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匿 1.步:行走,步行。 如《战国策·赵策四》: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殊:特别。强:勉强。) 2.趋:快走。 如《论语·微子》:孔子下(车),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3.走:跑,逃跑。 如《寡人之于国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遁、亡、逃、匿:逃走,逃跑。 如柳宗元《黔之驴》:虎大骇,远遁。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怀其璧,从径道亡。 如《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如《说文》:匿,亡也。 二十六、表饥饱的:饱、饥、饿、馁、馑 1.饱:吃足,与“饥”相对。 如韩愈《马说》: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饥:饿,与“饱”相对。 如《孟子·公孙丑上》: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3.饿:严重的饥饿,因饥饿而病倒。 如《左传·晋灵公不君》:见灵辄饿,问其病。 注意:“饥”指一般的肚子饿,“饿”是严重的饥饿,指没有食物吃而受到死亡的威胁,不当一般的“肚子饿”讲。 4.馁:饥饿。 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无冻馁之患矣。(患:担忧。) 5.馑:饥荒。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常作“饥馑”连用。 如《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注意:饥、馑分开讲时,五谷没有收成叫“饥”,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叫“馑”。但连用时“饥”“馑”无区别。 二十七、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 1.糗:炒熟的米、麦等干粮。 如《孟子·尽心下》:舜之饭糗茹草也。(饭、茹:吃。草:指野菜。) 2.馔:食物,多指美食。 如李白《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馔玉:美好的饮食。) 3.肴:熟的肉类食物。 如欧阳修《醉翁亭记》: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4.膳:饭食。 如《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具太牢以为膳。 5.羞(馐):美味的食物。 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6.蔬:蔬菜。 如《国语·鲁语上》: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 7.果:果子,果实。 如《百喻经·尝庵婆罗果》:我此树果,悉皆美好者,无一恶者。 二十八、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稷、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荒、欠收 1.粟:谷粒。未去皮壳者为粟,已舂去糠则为米。粮食的统称。 如韩愈《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黍:黍子。碾成的米叫黏黄米。 如《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3.禾:谷子,稻子,泛指庄稼。 如李绅《锄禾》:锄禾日当午。 4.稷:谷类。 如陶渊明《桃花源诗》:菽稷随时艺。(菽:豆类。艺:种植。) 5.菽:豆类的总称。 如陶渊明《桃花源诗》:菽稷随时艺。 注意:上古时“豆”是一种盛食品的器皿,与“菽”的意义完全不同。汉代以后,“豆”才逐渐代替“菽”,成为豆类的总称。 6.稼穑:春耕为稼,秋收为穑,即播种与收获,泛指农业劳动。 如《汉书·高后纪赞》:天下晏然,民务稼穑。(晏然:安宁,安定。) 7.稔:庄稼成熟。 如《国语·吴语》:吴王夫差既杀申胥,不稔于岁,乃起师北征。 8.刈:割。 如白居易《观刈麦》。 9.籴:买进粮食。 粜:卖出粮食。 如《商君书·垦令》: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 10.廪:米仓。 如《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完廪。(完:重新整修。) 11.荒:年成不好;凶年。 如《后汉书·鲍永传》:时岁多荒灾,唯南阳丰穰。(丰穰:丰收。) 12.稼穑(泛指农业生产;庄稼) 13.荒(荒年,收成不好) 14.歉(年岁歉收,收成不好,与“丰”相对) 15.丰、饶(富足,多) 16.赡(富足,充足;供给) 17.足、给(足,丰足) 二十九、表容器的:斛、斗、觞、樽 1.斛:古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五斗为一斛。 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 2.斗:古代盛酒器,也是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 如《史记·项羽本纪》: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3.觞:古代酒器。 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 4.樽:盛酒器。 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酒盈樽。 三十、表死亡的:(驾)崩、薨、卒、不禄、死、山陵崩、没(殁)、终、圆寂 1.崩、薨、卒、不禄、死:都是古时对人死的称呼。 如《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如诸葛亮《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如《史记·魏公子列传》:昭王薨。 如《左传·僖公十六年》:公子季友卒。 如《史记·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等:同样,一样。) 2.山陵崩:比喻帝王的死亡。 如《史记·赵世家》: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山陵崩:指当时最高掌权者赵威后的死。) 3.没(殁):死,去世。 如贾谊《过秦论》:始皇既没。 如《战国策·韩策二》:父母既殁,兄弟无有。 4.终:指人死亡。 如《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九十七乃终。 5.圆寂:指僧尼死。 三十一、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1.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长居禁中。 注意:禁内(宫内);禁外(宫外);禁宫(宫殿);禁闼(宫门,借指皇宫。闼:门);禁省(警卫森严的皇宫)。 2.阙:朝廷;皇宫前面两边的楼台,中间空缺为道路。 如《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於中阙。 3.畿: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 如《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邦畿以国都为中心的广大地区。维:语气词。止:居住。) 4.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三十二、跟皇帝有关的:上、帝、朕、孤、寡人、践祚、登基、用事、御、诏、诰、(驾)幸、膳、奏、表、疏 1.祚:帝位。践祚:即位,登基。 如庾亮《让中书令表》:陛下践祚。 2.用事:执政,当权。 如《战国·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 3.朕、孤、寡人:古代帝王自称。 4.御: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 如:御驾(皇帝驾临);御膳(皇帝的饮食);御酒(专供皇帝、宫廷饮用的酒) 5.奏:臣子上呈帝王的文书。 如《汉书·赵充国传》:作奏未上,会得进兵玺书。 6.表: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如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7.疏:给皇帝的奏章。 如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荣宠甚盛,乃七疏自勉归。 8.(驾)幸:特指皇帝到某处。 三十三、表时间的词语 1.岁:年。 如《苏武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2.期年:满一年。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积年:好几年,多年。 如《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4.曩:以往,从前。 如《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5.向:从前,往昔。 如《报任安书》:向者,仆亦常厕下大夫之列。(仆谦辞:我。厕:置身于。) 6.旦日:明天。 如《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7.明日、翌日:第二天。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明日,徐公来。 如《明史·宋濂传》:翌日,问濂昨饮酒否? 8.即日:当天。 如《鸿门宴》: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9.是日:这一天。 如《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 10.是月:这一月。 如《明史·太祖纪二》:是月,天下府州官来朝。 11.旦:早晨。 如《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12.宵:晚上。 如《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13.久之:很久。 如归有光《项脊轩志》: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4.后:过了。 如归有光《项脊轩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15.既而:不久,一会儿。 如林嗣环《口技》:既而儿醒。 16.须臾、俄、俄而、有顷、顷之、少间、顷刻、少顷:一会儿。 如《史记·项羽本纪》: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如李朝威《柳毅传》:俄有武夫出于波间。 如林嗣环《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如李朝威《柳毅传》:有顷,(洞庭)君复出。 如归有光《项脊轩志》:顷之,持一象笏至。 如蒲松龄《促织》: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如蒲松龄《狼》:頃刻两毙。 如林嗣环《口技》: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17.寻:不久。 如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 18.他日:以后。 如李朝威《柳毅传》:他日归洞庭,幸勿相避。 19.将:方,刚才。 如李朝威《柳毅传》:贵客将自何所至也? 20.良久:很久。 如《荆轲刺秦王》:秦王目眩良久。 21.尝:曾经。 如《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 22.既:已经。 如《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23.素、雅:一向,平素,向来。 如《鸿门宴》:项伯素善留侯张良。 如《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24.适:刚才。 如《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 25.卒:通“猝”,突然。 如《荆轲刺秦王》: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26.已而:过了些时候。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已而相如出。 27.且:将近。 如《愚公移山》:年且九十。 28.辄:立即,就。 如《醉翁亭记》:饮少辄醉。 29.朔:农历每月初一。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十六。 如《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如《赤壁赋》:七月既望。 30.当是时:在这时。 31.先是:这以前。 32.昔:过去。 33.比、迨、逮、及、洎:等到。 34.居无何:过了不久。 35.当、方、会、适、属:适逢,正赶上。 如《滕王阁序》:“序属三秋”。 三十四、表刑罚的:髡、黥、劓、笞刑、杖刑、刖、刑、膑刑、官刑、大辟、炮烙、汤镬、车裂、凌迟、腰斩、弃市、枭首、菹醢、极刑 1.髡:又称髡首,剃去犯人头发的刑罚。 2.黥:即墨刑,用刀刺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用来惩治犯有轻罪的人。 3.劓:一种割鼻子的刑罚。 4.笞刑: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罚。 5.杖刑:用大荆条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罚。 6.刖刑:一种砍掉脚的刑罚。 7.膑刑:一种剔去膝盖骨的酷刑。 8.宫刑:破坏人的生殖机能的一种酷刑。 9.大辟:是一种砍头的刑罚。 10.炮烙:用炭烧铜柱使之热,令有罪者爬行其上。 11.汤镬:把人投入滚烫水中煮死。 12.车裂:将人头、四肢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同时分驰,撕裂肢体。也称“辕裂”,俗称“五马分尸”。 13.凌迟:将罪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使受刑人痛苦地慢慢地死去的一种刑罚。 14.腰斩:将罪人从腰部斩断。 15.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的一种刑罚。 16.枭首:将斩下的首级悬于高处示众。 17.菹醢:把犯人剁成肉泥。 18.极刑:分割肢体、零割全身的酷刑。 三十五、与科考有关的: 贡举:古时地方向朝廷荐举人才,指科举考试。 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 登第:登科,科举考中进士。 进士: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 中第:科举考试及格。 落第、下第:科举时代指殿试或乡试没考中。 状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会元:会试第一称会元。 解元:乡试第一称解元。 乡试:科举时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选拔人才的考试。 三十六、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屦、绶、冠、冕、巾、弁、弱冠、免冠、跣 纨绔:古代贵族子弟穿的细绢裤,常用来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布衣:麻布衣服;平民,老百姓。 履:鞋。 屦: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绶:丝带,常用来拴玉或印。 冠:①是帽子的总称;古代的一种礼仪。②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 冕: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 巾:扎在头上的织物。 弁:①古代用皮革做成的一种帽子;②男子成年加冠称弁。 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免冠:脱帽,常表示谢罪。 跣:赤脚。 三十七、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 夷:东部少数民族。 戎:西部少数民族。 狄:北部少数民族。 三十八、表布匹的: 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缯 三十九、表桌床的: 案、几、床(供坐卧的器具)、榻(床;几案) 四十、与马匹有关的: 马、驹、厩(马厩)、策、羁(马笼头)、縻(缰绳,捆,拴)、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逸(马脱了缰绳,放纵)、驭、御、驾、辕、辙、秣(喂马的饲料;喂养马匹) 四十一、与水利有关的: 堤、决(疏通水道)、溃(水冲破堤坝)、溢(水漫出来)、涨、灌溉、涝(雨水过多,淹了庄稼)、旱、堰(挡水的低坝)、芜秽(荒废,杂草丛生) 四十二、与学校有关的: 庠、序、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傅(辅导太子)。庠序泛指学校 四十三、表年龄的: 襁褓(婴儿的被子)、孩提(刚会笑而处于提抱之中)、黄口(幼儿)、黄发(老年人)、垂髫(儿童或童年)、弱冠(二十岁左右的男子)、豆蔻(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而立(三十岁)、不惑等 四十四、表祭祀的: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牢(作祭品用的牛羊猪)、太牢(牛羊猪三样齐全)、少牢(只有羊猪) 四十五、表古代赋税的: 赋、敛、课、调(征调)、庸(唐代代替劳役的一种赋税法)、催科(催办缴纳赋税) 四十六、表军事行动的: 讲武(训练军队)、将(率领)、部(率领)、总统(总领)、禽(捕捉,捉住;战胜,制服) 四十七、表丧事的: 丁忧、忧、丁母忧、吊(慰问:悼念死者)、唁、缞绖(用麻布做的丧服)、殓(给死人穿衣,装入棺内)、椁(外棺,套在棺材外面的部分)、不豫(有病)、瘳(病愈)、渐(病情加重)、大渐(病重) 四十八、其他常见字词 1.先:祖先,上代;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 如《史记·蒙恬列传》:蒙恬者,其先齐人也。 如归有光《项脊轩志》: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2.逸:马脱缰奔跑。 如《国语·晋语五》:马逸不能止。 3.工:工匠;乐工,乐人;善于,擅长。 如《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如《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 如蔡元培《图画》: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 4.孤:幼年死去父亲。 如蔡元培《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5.阪:山坡。 如《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于阪。 6.课:按一定的标准试验,考核; 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赋税; 征收赋税,差派劳役。 如《管子·七法》:成器不课不用。(成器:指已制成的兵器。) 如《后汉书》:课家人负物百斤,环舍趋走。 如魏征《隋书》:免其课役。 如《宋书·徐豁传》:年满十六,便课米六十斛。 7.故事:按旧例,旧日的典章制度。 如《宋史·李若水传》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8.以……称:因为某些才能而被人称赞。 如《三国志·毛玠传》:(毛玠)少为县令,以清公称。 点击进入高中语文公众号 回复 文言阅读词汇 即可下载电子版文件哦~ ▼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