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器一段传唱至今的故事,叫景德镇

 老鄧子 2019-03-21

提起景德镇,相信没有中国人会不知道。虽然这里并不是陶瓷的发源地,但景德镇制瓷却以汲纳百川的气魄和集大成者的姿态,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深远地影响了世界和人类文明。

这里初建城于春秋,唐置县,名昌南。“景德镇”一名始于北宋景德年间。

宋真宗命昌南镇进贡御瓷,并命底书“景德年制”款,因御瓷“光致茂美,四方则效”,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因此而得名,并延用至今。但它的前身,还为全世界贡献了一个英文单词:“China”——是旧名“昌南”的音译。

后来,因为中国瓷器畅销海外,景德镇的瓷器被西方珍爱,遂沿用此为中国的英文名。

景德镇虽然出名在宋代,其实它早在汉代就开始烧制瓷器,有一千多年的烧造历史,是我国烧瓷时间最长的窑址之一,也是宋代民窑八大体系之一。

八大名窑之汝窑

景德镇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拥有高岭土,据说这里挖出来的土都是雪白的,非常漂亮。后来高岭土被世界公认为烧瓷器最好的原材料。

可以说,也正是高岭土成就了景德镇。

在上千年的时间里,西方人并不知道瓷器是如何烧造的:为什么我们的每每想要仿制却总也达不到中国陶瓷的致密性,更接近于陶器。

直到德国人李希霍芬来到中国,才知道瓷器的秘密,高岭土的名字也是他根据景德镇高岭村的名字命名的。

高岭土

今天上档次的景德镇瓷器,依然采取最传统的手工生产工序。在瓷器生产的七十二道工序里,每道都非数年不能精通,连挑瓷器去烧窑的这道工序,也得经过严格的训练。

以前在景德镇的街上,常常可以看到工人担着装满瓷坯的担子一扭一扭地走,个个都完好无损。

手工制瓷技艺中重要的成型工序在宋代已初步建立。而制瓷业内部分工日益细化,则在明、清两代趋于成熟。

《陶冶图说》里的“印坯”工序

炼泥的只管炼泥,拉坯的只管拉坯,彩绘者也是画者画而不染,染者染而不画,如此明细分工提高了制瓷效率,各方面都有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景德镇手工制瓷业至此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天工开物》

今天的景德镇,那些砖木搭建的古老坯房里,一个个泥坯整齐地站在一行行晒架上,工匠们依然如过去一样,缓慢而有节奏地做着属于自己的那道工序。那一双双神情专注的眼睛,凝聚的是手工业的千年历史。

利坯工序

因为手工业社会中,所有的物资都来之不易,经过这种严格手艺生产出来的瓷器,除了实用,更像是一个艺术品,所以对物的珍惜,到达了一个今人无法理解的程度。

于是,用坏的瓷器,绝对没有扔掉一说,而是修修补补再继续为人们带来美,“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就是从锔瓷这个行业里,传遍全国的俗语。

不论是制瓷还是修瓷,景德镇的工匠都是无名的大师,这一手艺也传承至今。观复·银锔钉品茗杯,正是景德镇大师手中的精品。

以手工拉坯而成的杯身,配上仿汝釉的青灰色,小开片疏落有致地分布在釉面上,让人心中生喜。

杯身上的锔活绣花,以纯银替代旧款铜制绣花,不易腐蚀、变色,同时更显高贵典雅。

连接底足和杯口的“裂痕”,以金线手绘,不忘锔瓷工艺初心,又不刻意损坏瓷器,是这款杯子的重要理念。

杯底有观复博物馆正品标识底款,同样以金线手绘,是收藏、保值的佳选。

 

暗香、映月、含玉、储蕴、疏影,五款品茗杯,各有其名,您可以按需选择单个购买,在家自用;也可任意搭配,约三五好友品茗把玩;亦可购置一套赠与友人,与他共赏景德镇瓷艺精华。

【含香杯】:

【储蕴杯】:

【含玉杯】:

【疏影杯】:

【映月杯】:

【统一包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