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环江,哺育了勤劳淳朴的环县优秀儿女,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过程中,不仅创造了丰富厚实的物质生活,而且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群众文化。广泛流传于人民群众中的民间故事,即是这群众文化百花园中风格别具的奇葩。 环县民间故事取材广泛,立意奇妙。在劳动人民的心目中,真可谓“动物飞禽皆有意,山石树木都有情”。如反映教育人民群众应勤劳节俭的故事,讲述的是盘古开天劈地,混沌初开,当时地球上人类过着不劳而获的神仙般生活。相传,那时地球上没有五谷,人类亦不知劳动,有的是“米山面岭、油泉醋井”。由此人类不仅很懒惰,而且不知珍惜粮食。一天,太上老君降临人间,经过一农户,看见这家婴儿大便,正在糅面的农妇随手揪下一个面团给孩子擦屁股。此情景让太上老君十分气愤和吃惊。于是,他上天奏请玉皇大帝,收回“米山面岭、油泉醋井”。并让神牛去人间传话:“人类自此每日一吃饭三打扮”。谁知老牛记性不好,将话错传为“三吃饭一打扮”。太上老君恼羞成怒,照老牛嘴就是一脚。结果踢掉了老牛的两颗门牙,并罚它到人间拉犁耕地养活人类。至今,人类享受着一日三餐的美好生活,而老牛却因传错了一句话,被太上老君踢掉的两颗门牙一直未长出,而且代代都如此! 还有反映粮食穗粒多少和植物叶杆颜色的传说故事。相传在远古时期,粮食都是多头,且长得像树木一样高大,真是“一粒下地,万粒归仓”,人类又渐渐懒惰起来,神农氏为教育人类,采取减穗压粒的办法,他将多头庄稼穗捋得只剩下一个穗头。在捋穗过程中,不小心捋破了手,将血染在荞麦杆和高梁头上。因此,荞麦杆和高梁头从此变成血红色。 又如环县山塬的小动物黄鼠,它每遇见人总要后腿直立,挺胸昂首,并用前爪举在头前,婉若向客人举手行礼。于是,就有一段孔夫子周游列国到环县化民的故事。相传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教习礼仪来到环县,看见黄鼠一个个恭恭敬敬地向他举爪行礼,夫子感叹地说:“这里的小动物皆如此有礼貌,那民风淳厚,就可想而知了!”他便打道回府,未曾施教于这里的人民。故,至今“环人尚武疏文”,粗犷豪放,其因是没有被孔夫子教化的结果。 环县飞禽的故事亦很多。如有一种俗称“姑姑等”的鸟儿。她的叫声极像人喊“姑姑等... ...”相传她是一个天真诚实的小姑娘所变。在远古时,有姑侄俩在一山修道即成,约定鸡叫时分升天,存心不良的姑姑在当晚睡觉时对侄女说:“你安心睡觉,待鸡叫时我们一块升天。”半夜,姑姑背着侄女升天了。她即将飞升到南天门前时,才学鸡叫了三声。侄女惊醒,发现姑姑已升天去了,便边扎腿带,边喊叫:“姑姑等!姑姑等!... ...”终未追上姑姑,而且只扎了一条腿带,即化作“姑姑等”鸟。至今这种鸟的一条小腿上长有羽毛,一条小腿上没有羽毛;有羽毛者是没扎带的腿,无羽毛者是扎了带的腿。 “周懒王坐庆阳龙脉斩断”的故事人人皆知,在环县围绕“周懒王斩龙脉”的故事相当丰富,亦很奇妙。如环县车道乡代掌村的石头腰岘就有一段神话传说。车道乡及这个村的四周皆是星罗棋布的黄土丘陵,唯有这个石头腰岘卵石遍地。若问这石头是从何而来,当地乡亲会异口同声地说:“那是观音菩萨抛下的!”观音菩萨为何将石头抛在 这里呢?是因为她听说周懒王要斩老龙,已将老龙的脖子快要斩断,她骑了一匹天马驮着石头去补龙脖子,当行至今车道乡石头腰岘之处时,遇见一农夫便向他打听周懒王是否将老龙斩杀,这位农夫感叹地说:“周懒王已将老龙斩杀,你来迟了!”观音菩萨一听,知道她去也无用,于是便将马上驮的石头抛在此地。从此,这里卵石遍地,当地群众便把此地称为“石头崾岘”。更奇妙的是,这个石头腰岘有一块较大的石头上,还有天马踩下的马蹄印和观音菩萨那三寸金莲的脚印,历经沧桑,形象如初。 在环城镇鸳鸯沟口两边耸立的“五子山”、“拦山”名称的由来,亦与周懒王斩老龙有关。传说有五位神童,夜晚在此商量到庆阳去救老龙,他们商定正要起程,突然一位神仙爷爷拦路挡住曰:“老龙违犯天规当诛,尔等不可逆天行事!”于是五个神童化作“五子山”,拦路的神仙爷爷化作“拦山”。 反映农村妇女反抗封建买卖婚姻的故事,最典型而最具神话传说的莫过于洪德乡万子山的送子娘娘。在民国初年,洪德乡丁家塬村丁姓人家有一姑娘,自幼由父母包办与同村王家小伙为妻,姑娘至死不从。临近婚期,丁姑娘整天闭门捻毛线,一直绕了个大线球。娶亲那天,突然姑娘不见了,急得他父母和四邻到处寻找。其中有位细心的邻居,发现地上有一条毛线从姑娘的绣房一直拉到一座山腰。在线的尽头,盘膝打坐着新娘子丁姑娘,旁边还守候着她最心爱亦最忠实的小狗,待其父母和四邻赶至时,姑娘与小狗都已死去。环县有个风俗,男女未成人(结婚),不得装棺安葬,只能就地掩埋。不知过了多久,一外地货郎路过此地小憩,蒙胧中,仿佛有一仙女翩翩而来,说她原是丁姓姑娘,死后上苍怜念,玉皇大帝封她为“送子娘娘”。货郎惊醒后变卖了所有家产,在此山建庙塑像。从此,这万子山送子娘娘庙香烟鼎盛,经久不衰。 环县的地名来历,也都有美妙神奇的故事。如现在的曲子镇,为何叫“曲子”呢?相传很早以前,曲子一带不太兴旺发达,人民生活比较贫困,群众便请风水先生来禳改。于是,在镇的对面河西盖起了一座琵琶庙,又称琵琶寨,其势若“城抱琵琶,吟唱曲子”。取“曲乐相谐、曲尽其妙”之意。据说从此曲子兴旺发达起来。再如“毛井”名称的由来。据说清代乾隆年间,今毛井乡一带连年干旱,水贵如油。该地黄寨柯、大户掌交界处住着一位知书达礼,为人厚道的毛居士,出资在自家门前打了一口水井,为过路行人和当地群众解决饮水困难。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这口井称作“毛居士井”,后来讹作“毛井”。还有如八珠乡的名称。传说古代有个喇嘛在今八珠塬口子土尚 盗 出“八颗宝珠”由此称其“八珠塬”。“演武”是由于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曾在此地建演武场,操练兵马,布阵演习过。故称“演武”。 环县民间围绕东汉中兴皇帝刘秀的故事亦很有趣。传说王莽篡位后,派大刀苏显追杀刘秀。一天苏显将刘秀赶得走投无路,情急之下,他便藏身于正在耕作的土尚 壕 里,被老农一犁将其掩埋起来。苏显追兵追到这块耕地边,突然不见刘秀,便下令全军人马一齐在耕过的地上踩踏,想把刘秀踩死。这时一只喜鹊叫道:“喳、喳、喳,刘秀在哪哒!”诚实的乌鸦改口叫道:“哇、哇、哇,刘秀已跑啦!”骡子明明知道它蹄下踩的是刘秀,就是没有将蹄子抬一抬。这下可招来了永世不得生驹的灾祸。当追兵走后,刘秀从犁壕里爬出问农夫:“刚才踩在我身上又重又沉,差点踩死我的是谁?”农夫回答说“是骡子”。刘秀闻言大怒骂道:“骡子性狠,我让你永不得生驹”!刘秀又问:“刚才在我头顶叽叽喳喳叫的是谁?”农夫回答说:“是喜鹊”。刘秀又骂道:“这些尖嘴长舌的喜鹊,不是好东西,我罚它三伏不喝水,三九不进窝!”俗话说,皇帝是金口玉言,自此,骡子便落了个终生不育的悲剧;喜鹊便三伏不喝水,三九不进窝。 刘秀当了皇帝后,思念昔日曾救过自已性命的乌鸦,便下令给其挂银项圈予以褒奖。但他却没分清乌鸦和臊鸦,错把银项圈挂在了噪鸦的脖子上,乌鸦一见气得口吐鲜血,染红了嘴。从此臊鸦是白脖项,乌鸦嘴是红色的。与乌鸦一同受奖的还有桑树,它曾在刘秀逃难时,用桑果为其充饥解渴,是有功劳的。刘秀登基后,决定派人为其披红挂彩。但派去的人又弄错了,却将红披在了椿树身上。椿树无功受禄,喜得又蹦又跳,结果跌在了半崖洼里,桑树由于太悲愤气破了肚皮。从此,椿树多在半崖洼生长,桑树皮年年都裂口子。 另外,还有一些滑稽故事,犹如现代的小品文。此故事虽似滑稽可笑,但也寓意深刻。如有则《冤枉》的故事,讲述的是一户人家,老头养了四个儿子,皆不务正业,且油嘴滑舌,一日,老头让弟兄四人上山锄地。刚到地边。老大说,“咱们先对对诗,如果对得好,就不用锄地了”。他首先说:“太阳一点红”,老二道;“云彩雾沉沉”,老三紧接着说:“轰轰一声雷”,老四漫条斯理地将锄向肩上一扛吟道:“锄头扛上回!”哥四个走到家门口,看见老父亲正在扫院,老大诗性又来了,吟道:“家数老爹老”,老二也不示弱:“怀抱扫帚扫”,老三说:“想来院不净”,老四轻蔑地说:“院净他不扫!”老头一听四个儿子编着话儿骂他,气得跑到县衙将他们告下,县官老爷升堂传来弟兄四人,一问才知他们是即景对诗。不料这县老爷也爱此道,便命他弟兄当堂对诗。老大首先吟道:“老爷堂前一座槐”,老二道;“文武两班分两排”,老三言:“老爷端坐高官台”,老四说:“不用磕头站起来!”县官一听乐得眉开眼笑,骂老头误告儿子,并打了他四十大板。老头被打得皮开肉绽,弟兄四人将他抬着回家。在回家的路上,弟兄四人的诗性又来了。老大道:“作诗爹也骂”。老二说:“挨了四十下”,老三言:“估计他很疼”,老四说:“怪他爱骂咱!”老头一听,气不打一处来,从不会作诗的他也吟了一首:“一父养四子,儿子整老子。挨了四十板,差点见判官!” 环县的历史很久、很久、很久,环县民间的故事很多、很多、很多。诸如唐肃宗即位于环县城东北灵武台的故事;光绪皇帝御驾亲往毛井乡王朝山朝拜董福祥祖坟的故事,三萧娘娘一夜修建宋塔的故事,辽国太后萧银宗驻兵洪德三十里铺萧关的故事,轩辕黄帝升天于四合塬乡天桥的故事等等,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记述了。总之,环县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流传于民间的故事丰富而奇妙,风趣而浓厚,永远也说不完,道不尽。 来源:老牛说事儿 |
|