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 玉蟾清影满东郊,隐隐农耕声未消。露湿寒蛩鸣底处,斗移霜汉入诗瓢。 长堪闲酌人聊赖,无以生为日易逃。忽忆龙都湖畔景,芦花几度舞回飙。 前言七言律诗是检验旧体诗水平的试金石,近体诗入门时,先学绝句,后学五七律,五七言律诗学通了,填词也就不难了。 相对五律来说,七律每句多了两个字,容量更大,句法变化更多。 多于八句的近体诗叫做排律,因为篇幅长,显得格律束缚下的雕琢痕迹更浓所以佳作相对较少。 一、题主秋夜简析玉蟾清影满东郊,隐隐农耕声未消。露湿寒蛩鸣底处,斗移霜汉入诗瓢。 1、第一联 第一句点出了“夜”,没有点破“秋”,第二句的农耕可能是春耕,不是秋收, 这样就把任务留给了第二联。 2、第二联 寒蛩点破秋意,为了不显单薄,对句用了“霜汉”,霜这个字不稳,和汉的组合生硬,古人作品中似乎没有见过。 如果第一联破题有了“秋”的话,第二联用银汉、河汉、霄汉等就无所谓了。第三联 3、第三联 第二联写景,第三联抒情,是律诗的惯用手法,出句意思是百无聊懒中把饮酒作为一种寄托,对句见学问,用了道德经的成语,以无为自然之法养生,才是真正贵生之计。不要太在意反而更洒脱,在一种无欲无求的生活中看着时光渐渐流逝。 4、第四联 全诗写景收尾。出句忽忆龙都湖畔景,可能是作者自己对过往的生活的感悟,外人不得知也。末句芦花有时秋之意象。 二、格律简析玉蟾清影满东郊 黏连、平仄都无误,入声字酌、湿用的准,唯有第六句落韵:【逃:四豪】 。 第二联的对仗其实不难,难得是第三联, 用道德经的成语“无以生为”入诗联不易,上联“长堪闲酌人聊赖”也很工整,如果上联四个字也用典就更厉害了。 结束语作者虽然落韵,但是能看出受过严谨的训练,有相当的功力和学问,值得大家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