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丰富的智慧和知识,又专心察明智慧和知识、狂妄和愚昧,却发现这也是捕风。 因为智慧越高,愁烦越多。知识越多,痛苦越深。 ——《传道书》 智慧越高,愁烦越多,我们的生活的是不断在做加法,不断在学习,不断在自我增值,不断在累积知识和财富,但是似乎简单快乐的时候越来越少。还有想得多的人,也容易迷失在自己复杂的脑回路当中,面对事情找不到出口,比如那些大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大都是一生郁郁寡欢,精神或心理都患有抑郁或孤独症的。所以,幸福快乐与你的智商,学历或资历是不成正比的。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办呢? 在获奖无数的著名电影《阿甘正传》当中有一句台词:“我不觉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来越宽容涵盖,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后,做一个简单的人。” 这句话非常经典的告诉我们,人心其实有限,装不了太多的知识和情绪,我们不能宽容涵盖生活中一切要丢到我们心里来的东西,尤其是现在社会,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和知识太多了,我们的心根本无法全部容纳,一旦强迫填压,就会造成不自然和不快乐。因为人的心不是垃圾场,而是一个蕴含着情感和智慧的储藏器。 从小到大,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接受外来的知识,加之现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爆炸,到底哪些信息是真的?很难分辨。生活其实是减法,我们要做的是剔除,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开自己的心,丢弃杂乱,丢弃虚假,丢弃腐朽,找到那个最重要的初心和感动,简简单单地像阿甘一样奔跑,简简单单像“傻子”一样生活。而在做减法的人生哲学中,中国的老子应该是最早也最睿智的看到这点的一个人。 类似的例子,在中国古文化里还有为大家所熟知的“愚公移山”,面对这大山,说移就移,相信总有一天会移完的。他的“愚”其实就是他够简单,够直接。有了目标,就直接去做。这就是一种简单的信念,这样的信念就叫做“大智若愚”。对此,老子的智慧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而在个人修为上,他强调清心寡欲,回归自然。 无论是中国的愚公,还是美国的阿甘,他们都是性情中人,不太能用脑子思考问题,而是更多用心去体会生活。就像阿甘说:“我不聪明,但我知道什么是爱情”。因为我们所在乎的人际关系,情感生活,信仰,价值,梦想等等太多事情,是要用心体会的,而不是用大脑去思考的。这就是一个人与另一人之间情商的最核心差别,如果你能意识到这点,那你与他人的关系将会发生质的飞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