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名家丨任鸣绘画作品赏析

 当代艺术在线 2019-03-21

任鸣,字无声,号流水堂主。1983年生,商都安阳人,现居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硕士,曾任职于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教学部,现供职于中国水墨画院,文化旅游部中国画创作研究院青年画院院聘画家,中数艺术签约艺术家,八月画会创办人兼会长,太庐诗社社长。

2018年,作品参加《丹青抒怀五人展》(佛山罗浮宫)

2018年,作品《风雅颂》获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家创作资助项目。

2018年,作品《寓言》入选中国美协“入蜀方知画意浓---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四川省美术馆)

2017年,作品《晴翠林泉》入选中国画学会“吉祥五台山--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7年,作品《青山正青》入选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全国首届学院派优秀毕业生作品展”,(北京炎黄美术馆)

2017年,作品《一路花径春云深》入选中国美协“泾上丹青---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泾县美术馆)

2017年,作品《日暮乡关何处》入选中国美协“重温经典—第三届娄东(太仓)山水画作品双年展”,(宋文治艺术馆)

2017年,作品《湛露。在彼丰草》入选中国美协“2017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当代中国画的创作生态与时代走向”,(上海青渚美术馆)

2017年,作品《荷香遗韵》入选中国美协“写意中国.大美辽宁—第二届中国画水墨大展”,   (营口市昌宇美术馆)

2017年,作品参加《墨韵姑苏--中国水墨画院苏州写生展》(苏州名城艺术馆)

2017年,作品参加《如见道新七人展》(秦商艺术馆)

2016年,作品《七月流火、别境之离歌》入选中国美协“吉祥草原、丹青鹿城”2016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包头美术馆)

2016年,作品参加《啸志歌怀—全国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厦门博物馆)

2015年,12月作品参加日本小松市“真爱与和平”第十一回中日青年美术家作品展(小松市市政厅)

2015年,12月在广州举办“湖山放歌”任鸣、陈华山水画双人展(恒源博物馆)

2015年,作品《湖山忘忧》入选中国美协“八大山人”首届全国山水画展(江西省美术馆)                   2015年,作品《通往故乡的路》入选中国美协“万年浦江”首届全国山水画展                             

2015年,作品《山村新雨》入选首都博物馆画院“2015全国中国画展”(北京首都博物馆)

2015年,作品 《一夜疏雨洗净影》入选“中意文化交流展暨佛罗伦萨国际艺术双年展”(意大利国家档案馆)

2015年,作品参加“墨彩秋韵”六人展(中国水墨画院展览馆)

2014年,作品参加第二届世界版权博览会(成都)。                                                  2014年,作品参加“澄怀问道”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作品展扬州站(扬州美术馆) 

2014年,作品参加“澄怀问道”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作品展北京站(丹凤朝阳美术馆)   

2013年,作品《晴秋图》入选中国画学会《第一届全国中国画学术展》(中国军事博物馆)

2013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

2012年,在安阳市举办《翰墨清远—任鸣山水画展》,

2008年,毕业于安阳师范学院美术系,获学士学位,

作品被中国画学会,浦江博物馆,日本小松市市长等多个机构和国内外友人收藏。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满维起

中国画是一个非常强调精神境界的画种,它与文史哲联系紧密,比如石涛的“一画”之法就是石涛哲学思想形象化的体现。画中国画不能单纯的传移模写,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丰富学养、知行合一,找出自己的独特的美学取向,才能画出自己的面目,构建起自己的精神世界。

艺术家的美学取向的形成固然有天然的因素,但还是艺术经历的熏陶,这更为关键。任鸣是个勤奋的学生,他勤于写生,因为家就在太行脚下,他每年都去林虑山写生,每次深入生活体验笔墨之后,鲜活的写生都推动着他的创作向前一步;他勤于思考,他的砚边随笔记录了他多年学画的经验和心得。曾经多年的美术教学经验,也使他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习书画理论,比其他人有另一个角度更深层次的理解感悟。任鸣的绘画审美取向质朴,简约。不尚新奇。他学画从元人入手,尤喜范宽、龚贤。不弃古法,善取今人,处理画面细腻大气,技法丰富且娴熟。在注重笔墨经营的前提下,进行多种艺术形式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他朴茂,清新的语言风格。

希望他抓紧时间,更加努力。相信他坚持读书、写生,坚持思考,这样走下去,一定会做出更好的成绩。

2012年冬于中国画院

欲以观其妙

李子峰

庚寅年秋,我与任鸣相识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为2010级同窗,初识任鸣即成至交,遂常相往来而成莫逆,时至今日亦不过一年半多矣,余获益良多而非至于画。与任鸣神侃常忘忧于“流水堂”,流水堂者老弟宿舍之斋号也。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由此斋号亦可知其主人胸襟之豁达,处世之淡然,艺术追求之真意所在。任鸣学习书画启蒙于幼时家教,奠基于大学,而创作的开始、风格的形成是在工作之后的事。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后,他抓住着难得之机广收博采,不择细流,深入写生,经常参加画展和研讨。在此基础上,导师满维起先生对任鸣的耳提面命,悉心指导,则使得他的山水画创作有了长足的进步,任鸣对中国画无论是笔墨形式,还是内容意境都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一年多的学习对其来说,当属他为艺以来的一个重大转折。

任鸣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习的过程中,他对西方艺术和中国本土艺术的精神都做了深入的探究。他深知在中国画领域中创立自我面目的难度,于是重新系统大量地读、临中国历代经典作品,夯实了自己的山水画基础,并在人物、花鸟等领域皆有涉猎。他从传统山水画起步,对位置经营、笔墨技巧、表现手法等做了深入的研究。对于“意”“境”“韵”等概念有了自己独到的体会和领悟。

任鸣对色彩的运用打破了传统山水用色的诸多禁忌,在一定程度上将山水画中色彩的表现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思路。在对图式与色彩的做出探索的同时,任鸣从未稍离传统山水的笔墨与意境,他的笔墨依然具有我们所熟知的而含蓄浑朴与厚重苍茫。这也是他的山水求新而不脱古、既有独特风貌而又有文化气息的原因。显示了一个青年画家在民族绘画发展中的任重道远。他的作品,因其具有的创新精神和文化内涵而引起学术界的认可和市场的关注。其山水画细察之风格多样,首先是临摹学习之作,从宋元到明清莫不有之,以仿宋元山水之作尤为精到和神似。其次,他的作品用笔方折,擦笔细腻,色彩清新亮丽,画面时有公共汽车小景出现,当属现代都市水墨的一种探索。在一类作品,用笔圆润,烘染精致,设色古朴淡雅,彰显着中原殷商大地悠久而厚重的人文气息。

任鸣自言:这些作品均属探索,语言闪不成熟,风格的形成乃长久之事,作为画家不宜定型过早,不然则易结壳而阻碍发展,现时仍处于学习吸收状态。任鸣天资颖悟,若就画论画稍嫌匠作,其于艺一道原涉猎广博。书法篆刻,足球篮球,围棋象棋,诗歌朗诵,探究国画,旁及老庄,塞尚梵高,筝声琴韵,酒遇知音,诗文畅达,意趣湛然。若能熔铸于一炉,则丹青自成矣。在中国人心目中,山水“以形媚道”、“于道为一”,似有一种宗教的神明在里面;山水又是和人相亲的,人物品藻与山川之美交相辉映。这种“以道适性”为主旨的山水观,呈现在中国山水画上,道家重“心”略“物”,神游天地,以超现实的心灵关照现实人生的理想,奠定了中国山水画重表现略再现的美学观念和基础。任鸣的山水画大概就是基于这一思想,他以探索者的勇气和胸怀,以及心中涌动的蓬勃激情,在山水画的创作中为人们呈现一个新风貌。

《卧看山海经》中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山不雄俊却苍润,景不险奇却动人。那些山、树、湿地、茅屋、风、云,既非古人的模范山水,也非今人改造过的“真山实水”,而是有几分象征性意味又颇具装饰性美感的符号,参差错落地组合在一起。《雪夜访戴》在传统中的““高远、平远、深远”构图形式仍被有机地运用着,则是任鸣理想中的一种空间秩序。每个山水风物独立来看,并没有脱离客观物象基本的形,它们构成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审美语境。《逍遥游》看似古朴淡雅的山水,不经意间会有现代社会的物象符号;亦真亦幻的世界,来自于任鸣对自然风景与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应,暗示了存在于现代社会难以厘清的真实梦幻。任鸣以自己的外在视觉经验为依据,将自己内在的美学理想融入其画作,传达着他天赋秉性里既深静幽远又平和入世的生命气质。此非随波逐流,也非消极避世,而是自在随缘、消解意识对抗后的旷然与逸味,这也是他在山水画中一种自我“心像的写真”,亦或是一种“梦幻的写实”。

辛卯年冬月写于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

当代艺术在线征稿要求

1、作品高清图10-20幅左右,每幅作品请注明名称、尺寸、年代等;

2、画家简历1份个人照片1-3张。简历应包含个人基本情况、参展及获奖情况等,若有评论性文章最佳;

3、为方便联络和高质量推广,请在个人简历中注明个人联系电话、微信号

4、稿件一经采用,将在合作媒体平台推广。今日头条、百度新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网易新闻、新浪网、搜狐新闻、艺术头条、UC资讯、一点资讯、天天快报、东方网、豆瓣网等。

5、择优汇集百位名家作品出版《中国当代名家》系列画册

联系我们

电话:18611379977
微信:18611379977
邮箱:1576676036@qq.com

©关注当代艺术在线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中回复书画,即可获得中国传世精品书法、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册电子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