咎于别人时,其实在潜意识里他指望对方去改正,对方是有自主行为能力的人,改正与否并不受他控制,这代表骂人者本身无法阻止伤害自己的人一直伤害自己的“弱势”地位,甚至代表他是无责任能力的人。所以,可以通过引导对方骂或阻止对方骂等手段来获得了解他的愤怒源头的目的,然后再去探究源头问题,让骂人者本身去承担整件事。

  “骂”会恶化骂人者的处境

  Q你说到“骂人”可能会恶化这个人的处境?

  卢悦:举个例子来说,妻子跟你一起骂她出轨的丈夫,这时你跟着一起骂,骂得比妻子还要精彩。这个妻子可能会将在你这里操练熟悉的语言回家后再对丈夫说一遍。这对修复他们的关系有益吗?或者有的妻子在你面前骂丈夫,但是如果你陪着一起骂,她就会跳起来,“你骂我丈夫干吗”。“骂人”不是件简单的事,失控的情绪背后往往隐藏着很多行为人不能处理的东西,超出了行为人的控制能力。“劝架”是需要艺术的。不是你有善良的愿望,就能帮助别人。挨骂店的店主要知道自己的局限所在,要时刻提醒自己对人的心理保持战战兢兢的敬畏感。

  无聊事后有不无聊的痛苦

  Q也有很多人是出于好奇或无聊去光顾这些挨骂店的。

  卢悦:人们在无聊时做的事往往显露出我们内心的需要或解决某种需要的方式,也许这些无聊的人背后都有不太无聊的痛苦和压抑,只是它们被无厘头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社交或内省都能平愤

  Q对那些处在愤怒中的人们有什么建议,如果不建议他们光顾挨骂店的话?

  卢悦:愤怒来临时,人们常将愤怒转嫁出去,这是人们必要的防御方式,对我们处理危机有一定作用。就像喝酒喝太多就要吐出来,人们要将自己处理不了的事情吐出去,吐给人也好,吐给沙发也好,证明你这个人是健康的。

  但这只是暂时的处理途径,而非终极解决途径,否则发脾气这件事会将自己的路堵死了。我觉得在陌生人社会里,发展自己的知识系统和人际关系非常重要。身边的朋友、励志的书籍,与原生家庭发生联系,跟越来越多的人发生连接,心中的怒火就会越来越少,它们都是正向的引导力量,让我们开放心态,培养很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当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具备时,很多矛盾就不是矛盾了。或者向内行走,不断内省,去挖掘自己内心的深度,完善自己。

  另外,对年轻人来说,很多时候,人生的伤害是必须的。年轻就是碰壁的过程,碰壁多了,就可以领悟很多,形成自己真正的知识系统,这是书本和别人的经验教不会的。我们不可能没有伤害。在这点上,我们应该向挨骂店的老板学习,他们有勇气主动去面对问题。(卢悦 北大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心理咨询师)






解剖幼儿攻击性行为



       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研究表明,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其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影响。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但是,研究者们在谨慎地得出上述结论的同时反复强调,这些生理特征只是影响因素的一部分,是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因素综合起作用的,而且往往必须通过环境、教育等因素才能体现其影响。比如,上述“难带型”的婴儿,其攻击性行为并不直接由其气质类型所导致,而是由于该类型婴儿的某些特点,使抚养者在教养过程中往往更多地采用规则、要求等控制手段,使得该类型婴儿形成急躁、易怒、易反抗等特征,从而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倾向。

       专家指点:即使在这类幼儿身上,其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其环境、教育的某些因素也是有密切关系的。

家长的抚养方式研究和事实证明:冷漠的家长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并且允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他们更容易培养出具有攻击性的儿童。这些冷漠的父母总是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当孩子表现出攻击性时,他们往往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失去了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机会。

       值得重视的是,当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打耳光。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的目的,反而变相地暗示孩子: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应该怎样对待他。

       专家指点:研究表明常靠体罚来约束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家庭之外往往也是具有很强侵犯性的。

       幼儿的经验幼儿攻击他人后如果尝到“甜头”,如得到所需物品或受到家长的夸奖,攻击性行为就会“定型”或加剧。

       佳佳和莎莎正在画画,佳佳缺一支红色的蜡笔,她看见莎莎笔盒里正好有一支,想也没想伸手就去拿,嘴里还宣称:“这是我的!”莎莎也正想用这支红色蜡笔,丝毫不肯让步。这下佳佳可生气了,一下把莎莎画画的东西全扔掉,并把莎莎推倒在地上,还用小脚去踢她。

       佳佳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攻击行为。儿童往往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被定义为攻击性行为。

       表现形式 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如玩具等。 表现年龄 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期。 表现类型 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 性别差异 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男孩的攻击性强于女孩。

       攻击行为原因探密

       ★遗传因素

       有些攻击性强的儿童可能存在某些微小的基因缺陷。

       ★家庭因素

       有些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他一顿,孩子挨打以后,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一旦“转嫁”到别人的身上,孩子就容易找别人出气,逐渐形成攻击行为。

       ★环境因素

       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是产生攻击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儿童经常看暴力影视片、武打片、玩暴力电子游戏,都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加强。

        4招调教“小攻击手”

       第一招:创造一个不利于攻击行为的环境。

       与成人相比,孩子的行为更易受环境的影响,生活在一个有多种多样玩具、有充裕玩耍时间以及有良好家庭气氛环境中的孩子,攻击行为会大大地减少。因此,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玩具和足够玩的时间。不打骂孩子,避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不让孩子玩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语言,这些细节都有助爸妈调教家里的“小攻击手”。

       第二招:教会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

       烦恼、挫折、愤怒是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情感,对于自控力弱的孩子来说,它也是点燃攻击行为的导火线。因此爸妈要教会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烦恼、愤怒宣泄出来,尽可能使孩子的攻击行为减少到最低的限度。

       第三招:培养孩子丰富深厚的思想情感

       有些孩子见到小动物,会去虐待它,以发泄内心的痛苦和愤恨。有这种行为的儿童可能对自我不满,或者在爱的关系上受到挫折。家长要从各种方面关心他,爱护他,可以让孩子通过饲养小动物来养成孩子的仁爱之心和爱怜之情。这种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可以培养孩子丰富、深厚的思想感情,是纠正孩子攻击行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第四招: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冷处理

冷处理就是暂时对孩子的攻击行为不理睬。当孩子在外面与人打架后,家长应对其表示冷漠,并让其在房间里思过,自己反省,而不要对他呵斥、打骂。如能与鼓励亲善行为方法相配合,效果则会更好。

        “解剖”幼儿攻击性行为

       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研究表明,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其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影响。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但是,研究者们在谨慎地得出上述结论的同时反复强调,这些生理特征只是影响因素的一部分,是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因素综合起作用的,而且往往必须通过环境、教育等因素才能体现其影响。比如,上述“难带型”的婴儿,其攻击性行为并不直接由其气质类型所导致,而是由于该类型婴儿的某些特点,使抚养者在教养过程中往往更多地采用规则、要求等控制手段,使得该类型婴儿形成急躁、易怒、易反抗等特征,从而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倾向。

       专家指点:即使在这类幼儿身上,其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其环境、教育的某些因素也是有密切关系的。

       家长的抚养方式研究和事实证明:冷漠的家长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并且允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他们更容易培养出具有攻击性的儿童。这些冷漠的父母总是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当孩子表现出攻击性时,他们往往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失去了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机会。

       值得重视的是,当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打耳光。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的目的,反而变相地暗示孩子: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应该怎样对待他。

       专家指点:研究表明常靠体罚来约束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家庭之外往往也是具有很强侵犯性的。

       幼儿的经验幼儿攻击他人后如果尝到“甜头”,如得到所需物品或受到家长的夸奖,攻击性行为就会“定型”或加剧。




纠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佳佳和莎莎正在画画,佳佳缺一支红色的蜡笔,她看见莎莎笔盒里正好有一支,想也没想伸手就去拿,嘴里还宣称:“这是我的!”莎莎也正想用这支红色蜡笔,丝毫不肯让步。这下佳佳可生气了,一下把莎莎画画的东西全扔掉,并把莎莎推倒在地上,还用小脚去踢她。

佳佳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儿童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攻击行为。儿童往往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被定义为攻击性行为。

表现形式 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如玩具等。 表现年龄 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期。 表现类型 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 性别差异 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男孩的攻击性强于女孩。

攻击行为原因探密 

★遗传因素

有些攻击性强的儿童可能存在某些微小的基因缺陷。

★家庭因素

有些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他一顿,孩子挨打以后,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一旦“转嫁”到别人的身上,孩子就容易找别人出气,逐渐形成攻击行为。

★环境因素

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是产生攻击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儿童经常看暴力影视片、武打片、玩暴力电子游戏,都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加强。

4招调教“小攻击手” 

第一招:创造一个不利于攻击行为的环境。

与成人相比,孩子的行为更易受环境的影响,生活在一个有多种多样玩具、有充裕玩耍时间以及有良好家庭气氛环境中的孩子,攻击行为会大大地减少。因此,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玩具和足够玩的时间。不打骂孩子,避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不让孩子玩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语言,这些细节都有助爸妈调教家里的“小攻击手”。

第二招:教会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

烦恼、挫折、愤怒是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情感,对于自控力弱的孩子来说,它也是点燃攻击行为的导火线。因此爸妈要教会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烦恼、愤怒宣泄出来,尽可能使孩子的攻击行为减少到最低的限度。

第三招:培养孩子丰富深厚的思想情感

有些孩子见到小动物,会去虐待它,以发泄内心的痛苦和愤恨。有这种行为的儿童可能对自我不满,或者在爱的关系上受到挫折。家长要从各种方面关心他,爱护他,可以让孩子通过饲养小动物来养成孩子的仁爱之心和爱怜之情。这种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可以培养孩子丰富、深厚的思想感情,是纠正孩子攻击行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第四招: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冷处理

冷处理就是暂时对孩子的攻击行为不理睬。当孩子在外面与人打架后,家长应对其表示冷漠,并让其在房间里思过,自己反省,而不要对他呵斥、打骂。如能与鼓励亲善行为方法相配合,效果则会更好。









谁是“出气筒”――合理宣泄负性情绪


  日常工作、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过当了别人“出气筒”的经历。例如,一位顾客去商店买东西,顾客询问时彬彬有礼,但售货员却给了他一副冷冰冰的面孔。顾客如不满意,批评了售货员几句,售货员则火冒三丈,立即反唇相讥。还有,有的职员向上司请示工作,上司却显得很不耐烦,没说几句,便蛮横地中断了谈话。这位职员很纳闷:这位领导平时不是很和蔼可亲么,怎么突然间变了个人?





  生活中的这类碰撞既不胜枚举,也防不胜防。人的外在表现都是由内心的思想活动支配的。那位售货员很可能是刚刚得到丈夫有了外遇的消息,那么跟他说话的人很可能成了她发泄愤怒的“出气筒”。而那位上司也可能突然得到有人到上级那里告了他的状,上面要派人来调查他的消息。那么那个向他请示工作的人自然撞到上司正在不高兴的“枪口”上,受到非礼的待遇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此时,善于察言观色的人的做法是:先别理他,等上司消了气再说。




  老百姓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话反过来说,人逢倒霉的事,困难的事,悲哀的事,心中也不会痛快。而且忧愁与痛苦的情结不能得到及时的化解,就难免忧虑成疾,这也像一只皮球,如果气打得过于足了,就会爆裂。人生在世,谁都会遇见不顺心的事,怎样转移自己不能接受的负性情绪,是每个人都将面临的问题。发泄,必须讲究方式方法,这是必须要注意的。否则,对他人来说,不但是不近情理的,甚至会招来对方猛烈的回击,使自己处于更严重的负性情绪中而难以自拔。例如,日本有家株式会社的老板,他用布做了一个自己的塑像,然后让受到挫折的下属痛打塑像,以发泄其愤怒和不满的心理,进而达到稳定情绪,不影响工作的目的。这种发泄形式是老板自己提出和设计的,所以谈不到侵犯隐私、荣誉权和生存权的问题。但是,如果满腔怒火的人将心中的怨恨转嫁到素不相识的路人身上,人家就不可能接受他的发泄,轻者唇枪舌剑地进行一番较量,重者甚至拳脚相加地予以回击。显然,这样的发泄方式是不可取的。还有,如果妻子在人际交往中遇到了不顺心的事,回家后对丈夫横挑鼻子竖挑眼,这时的丈夫就应以柔克刚,问清缘由,给妻子做些疏导工作。但妻子如把无名之火发泄在孩子身上,那就不可取了,因为年幼的孩子没有能力解决大人所遇到的问题。





  人们谈到发泄,往往会认为是一种不讲道理的感情释放,这种结论自然有些偏颇。因为有些人的情感发泄不但是近情理的,他人也易于接受。例如,有人对陷入极度悲哀的人说:“想哭就哭吧,哭出来就痛快多了。”结果,他的哭声不但释放了自己抑郁悲伤的情绪,也深深地打动了他人,进而在他人的帮助下,使自己尽快从伤感或困境中解脱出来。还有的人在心中不痛快时,不是闷头喝酒,也不是寝食不安,而是找到自己的知心朋友,痛痛快快地聊个透,把自己的:“苦水”倒个底朝天,结果他在朋友的分析劝解中,负性情绪很快得到释放。这样做,显然也是明智之举。




  发泄心理应用的多与少或应用的是否恰当,与个人的性格、气质、职业、婚姻、文化程度及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丹麦著名漫画家皮特斯脱鲁普曾创作过一组题为《一物降一物》的漫画。说的是一个总经理样的人物在训斥一个高级职员;这个高级职员受到上司的责难后,把一腔怒火转嫁给他的下属;下属回家后把气出在妻子身上;妻子把受到的委屈一股脑地发泄给她的女儿;女儿因心境不佳,为小事打了她男朋友一个耳光;男朋友无辜挨打,不由怒火冲天,狠狠地踢了一只狗;狗也发了脾气,呲牙咧嘴地咬了那位总经理一口。这样的发泄形式自然显得简单粗暴,缺乏修养,是不值得提倡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的生存权、荣誉权受到极大的尊重。所以,我们在劝导人们不要把伤感和忧虑憋在心里,要选个适当的方式进行宣泄,以保证身心的健康时,更要注意发泄时不要伤害了别人,要尊重他人的各种权利。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作一个大度的人,有修养的人。特别是那些具有荣辱不惊个性的人,更是让人称道的。因为他们本身就具有保护身心健康的一个盾牌,自然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6/view-2623535.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