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浅显易懂的小诗,名字叫《悯农二首》,此为其中之一。诗虽小,但意义重大,它教育人们要懂得勤俭节约,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因此,它也被纳入小学教材许多年,成为小学生们最先背诵的几首诗之一。 然而,《悯农二首》的作者,在历史上却是一个生活腐化、奢侈无度之人,其人品让人不敢恭维。 因为这首诗而被称为“悯农诗人”的李绅,是中晚唐时期的诗人。它的曾祖、祖父、父亲都在唐朝做官,具有优越的生活条件。 《悯农》就是他早年的作品,年轻时期的他,还能够写出这种贴近百姓的“接地气”诗作,可是,曾经那个悲天悯人的“情怀型”诗人,后来却“堕落”了。 李绅34岁中进士,先后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江州刺史、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即朝廷首席宰相),封为了赵国公,位极人臣。随着官位的提高,其生活档次也渐次提高,而其人品之低劣也在逐步显露出来。 1、李绅的奢侈间接发明了“司空见惯”这个成语 有一次,时任苏州刺史的大诗人刘禹锡,应邀到李绅家中赴宴。酒宴之上,李绅不光极尽豪奢之能事,并且叫出家中成群的美貌女子作陪。 刘禹锡顿感血脉贲张,对其中一位更是一见钟情,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赠李司空妓》:“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这首诗,成为成语“司空见惯”的由来,而那位让刘禹锡流连忘返的美丽女子,也成为了李绅送给他的礼物。 网上还有一个段子,说李绅爱吃鸡舌,每餐吃鸡舌,都要杀鸡300只,因此,每次他家里做饭杀得鸡都堆积如山。虽然这是否为史实,尚且存疑,但根据上面的实例,“吃鸡”一事可能不是空穴来风。 而除了奢侈,李绅更让人诟病的,还是他的人品问题。 2、李绅热衷拉帮结派,并无情打击排斥异己 唐朝中晚期,朝廷爆发了“牛李之争”,牛派以平民阶层出身的官员牛僧孺为首,而李派以贵族出身的李德裕为首,双方相互倾轧斗争了30多年,无数人被牵连其中,轻者贬官流放,重者下狱身死。而李绅就是李党中的骨干成员,也做过不少伤天害理之事。 李绅最大的污点,是他处理过的“吴湘案”。吴湘本是扬州江都县尉,被人告发贪污公款、强抢民女。李绅命人快速将吴湘审讯完后,结案将其判处死刑。但朝廷谏官认为其中有冤情,又派人下来核查,结果发现吴湘强抢民女一事不属实,而贪污款项数额较少,罪不至死。但李绅不分青红皂白,执意将他处死。 原来此事出有因:吴湘虽跟李绅无冤无仇,但和李派的“头头”李德裕是世仇。李绅之所以这么做,正是在向李德裕谄媚邀功。后来,“吴湘案”被翻案,虽然此时李绅已死,但朝廷还是削去了他的爵位,并规定他的后世子孙不得做官。 3、李绅为给皇帝溜须拍马,闹出大笑话 李绅的《悯农二首》,除了以上那首“锄禾”以外,另外一首也很有名:“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可就是这样一位与农民“心连心”的诗人,却也曾经在一年大旱期间,向皇帝上奏说:“蝗虫进入到我的辖区,根本不吃庄稼”,试图用这种“祥瑞事件”来溜须拍马,博取皇上的欢心。而皇上竟然也信了,将这件事刻在碑上以示纪念。虽然宫里的皇帝信了,可朝廷里的大臣们知道后,纷纷对他嗤之以鼻,而此举也成为了流传千年的历史笑话。 所以,与其说李绅是一个替农民说话的诗人,不如说他就是一个整天想着怎么往上爬,怎么打击异己的庸俗官吏,而写写“ 悯农 ”诗,只是他的业务爱好,不见得都发自真情实感。李绅也是一个搏出位的“键盘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