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1年(汉六年),刚刚平定楚地,建立汉朝仅仅一年的刘邦,率领五十万大军前往代地(现山西河北北部地区)平叛,并乘势对匈奴进行大规模作战。挑起这次叛乱的,是一个叫韩信的诸侯王,也是刘邦灭楚封的七大异姓诸侯王之一。正是这一次平叛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刘邦在此被围困七天七夜,可以说命在旦夕,让刚刚坐上皇位的刘邦差一点丢了老命。 这一次叛乱的主角韩信,并不是历史上“胯下之辱”“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汉初三杰之一韩信,三杰之一的韩信先是在灭楚过程中被刘邦封为齐王,灭楚建汉之后改封为楚王,后又被降为淮阴侯并最终被杀。这个韩信是战国末期韩国贵族,在灭楚建汉后被刘邦封为韩王。历史上为了和淮阴侯韩信区别,多称其为“韩王信”。 韩王信生于战国末期,《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载:“故韩襄王孽孙也”,也就是说他是韩襄王姬仓的直系孙子,而且是庶出的。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六国的后代多被赶杀殆尽,韩国王族韩襄王一脉被杀的只剩下这位庶出的韩信。由于生长于战国末期乱世,所以韩王信从小就形成了“保命第一”的行为准则。但同时韩王信也是一位大将之材,作战非常勇敢有谋略,虽然不能和同时期的名将韩信相比,但也是一位能征善战有战略眼光的将军。在灭秦战争中期,出于对抗秦国的政治需要,项梁在六国故地拥立各国国君后代为王,复立六国。其他五国的国君后代都被找到了,唯独韩国的国君直系后代一直找不到,于是张良向项梁推荐了韩国公子横阳君韩成为韩王,是为“韩王成”,由张良担任韩司徒。其实韩国被灭之后,韩信一直在韩国故地生活,只是当时灭秦战争正处于拉锯期,项梁也正是为此才复立六国,在局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韩信选择继续蛰伏而不暴露自己,也是出于“保命第一”的需要。 项梁战死定陶之后,韩王成前去投奔了楚怀王。当时刘邦正在攻打阳城(位于山西东南部),因为韩王成在楚怀王那里,于是就让张良以韩国司徒的身份降服了韩国原有土地,在这个过程中张良找到了韩信,并任命他做将军,于是后来韩信带兵随刘邦从武关进入了关中。等灭秦之后,项羽违背“怀王之约”封刘邦为汉王,韩信又随刘邦进入汉中。到了汉中之后,韩信向刘邦提议:“项羽把他自己的几个大将分封在近的地方,唯独把大王封在这么偏远的地方,这是相当于贬职啊!我们军队的士卒都是山东人(指崤山以东),都踮着脚尖盼望能回到家乡,等到士气累积,兵锋指向东边,就可以争取天下了。”从这个建议上看,韩信还是有一定战略眼光的。随后汉元年这一年,刘邦还定三秦,允诺封韩信为韩王,因为已经有了一个韩王成了,所以暂时任命韩信为韩国太尉,让他领兵去攻占韩地。不辱使命的韩信一连攻占了十几座城池。此时的韩王成还在楚国,之前项羽让被封王的诸侯都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唯独韩王成,项羽以没有战功为借口,不让他回韩国,然后又把韩王成降为列侯,随后便找借口杀了韩王成。 项羽听说刘邦让韩信攻略韩地,就任命了和项羽有老交情的吴县令郑昌为韩王,去和韩信作战。汉二年刘邦进入河南,韩信加紧了对郑昌的进攻,郑昌投降,于是刘邦就立韩信为韩王,至此,韩信终于成了韩王信。随后韩王信率领韩军,常常跟随刘邦到处作战。汉三年,刘邦从被楚军围困的荥阳城逃出,并命令韩王信、周苛、枞公几位将领守城,后来楚军破城,周苛、枞公不降被杀,以“保命第一”为原则的韩王信,看着刚被斩首的两位战友尸体,选择了投降楚军。但随后韩王信又找机会从楚军那里逃跑,回到了刘邦身边。刘邦此时并没有惩罚韩王信,又重新将他立为韩王。最终韩王信跟随刘邦参与了垓下之战,直到天下统一。汉五年刘邦与韩王信“剖符为韩王”,国都定在颍川。 荥阳之战刘邦之所以没有惩处韩王信,原因有三:1、虽然韩王信投降了楚军,但也是情势逼人;2、韩王信是从楚军那里逃跑出来投奔自己的,算是“身在项营心在汉”,不好去治罪,否则谁还敢来投奔;3、当时正处于楚汉战争关键时期,刘邦多次被项羽打的很狼狈,韩王信的军事才能还是不错的,正是用人之时。但这次“降楚”,却成为了韩王信的一个“心结”。到了第二年也就是汉六年,“上以韩信材武”也就是说刘邦担心韩王信军事才能突出,在颍川这个战略要地称王,威胁性比较大,所以下诏说:你是大将之材,现在代地靠近匈奴,需要一个有才能的人来镇守防备匈奴,只有你才有这样的能力来担当,现在把你改封代地,都城晋阳。等韩王成到了代地,给刘邦上书说:为国家守卫边地,匈奴多次侵入,晋阳离边界太远不方便只会作战,请允许我迁都到马邑(今山西朔州市)。刘邦一看挺有道理啊,就批准了。从这点上看,韩信确实是一个勇敢的军事指挥官,敢于把司令部前出到前线来指挥作战,可谓是有勇有谋。 但是到了汉六年秋天,匈奴冒顿单于突袭马邑,将韩王信围困,韩王信一边派人向汉朝中央政府求救,一边派使者和匈奴和谈。汉朝派出援军之后,刘邦知道了韩王信和匈奴和谈的事,怀疑他有二心,就言辞很严厉的写信责备他说:你的任务就是死守马邑,援军已经派出去了,你既不能轻易的战死,因为主将战死而丢掉了城池,并不会显得你勇敢,但是你也不能为了活命就丧失立场,否则就是不能胜任你的职责。韩王信收到信后非常害怕,担心刘邦会杀他,就投降了匈奴,反过来一起攻打太原。在这件事中,不管韩王信是自作主张和匈奴和谈还是最后投降匈奴,目的都只有一个:保命第一。这也是韩王信一生的处世第一原则。 汉七年冬天,刘邦亲帅大军五十万征讨韩王信,在铜鞮(今山西沁县)大败韩王信,斩杀其大将王喜。韩王信逃入匈奴。后来韩信又和冒顿单于一起计划攻击汉朝,冒顿单于带着左右贤王万余骑兵在广武以南屯兵,进犯至晋阳,被汉军打败,又被汉军追到离石被再次打的打败。连战连败的匈奴改变战术,使用诱敌深入的策略,诱使汉军轻敌冒进。刘邦驻扎在晋阳,前方汇报匈奴已经不行了,于是刘邦带着前锋军队追击匈奴到平城,在白登被匈奴大部队包围,危在旦夕!然后就出现了开篇的那一幕。后来张良陈平用计贿赂匈奴的阏氏,才趁着大雾逃了出去。 汉十一年,韩王信和匈奴再次攻入汉朝占领参合(今山西阳高县东北),刘邦派柴将军迎战,柴将军给韩王信写信说:“陛下宽厚仁慈,诸侯有背叛逃亡的,只要又返回来,都给他恢复以前的爵位待遇,不会诛杀。这你是知道的。现在你因为战败逃亡匈奴,并没有什么大罪,现在你赶快回来吧!”韩王信回信说:“陛下把我从市井小巷中提拔起来,并封我为王,这是我的幸运。荥阳之战,我不能战死,被项羽所俘虏,这是罪一;等匈奴进攻马邑,我不能坚守而投降,这是罪二;现在我为匈奴领兵,和将军你作战,这是罪三。文种、范蠡没有任何罪过却被杀,何况我在陛下这里犯有三条大罪。然而想求活于世,才有伍子胥在吴国奋发图强。现在我逃亡在山谷间,什么都要看匈奴的脸色,我盼望归国,就像驼背的人盼望直立,盲人盼望看见东西一样,不是不想而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罢了。”于是双方开战,柴将军攻入参合并屠城,将韩王信斩杀。 纵观韩王信的一生,为人有将才,领兵作战也算是有勇有谋;同时也具备一方诸侯的才具气度;临死前写给柴将军的一番自白,说明他有自知且能知人心;但因生长于乱世而把“保命第一”作为第一行为准则,到底是福还是祸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