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现今是否保存完好?

 剧透历史 2019-03-21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位置在陕西咸阳乾县境内的梁山上,建成于公元684年,公元706年武则天入葬时又经过一番加盖,距今已达1300多个年头。

不同于帝王贵族普遍的封土建陵”建造方式,乾陵采用的是“因山为陵”的建筑设计。

墓室通体在石头山中开凿而成,由多个功能不同的洞室组合形成一座豪华的山洞宫殿。

除李治和武则天的主墓外,乾陵周边还分布有十几个规模大小不等的随葬墓。

这些生前侍奉李治和武则天的皇室成员与功臣死后仍然陪伴在他们的皇帝身边,共同组成了宏伟壮观的乾陵墓葬群。

考古学家有句术语——十墓九空,说的是皇室贵胄、帝王将相的墓葬,几千年来大多遭受明挖暗盗,遭受严重的破坏,能够完完整整保存下来的少之又少。

但乾陵作为显眼的地标建筑,却幸运得躲过了盗墓贼历次的光顾,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引来盗墓者屡次垂涎的,当然是陵墓里的金银财宝。皇室陵墓,按照惯例是要陪葬入大量金珠宝贝、珍奇异物,更何况是李治和武则天两位皇帝的合葬墓,想想都比其它陵墓拥有更多的随葬品。

且他们两人所处的时期,正是唐朝由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上升阶段。有大唐雄厚的国力做支撑,乾陵里头的宝物还会少吗?据说书法至宝,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就埋在乾陵里。

有了这些金光闪闪、价值连城的宝贝,能怪得人家盗墓贼天天惦记、日日打主意吗?1300多年来,乾陵大体经历过三次大规模的盗掘。

第一次发生在唐末的黄巢起义,占领长安的起义军出动40余万人马,沿着梁山主峰西侧挖出了三四十米深的大沟。

殊不知散布在这片地块的碎石层,正是当年修建乾陵的工匠设置的障眼法,真正的墓道口足足隔了300多米远

中了圈套的起义军只得空手而归,留下一道“黄巢沟”成为了他们挖坟掘墓的罪证。

第二次是在五代十国,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组织军队,对境内的唐朝陵墓展开了地毯式的盗掘。其它陵墓大多难以幸免,唯有乾陵因建筑结构异常坚固,成了温韬啃不下的硬骨头。

原来乾陵的建筑,用的全是坚固的条石,条石间的缝隙又用铁汁浇筑填充,当真是浑然一体、牢不可破。过硬的工程质量,挡住了军阀疯狂的盗墓行动。

最近的一次,就到了民国初年,西北军将领孙连仲为补充军需供应,也打起了乾陵的主意。只不过这帮兵痞子盗墓本领欠佳,找不准下手的位置,只顾着拿炸药到处炸,最后连墓道口的边边都没碰到。

1958年,几个当地的农民放炮炸取石材,无意间炸出了墓道口,才使得神秘的乾陵重新显现在世人面前。

规模宏大、随葬品丰富、学术价值极高的乾陵,自然是每个考古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梦想,就连鼎鼎大名的郭沫若先生,也按奈不住得设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开挖、研究乾陵里的文物。

但是,国家考虑到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考古发掘,事后诸多文物没能得到妥善保存,造成的损失至今令人叹息,因而下达了保护令,原则上对完整的古代陵墓不得进行主动性的挖掘研究。所以,乾陵至今还大致保留着一千多年前的原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