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邦如果带上韩信,可以避免白登之围吗?估计匈奴人很难得手​

 剧透历史 2020-08-14

先明确一点,白登之围发生在公元前200年,韩信死于公元前196年,也就是说,那个时候韩信还没被吕后和萧何弄死呢,只是没有参与此战而已。

有些朋友可能会奇怪,韩信这么能打仗,刘邦为啥不派他去?

很简单,因为韩信对刘邦的忠诚度不是百分百,刘邦对韩信也非常忌惮,担心他造反,垓下之战才结束就夺了韩信的兵权,之后将他从齐王迁为楚王,又从楚王贬为淮阴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意图很明显。

任谁站在韩信的立场,都会对刘邦产生不满。刘邦自己也明白这一点,因而不敢让韩信再次接触军队,而是选择御驾亲征。

那么,假如韩信对刘邦忠心耿耿,刘邦带他出征,能否避免白登之围呢?答案很明确,可以。

咱们先来看一下刘邦为什么会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山。

公元前201年,韩王信(韩国贵族之后,与韩信同名)在大同地区叛乱,还勾结匈奴企图攻入太原。刘邦得报后,亲自率领32万大军出征匈奴,同时平韩王信之乱。

交战初期,汉军节节胜利。先是在山西省沁县一带打败韩王信的叛军,韩王信损失惨重,只得逃向匈奴。

接着,冒顿单于派左、右贤王各带一万多骑兵,与韩王信的将领王黄等屯兵于山西代县西南阳明堡镇以南至晋阳,组成防线阻挡汉军北进,又被汉军打败了。

匈奴和韩王信的联军仓皇逃走,汉军紧追不放,追到山西省吕梁市离石时,又杀伤一大片。冒顿单于不死心,在楼烦西北集结兵力和汉军打了一场,同样大败。

也许是胜利来得太多太容易,刘邦有点飘飘然了,觉得冒顿单于不过如此,匈奴也不是汉军的对手。于是不顾随行大臣的劝阻,没等后续大部队会合,就亲自率先头部队追击,追至白登山落入冒顿的圈套,被40万匈奴大军困了七天七夜,靠着贿赂冒顿宠爱的老婆才逃出生天。

这里有三个要点须特别说明,一是匈奴之前的失败全都是真的,并不是诱敌之策;二是汉军大部队还没到;三是此时距垓下之战不到两年,楚汉争霸结束不久,汉军经受多次血与火的洗礼,战斗力很强。

换言之,刘邦本来是能打赢冒顿单于的,如果他不那么急切,按部就班的推进,冒顿单于没机会伏击他。

所谓白登之围是匈奴人用整整40万人包围了刘邦的先头部队,花了七天七夜还没有完成斩首行动,最后看到汉军大部队快到了,于是见好就收。刘邦有此劫,可以说全是他自己作的,很大程度上是个意外。

假如韩信在场,刘邦是否还会犯这种错误吗?

显然不会!韩信的军事指挥能力,早已得到世人的认同,他若在指挥此战的就不会是刘邦,而是他韩信。以冒顿单于的道行,想诱韩信上当是不可能的。

韩信用兵有一个特点,爱用计谋。

从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占领关中开始,每一场战都经过充分的准备,事先有许多精巧的设计,一般不打硬仗,打的是巧仗,常常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因势利导,用最小的代价达成最大的战果。

比如前面提过的垓下之战,汉军已经占尽上风,把项羽牢牢围住。但就算在这样有利的情况下,韩信还用上了计谋,指挥全部60多万汉军布下了“十面埋伏”的必杀局,在配合上张良“四面楚歌”的好戏,让楚军士气崩溃再也无心作战,最终逼得项羽不得不在乌江自刎。

这并不是单一的事件,而是韩信的一贯风格,能用计策的时候,他绝对不会不用。说白了,韩信才是玩计谋的祖宗,游牧民族出身的冒顿单于,在他面前不够看。

刘邦会上当,是因为他打仗本来就不行。大家想一想,楚汉争霸中他是个什么样的表现,凡是他自己领兵作战,不管占据多少优势,其结果基本上都是输的,经常被项羽追得没处跑。

冒顿单于能坑到刘邦,不见得能证明他麾下的匈奴军队有多强,反倒是在项羽之外,再一次证明了刘邦军事上有多弱。

何况韩信还有另一个特点——谨慎!刘邦会在主力未到时轻举妄动,韩信不会。他是个谨慎的人,从不轻视任何一个对手。

例如灭魏之战,魏王豹不是什么出色的人物,韩信却没有小看他,攻打魏国时事先做了许多功课,故布疑阵、奇兵袭魏,很快就取得胜利。

这实际上是一种“狮子搏兔,亦用全力”的精神,不管敌人看起来有多弱小,只有全力以赴,才能确保目标达成。

另一方面,刘邦贸然出兵,主要是被此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但对于韩信来说,他的胜利太多了,打赢匈奴不算什么。

所以,如果刘邦不猜忌韩信,韩信也真心忠于刘邦,两人君臣相得,不但白登之围可以避免,说不定在韩信的打击下,汉匈关系未必就会处在汉朝示弱的和亲政策之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