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识神。 识神的“识”,代表认识、识见、知识。 不同于先天之神元神。识神,为后天之神。与人后天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经验有关。 识神借助先天元神的灵知以为用,有思有虑,为后天对客观事物的所知、所识,表现为由接受外界信息,到进行思考判断,乃至于处理事物的意识思维感应认知过程,是以自我意识为主体的思虑神。 识神,教科书常表达为: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之神。张锡纯概括识神:“有思有虑,灵而不虚。” 识神的特性类似于火,火性飞扬。故识神易动、难静、难收、难制。 识神以自我意识为主体,七情六欲皆由此而生,所以识神过用,会耗损体内物质。 识神的作用 作用一、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识神,如何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我们将《灵枢·本神》的相关论述,按顺序逐句浅析,即可明白。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这是对识神作用的简单概括。也就是说:心是通过感官接受外界信息,从而作出思考、判断、反应。 接下来,“心有所忆谓之意” ——“意”,心神对所感应到的“象”,形成初步意象。张景岳解释为“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 这一念之所生,保留下来,形成可回忆的印象,成为心思维活动过程的起步。 接下来,“意之所存谓之志” ——心神把这些初步意象,通过实践检验不断修正,以接近客观真实,并保留贮存;同时,也有立志的意思。张景岳解释为“谓意已决而卓有所立者,曰志。” 接下来,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说的是,心神对贮存的相关材料进行反复综合处理,思维加工,形成概括性认知;或是通过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再进行思考。张景岳解释为“意志虽定,而复有反复计度者,曰思。” 接下来,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心神利用已形成的概括性认知或概念,有目的地,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态势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反复推导。张景岳的解释是“深思远慕,必生忧疑,故曰虑。”这实际是在“思”基础上做出的逻辑延伸、判断。 接下来,“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经过反复、缜密地思考、思虑,确保行事不出偏差,叫做深思熟虑、智珠在握。以这样的思维程序去理事处物,已超越聪明,实属智慧了。张景岳的解释是“疑虑既生,而处得其善者,曰智。”。 以上的每一步,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一个符合思考逻辑的意→志→思→虑→智的次序过程。 这就是是中医对心理活动、思考过程的表述。可以说不但详尽,而且正确。 作用二、主管人的情志活动 张景岳在《类经·疾病类》中说:“心为脏腑之主......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 ——这段话,指出了“五志唯心所使”的机制是:不同的志动于心,则不同的脏应。追究病理源头:“情志之所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这里特别提醒:不少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经常下意识的以为:怒从肝发出,思从脾发出,恐从肾发出......然而,并不是啊! 张景岳说的很明白,五志发于心,应于相应的五脏,就是“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等等。 换句话说,怒则气上,肝为刚脏,气特别容易上升,所以怒从心发出来的时候,特别容易伤肝。其余的情志跟相关内脏的关系,可以以此类推。 我们再看看,心主识神,功能正常与异常,都有些什么表现? 心主识神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识清晰、五志不过、反应迅捷、思维敏锐而合于逻辑。 如果心主识神功能异常,反推之,既可出现心烦失眠、多梦、甚至谵狂等神志兴奋病象;也可出现神疲、嗜睡、反应迟钝、恍惚、健忘、思维逻辑混乱、甚至昏睡、昏迷等神志抑制病象。 什么时候表现为兴奋,什么时候表现为与抑制?这要看病机来定了。 如心火旺、心阴虚、阳热扰心,则表现为兴奋; 心阳虚、心气虚、心神失去鼓动振奋,则表现为抑制。 讲过了元神与识神,至于它们如何相处,有何关系?下回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