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感

 刘朝攀 2019-03-21
外感

 

 

外邪传经,三阳为表,三阴为里,而太阳为表之表,阳明为表之里,少阳半表半里。 邪之伤人,先中于表,以渐而入于里。始自太阳,以及阳明、少阳乃入阴经,由太阴、少 阴以及厥阴,六经乃尽。当其在表而汗之,使不至于传经,若表邪未尽而遂下之,则表邪 乘虚而入,或误补之则内邪壅闭不出。但有一毫头痛恶寒,尚为在表。寒邪外束,阳不得 越,故郁而为热。人之伤寒则为病热。寒初中人,必先在表,即是足太阳寒水之经,为诸 阳主气,乃一身纲维,起目眦上脑下项循脊挟脊抵腰,行于身后,故所过之处无不痛也。 恶寒虽无风而恶,恶风者当风而始恶之,故恶寒必兼恶风。恶寒有阴阳之分,恶风惟属阳 经,故三阴无恶风之症。风为阳邪,寒为阴邪也。身热恶寒,浅邪畏正,故病热而反恶寒。 凡人伤风暑湿皆有汗,惟伤寒独不汗出,寒能涩血,又表实也。气上逆故喘。邪在表故脉 浮。伤寒脉紧而伤风脉缓者,寒劲急而风缓散也。冬春正病有汗为伤风,无汗为伤寒。夏 秋正病有汗为伤暑湿,无汗仍为伤寒。风寒诸病侵肌透骨,轻浅在肺为伤风,稍深在表里 之间为疟,留恋经络为寒热往来。传六经,撤内外为伤寒温疫,留筋骨,肢体痛痛即为风 痹。风热上壅为大头毒,风湿相搏为大风疠风。浮在肌肤为斑疹疮毒,此皆风寒之为病也。

 

太阳经中风 则发热恶风,头痛自汗,脉浮缓者,风伤卫症也,以桂枝汤主之。若犯 本必热归膀胱,则烦渴引饮,水入即吐,xiaobian不利,以五苓散主之。

 

太阳经伤寒 则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痛而喘,骨节痛痛,脉浮紧者,寒伤营症也, 以麻黄汤主之。若太阳伤寒犯本,必热结膀胱,则其人如狂,或xiaobian血,以桃核承气汤主 之。

 

太阳伤寒犯肾 以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其在阴经素虚之人,表邪不俟传经,早从膀 胱袭入肾脏,则身重是寒在表,但欲寐是寒在里,昼夜俱重,宜温经散邪,两相关照之法 治之。

 

太阳伤寒里症 以太阳发热头痛,脉反沉,身体痛。以其头痛故属太阳之症,脉当浮 而反不浮,以里久虚寒,正气衰微又身痛痛,故宜救里,以四逆汤主之,使正气内强,逼 邪外出。而干姜附子亦能出汗。假令里不虚寒而脉浮,则正属太阳麻黄症矣。

 

太阳经风寒两伤 则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汗不得出而烦躁,脉浮紧者为风寒并伤营


 

卫也,以大青龙汤主之。若犯本必火迫劫汗,火逆膀胱则亡阳惊狂,起卧不安,以救逆汤 主之。

 

阳明经中风 若风在太阳经不解,脉数而呕吐,必传阳明之经。风为阳邪则进食项强, 汗出恶风而代项背几几。风邪之脉传至阳明,自汗已多则缓去而迟,以桂枝汤加葛根主之。

 

阳明经风寒两伤 则壮热自汗,头痛目痛,鼻干不得卧,脉数长,以桂枝汤加葛根主 之。阳明风寒犯本,必因胃热在经之邪,乘热入腑,则日晡潮热,手足漐漐自汗而脉滑, 俟其结定,以大承气汤主之。

 

阳明风寒热入血室 则大xiaobian血,昼日明了,夜则谵语。如妇人经水适来适断则邪热 乘虚而入于血室,如男子阳明经症下血谵语,亦是邪热乘虚而入于血室。如大吐血停食感 寒,发热至夜谵语亦为热入血室。盖冲是血室,妇人则随经而入,男子则由阳明而入,小 柴胡汤去人参加xi角地黄主之。

 

少阳经风寒两伤 若风寒在阳明经不解,脉弦细,见潮热必传少阳之经,以其居半表 半里。邪欲入则是寒,正气与争则热,故往来寒热,目眩耳聋,胁满,口苦咽干,心烦。 若往来寒热,目眩耳聋,胁满为中风,禁吐下。若往来寒热,口苦咽干心烦,为伤寒,禁 发汗。通宜和解,以小柴胡汤主之。

 

少阳风寒犯本 邪在经若下之,入犯胆腑则胸满,惊烦谵语,xiaobian不利,一身尽重, 不可转侧,以柴胡龙骨牡蛎汤主之。

 

太阴经传经热症 若风寒之邪在少阳经不解,无往来寒热,此为阳去入阴,将传太阴 之经。或缘先伤饮食,或缘攻下所致。故传经之邪无大热症,非少阴厥阴之比。传经则烦 躁不宁,腹满时痛,身微恶寒,足冷,重按肉热肌表不热,嗌干下利而脉沉细,以小建中 汤和之。

 

太阴经自感风症 太阴之经居三阳二阴之间,本无外中之寒,即有中风缘必因伤饮食 后,腠理疏而入,故太阴但有桂枝症而无麻黄症也。感风则四肢烦痛,脾主四肢亦风yin末 疾之验,不治自愈。

 

太阴经自感寒症 太阴之经但有内中寒而无外中寒,以太阴居中邪不能入。故在太阴 但曰脏寒,不曰中寒,即有中寒必因内伤冷物表虚所致。无热邪气蒸,万无传经之理。即 有阴邪,阴主静,断不能传。原其受病,必先少阴或形寒饮冷伤脾,则入太阴有之病,则 胸满,手足寒,脐上痛,下利清谷而不渴,以理中汤主之。

 

少阴经传经热症 若风寒之邪在太阴经不解,必传少阴之经,则口燥舌干而渴,下利 脉沉,若手足微逆者,四逆散主之。若下利清水,心下硬痛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少阴经自感风症 则畏风而不厥冷,恍惚多惊,有时心悬若饥,稍食则痞胀不宁,欲 吐不吐,腹濡满,dabian秘,xiaobian频,脉弦细浮紧,此本虚自中之风,且禁汗下。桂枝汤加 干姜主之。

 

少阴经自感寒症 少阴之经但有外中寒而无内中寒,以少阴虽居两阴之间,以其与太 阳相表里,实为阴中之表,故在少阴不曰中寒,即曰少阴病者,以少阴本寒水之脏。若阴 寒中脏必死。今受病者少阴经耳。故处方皆用温经。病则四肢厥冷,吐利而渴,渴不能饮, 恶寒踡卧,身痛,当脐下小腹痛。此乃肾脏真阳不足所致,四逆汤主之。若口中和,背恶 寒者,以附子汤主之。

 

少阴伤寒表症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以无头痛故属少阴。阴病当无热, 今反热因阴经独用,而太阳之气不至于失守,以寒邪在表,未全传里,但皮肤郁闭为热, 故脉虽沉尚能发热,即延至二三日,热犹在表,而无吐利厥逆里症,此乃少阴兼太阳之表 邪,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故使麻黄细辛以发表,附子以温少阴之经。假令寒邪入里, 外必无热,当见吐利厥逆等症,则正属少阴四逆症矣。

 

厥阴经传经热症 若风寒之邪在少阴经不解,必传厥阴之经则手足厥冷,脉细欲绝,

或下利脉大而肠鸣,并用当归四逆汤主之。阳邪流入厥阴,营分以本虚不能作热,故脉细 欲绝,此为阴郁阳邪,故仍用桂枝和其中外,加当归以和厥阴之营血,通草以通太阳之本, 细辛以净少阴之源,使阳邪得从外解。若误下而脉沉,厥逆自利,烦满囊缩者以小承气汤 主之。

 

厥阴风寒犯本 则在经之邪如犯肝脏,则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不欲食,食 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以乌梅丸主之。盖厥阴邪热盛则肾水为之消,故消而且渴,其渴不 为水止也。气上撞心,心中痛热者,肝火上乘,肝气通于心也。饥不欲食者,木邪横肆, 胃土受制也。食则吐蛔,胃中饥蛔嗅食则出也。下之利不止,邪在厥阴下之,徒伤阳明, 木益乘其所胜,是以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耳。

 

厥阴经自感风症 厥阴之经直中寒症即曰中风,以风喜伤肝也。若胃气素虚寒者,则 干呕,吐涎沫,头痛,吴茱萸汤加桂枝主之。若肾气素虚者,则厥冷自利,少腹痛,四逆 汤加肉桂主之。

 

厥阴经自感寒症 则厥逆腹痛吐利也。厥阴之寒无不由少阴虚寒而入,所以少阴温经 之药峻用姜附四逆。厥阴风木之脏内伏真火,虽有阴寒不过萸桂之属,若当归四逆汤加吴 茱萸换肉桂足矣,不必姜附也。

 

三阳合病 太阳合阳明风伤卫,不下利但呕者,以风性上行合胃中水饮上逆,葛根汤 加半夏主之。太阳合阳明寒伤营,必自下利,寒者阴也,阴性下行合胃中水谷下奔,葛根 汤主之。太阳合少阳风伤卫,即太阳带少阳症,桂枝汤加柴胡主之。太阳合少阳寒伤营, 即太阳带少阳症,麻黄汤加柴胡主之。

 

三阴两感 一日则太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项强而有口干烦渴,五苓散加羌防知柏主 之。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身热谵语而又腹满不欲食,大柴胡汤主之。三日则少阳与厥 阴俱病,则胁满耳聋而又囊缩厥逆,大承气汤加芎柴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